文/一點|新奕
不同的愛情,總能讓人有不同的感悟。就像我們在不同的年紀,讀同一本張愛玲的小說,也往往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一樣。
少不更事的時候,因步入社會尚有距離,人生還是一張白紙,讀完張愛玲的小說總有一種感覺——這位女作家的小說太好哭了,但終究還能在時光裡釋懷那些傷感;
待到步入社會,人生開始在閱歷的積澱中,不斷地被塗塗抹抹畫畫,此時再讀張愛玲的小說,便有了一種循環播放一首傷感的老歌那樣的惆悵——同樣的小說,不一樣的悲情,像一片愁雲,久久也消散不掉——比如這一首戚怨中摻著哀傷的《茉莉香片》:
「看似清茗甘醇一縷茉莉香魂,以肆意花香掩去潰爛心門。品嘗茶的苦澀,眷戀花的溫存。滾燙散不開混沌,牆上死灰脫落卻露出舊年積恨;如舊病難愈終會落下病根。花的香了無痕;茶的苦甚認真。」
一首歌唱竟出了張愛玲的同名小說《茉莉香片》裡絲絲縷縷的情愛真意:愛而不得,得非所願,兩世情殤,皆因一個「恨」字!
01、馮碧落的恨:恨自己無能,未能與所愛之人遠走高飛。
在小說《茉莉香片》中,馮碧落是男主人公聶傳慶的生母,出生於馮氏大家族,是一位大家閨秀。與聶傳慶的生父聶介臣定親之前,她與自己的幾個表姊妹對當時的新學十分嚮往,內心裡特別渴望讀書。
因家裡請來當時底層商人出身的言子夜做家中的私塾先生,教幾個女孩子讀書識字,馮碧落因此得以認識了學識淵博的年輕先生言子夜,並在不多的接觸中,彼此互生情愫。
有相戀在先,所以言子夜便託家人向馮家正式提親,想要求娶馮碧落,卻被馮家的老姨奶奶以言家家業還太小為由拒絕了,並且羞辱他家想要娶到馮碧落這樣出身書香門第的姑娘,起碼還要經過幾世的奮鬥才行。
言子夜因為此辱,不肯再次屈尊上門求親了,也不願意找人從中周旋。馮碧落幾次勸說他再到自己父母那裡試試,奈何言子夜就是不肯低頭。後來機緣巧合,言子夜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臨走前,他修書給馮碧落,意思是希望能帶她一起私奔離開。
但自知女子「聘則為妻,奔則為妾」的馮碧落,為顧及大家庭的名聲,也為了言子夜的聲譽,最後選擇了留下,從此與言子夜終身錯過。
十八歲時,馮碧落接受了家族的安排,與門當戶對的聶介臣定親並成婚。因為內心深處的不情願,她自始至終都不愛自己的合法丈夫聶介臣,但現實的無奈,讓她又萬般無助。
當言子夜留學四年後回國,並同時帶來了他自己的南國新妻子後,馮碧落放下自己剛滿四歲的兒子聶傳慶,帶著遺恨命殞黃泉。
張愛玲將已經逝去的馮碧落比喻成了一隻「繡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裡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黴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真的非常欽佩張愛玲的筆觸,這個比喻實在太精妙了。如果是一隻金絲籠子裡的鳥,至少還有飛逃出去的機會,但一隻被繡在屏風上的鳥,就慘多了——屏風是她身後掐斷她的愛情之緣的家族,也是她沒有勇氣逾越的女德觀:私奔,意味著給整個家族蒙羞,也意味著一個女子從此之後的身敗名裂!
她愛的男人不肯為顧全她的名聲而屈尊再次求婚,出國留學後又帶回南國妻子,苦思苦守了四年的馮碧落被這最後一根絕望的稻草壓死了——
年僅22歲左右的她,應該是在遺恨中絕望地離世的:愛而不得,得非所願!她恨自己當年的無能,也恨自己生在大家庭的無助,更恨自己沒有勇氣與所愛之人遠走高飛,一次錯過,抱憾終身!
02、聶介臣的恨:得到了妻子的人,但四年的光陰,竟都沒能走進妻子的心。
老話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世間的愛恨總有淵源。
身為與妻子條件相當的丈夫,聶介臣大概是愛過馮碧落的。妻子馮碧落心裡裝著別的男人,這事兒應該是他們婚後他才發現的,所以他由愛生怨——埋怨妻子心內無他。
一起朝夕相處的夫妻,他親眼見證了馮碧落在他面前一點一點的枯萎,即便後來有了兒子聶傳慶,也沒能挽回一切,更沒能修復一切。新婚四年就死了妻,這在舊社會的大家族,是很忌諱的。
所以因怨生恨——活下來的四歲兒子聶傳慶就成了發洩怨恨的淵源:他見了兒子就有氣,甚至因為一件小事不惜打聾了兒子的耳朵,每次見到兒子不是咒罵就是嘲諷!
聶介臣把自己婚姻裡所有的不幸和怨恨都發洩在了兒子聶傳慶的身上——他恨妻子的絕情,四年的時間都沒有給過他一絲走進心扉的機會,妻子死了,他更恨妻子生的孩子,因為這孩子越長大越不尊重他!
在整部小說裡,聶介臣就像一個虐待兒子的變態暴君——沒有愛,也不願意給兒子愛;他從心裡討厭兒子,所以根本就沒想著好好培養兒子,家族的事務也不想兒子沾手,哪怕是開一張小小的支票。
兒子聶介臣像是活死人,年僅二十歲,卻看上去既年輕又老態,明明很俊美,卻又像個從來沒有過青春的病人!
