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講述抗戰歷史的電視劇中,總是能看到日本軍官的一種打扮,他們的鼻子下面有一塊方方正正的「鬍子」。而這種小方塊鬍子的出現,其實也有它的歷史淵源。同時,它也有自己的名字,一般人們稱這種鬍子為「衛生胡」,因為形狀像板刷,也叫「板刷胡」。
當然,就我們現在的大眾審美來看,這種鬍子看上去可能不那麼好看。
可是,大家應該知道「卓別林」吧,卓別林也是這種小方塊鬍子,並沒有電視劇中留著方塊鬍子的日本軍官一樣,給人以「違和感」。
於此,關於「衛生胡」為何會出現在日本這個問題,根據搜集的文獻來看,其中一種說法便是:日本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德國當時許多風雲人物留著這種鬍子,於是,接納西方文化的日本,無論是在文化上,還是日常的打扮衣著上,也開始出現改變,其中,就有「衛生胡」的傳入。
011、「衛生胡」(板刷胡)的由來
關於「衛生胡」的由來,顏小二在收集資料的時候,倒是看到過幾種不同的說法。我們下面分別來看看。
(1)愛衛生也愛漂亮的留鬍子西方男人們,以及衛生胡在東方男人臉上的違和感
我們知道,電視劇中的「衛生胡」在日本軍官的臉上,確實有點違和感,但是在卓別林的臉上,看上去感覺還不錯,這是為什麼呢?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西方人的毛髮濃密,鬍子也比較多,吃飯的時候,鬍子太長,就容易進入食物中,這樣不衛生。
於是,出於衛生考慮,也為了方便梳洗清理,便有了這種鼻子下面留著一小塊的衛生胡的造型。同時,鬍子是男性的象徵。
可能是出於保留自己彰顯男性特徵的外貌特點,同時又為了衛生,「短小精悍」的「衛生胡」便孕育而生。
而西方人輪廓深,鬍鬚濃密,即使是一小塊鬍子,也並沒有太大的違和感,看起來就相對協調一些。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輸入西方文化,西方人的「衛生胡」便一同傳入日本。
至於「違和感」,可能是因為日本人畢竟是東方人,輪廓不那麼深,鬍鬚也沒有那麼濃密,所以看上去可能沒有西方人那麼「好看」。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說法,大家可以當做一個參考。
(2)從「八字鬍」到「板刷胡」(衛生胡)---方便戴防毒面具
顏小二在查閱關於「衛生胡」的相關資料時,在「潘遊」所寫的《鬍鬚背後的政治風向》一文中看到如下一段議論,這裡直接上截圖吧:
雖然這裡關於「板刷胡」的出現是一筆帶過,但是我們也可以知道,「板刷胡」改進自「八字鬍」,而之所以會被改進,初衷是為了方便戴「防毒面具」。
「板刷胡」也叫「衛生胡」,而日本開始興起這種鬍鬚造型,從《鬍鬚背後的政治風向》一文來看,與上文相符,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打開國門接納西方文化,導致這種胡型開始大流行。
那麼日本的「衛生胡」出現的源頭,到底是希特勒當年為了方便戴防毒面具,由八字鬍演變而來?還是西方人為了彰顯男性魅力、同時也考慮到衛生,創造出的呢?顏小二將討論空間留給大家。
022、日本的方塊胡型與他們的「武士精神」
另外,顏小二在收集相關資料的時候,也看到了一個比較有趣的說法,大抵便是日本的方塊胡型與他們一定時期的「武士精神」有關。
日本舊社會也存在等級尊卑制度,老百姓依次被分為「士、農、工、商」,而在日本文化中,這裡的「士」是「武士」。
武士除了時常帶著一把武士刀以外,也會留小鬍子,而這小鬍子,在明治維新之後,也成為了日本社會中男人的地位象徵。
據記載,在日本的平安時代,手握大權的「藤原重安」與對手「大伴近茂」明爭暗鬥,這場明裡暗裡的殊死搏鬥以「藤原重安」勝出結束,「大伴近茂」的殺手也在二人的戰鬥中忠義犧牲。
許多時候,「好對手」就像「老友」,旗鼓相當的較量中,強強對抗之下,若不是立場對立,可能最大的敵人,往往便是與自己「最合拍」的那一位。
「藤原重安」和「大伴近茂」便是這樣的存在。
雖然「藤原重安」勝出,但是他對對手十分敬重,在「大伴近茂」死後為其立下紀念碑。
二人的事跡也成為一段佳話,流傳於民間。
而故事中跟隨「藤原重安」出生入死的武士們,往往留的是八字鬍,跟隨「大伴近茂」出生入死的武士們,都是留著小方塊鬍子的,於此,方塊鬍子便演變成了「忠義剛猛」的象徵。
於此,也有人推理,明治維新之後,衛生胡/板刷胡能在日本那麼流行,主要原因之一,也可能與他們的「方塊胡型」代表的「武士精神」有關。
033、19世紀東西方愛鬍子的男士,與偉大的工業革命
日本的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到90年代,按照主流說法,我們從電視劇中看到的日本軍官標誌性「衛生胡」(板刷胡),其實便是當時的日本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逐漸變得普及的。
而「衛生胡」在日本普及得那麼快,從前文我們可以知道,一方面與打開國門有關,一方面其實也與他們歷史上流傳的武士精神有一定的關係。
我們翻看歷史記錄,可以發現,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的中期,西方畫在油畫中的歷史人物,他們大多數畫像,人物嘴邊能看鬍子剃掉以後的青皮,比如美國國父、啟蒙先驅,甚至是拿破崙。而西方人留鬍子的習慣,在19世紀50年代左右,便開始變得相對明顯,乃至後面影響到打開國門的日本。
至於原因,這裡就比較有趣了,也是顏小二之所以衍生這一部分的原因。
當時,西方正在經歷工業革命,這一時期,西方社會的經濟、科技等方面有顯著提升,但是人們大量用煤等等,導致空氣被汙染,於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疾病。
當時有人認為濃密的鬍鬚可以過濾空氣,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現在已經證明,沒有啥太大作用,而且鬍鬚裡面的汙染物和油脂,吸入身體反而有害),畢竟人的鼻毛不就是在發揮著這樣的作用嗎?於是,19世紀中葉,西方開始出現「蓄鬚」的潮流。當然,這是一種推測,顏小二覺得挺有趣的,便寫出來給大家看看,大家當個參考。
還有一種說法便是,鬍子就和男人的肌肉線條一樣,象徵著男性力量。而工業文明時期中,無論是人與人的競爭,還是國與國的競爭,無不展現了力量的較量。於此,暗示的男性強勢力量的鬍子,便順勢流行起來。
044、最後兩問
那麼,各位覺得,衛生胡(板刷胡)到底是因為希特勒為了方便戴防毒面具,由八字鬍演變來的呢?還是人們覺得鬍鬚長不衛生而演變的來的呢?
同時,19世紀中後期,東、西方的人不約而同更趨於留鬍子,原因是不是與工業革命有關呢?是為了身體健康,讓鬍子過濾空氣?還是為了響應競爭時代「號召」,展現自己的強勢力量?
歡迎各位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期待大家的集思廣益,豐富這個開放性論題的答案。
參考資料:《鬍鬚背後的政治風向》等。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無授權一說),請勿不問自取(會維權)。圖片來自網絡(侵刪)。歡迎各位點讚分享給好友,一同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