聶介臣用極端的怨恨,閹割了整個家庭的生機,也閹割了兒子健康為人的根基!
託爾斯泰說,愛情一結束,仇恨就開始了。中國古人也曾云:愛之深,責之切。而魯迅先生補充的更加明了:愛的越深,恨的就越真!
所以,終其半生,也未得一絲愛情的聶介臣,在妻子馮碧落那裡,最終愛而不得,得又非所願,他愛的有多深,後來的恨就有多真!
03、聶傳慶的恨:因為父母的愛恨情殤,自己無法堂堂正正的正常健康做人。
張愛玲筆下的聶傳慶是一個超級自卑又擰巴的人,他年紀二十上下,窄窄的肩,細長的脖子,淡眉毛,吊梢眼,鵝蛋臉,鼻子過分地高,臉龐又很纖柔,看上去既年輕又有點兒老態。
他是香港華南大學的學生,與母親曾愛過的那個男人言子夜的女兒言丹朱是同學。四歲時生母殞命,父親聶介臣娶了刻薄的後媽,因為父親的毆打和責罵,他的耳朵不好使,父親和後媽的虐待,又使的他特別自卑,在學校裡沒有一個朋友,也不敢和別人交朋友!
但緣分的奇特就在於,越是不想要的,就越是碰上。
因為是同學,在學校裡又選修了同一門課程——言子夜教授的中國文學史,所以活潑開朗的校花言丹朱,便時常的找聶傳慶聊天,原因是他老不和別的同學交朋友,偶爾給他講的小秘密,他也不會傳出去,這讓言丹朱覺得和他在一起很安全。
但是聶傳慶恰恰相反,他不喜歡言丹朱這樣健康的像陽光一樣的女孩子,特別是自己在從傭人吳媽和書房的書中,意外地得知母親馮碧落和言丹朱的父親言子夜有過一段情事之後!
他卑劣地想:言丹朱和言子夜這對父女是那樣的幸福,為什麼自己卻要卑賤地活著?如果母親馮碧落沒有嫁進聶家,而是嫁給了言子夜,那麼他就是言丹朱的哥哥,或者就是言丹朱本人,那樣的話,繼承了言子夜才學和陽光健康的就是自己,有了母親和言子夜的呵護,自己也會成為一個又樂觀又積極進取的青年!
可是,一切都是自己幻想的如果,如果一切都是真的,那麼自己的人生或許就是另一種景象了!
但現實剛好事與願違——在文學史課上,因為答不上來老師言子夜的提問,而被言子夜大聲訓斥羞辱——中國的青年都像了你,中國早該亡了!之後,因為痛哭停不下來又被趕出教室。
聶傳慶覺得自己的人生之所以這樣灰暗,這樣沒有生的希望,都是因為母親沒有嫁給言子夜,自己沒有成為言子夜的孩子,而言丹朱卻擁有他想要的一切。
所以言子夜對他的訓斥和全班同學的嘲笑,像鞭子一樣把自己人生最後的那一點點幻想出來的希望也打滅了——父親聶介臣辱罵他,他至少還不會難過,因為他本來也壓根兒就看不起父親;
但言子夜對他的當眾訓斥和驅趕,就嚴重多了:這個被母親深愛過的男人,怎麼能像父親聶介臣一樣的罵他呢?太絕望了!
所以最後在聖誕夜的舞會之後,他本來是漫無目的地亂走的,一直把他當成安全港的言丹朱偏偏追過去了。言語之間說到的她的家庭,她的父親,和她自己的一切,一下子把已經心生恨意的聶傳慶惹毛了!
他對言丹朱一頓腳踢,直到腿部發麻,才收住了腳,然後一個人跑回家去了!但言丹朱沒有被他踢死,隔了兩天後,他們又在學校見面了,小說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像一杯濃濃的苦茶,終於被喝完!
小說是作者張愛玲虛構的,但讀著真的疼也是真的:兩世情殤,聶傳慶像一個生在夢魘裡的青年,沒有青春;因為不是所愛之人的孩子,母親不愛他;因為沒有得到所愛之人的心,父親也不愛他!
一個「恨」字,讓聶傳慶逃不開,撇不掉,丟不離,兜兜轉轉,像輪迴一樣的,所有苦都沉浸在了他毫無生機的人生裡,以至於他整個人都擰巴的撕裂了!
04、了一段悲情往事,揪出心裡的疼:願我們都學會珍惜眼前所愛
張愛玲的小說,每一部都像她人生的一部分,有愛情又不純碎是愛情。每個故事的背後,都能看得見她對人生種種的思考和感悟,所以她的小說也總有穿越時空的魔力,我們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紀,因著不同的機遇讀到,也總有不同的感悟。
這一杯茉莉香片茶,兩世的幽幽情殤,是人物的,其實也是張愛玲自己的:沒有深愛過,又怎能如此細膩的心懷恨意?
愛而不得,得非所願。愛之切,才恨之深。其實任何事都是兩面的平衡,這些恨意的另一個方面,更深刻的還是人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憤怒吧。
就像王小波說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愛一個人沒有錯,但時空錯了,或許一切就都錯了。茉莉香片這杯苦澀的茶,或許最能詮釋故事裡每個人情感裡的憂傷吧,苦樂參半是人生的底色,也是生活的底色,願我們這一段悲情的往事裡,揪出各自心裡的疼,好好的珍惜眼前所愛!
每個愛人,都是我們前世修來的緣,遇到了就別讓他錯過,好好愛,讓人生溫暖如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