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的哺乳動物,大多數都是雌性比雄性的壽命更長,比如雄獅的平均壽命在12歲左右,而雌性的平均壽命則比雄獅要多3年左右,能達到15歲左右,再比如雄性棕熊的平均壽命僅有16歲左右,而雌性棕熊的平均壽命卻有20歲左右,並且目前棕熊中「最長壽」的是一頭雌性棕熊,活了35年。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雌性和雄性壽命的差距呢?我們簡單的來分析一下。
大多數哺乳動物雌性比雄性壽命長的原因之一:危險性
首先,只要是雌性比雄性壽命長的哺乳動物,大都是雄性比雌性體型要大,而且大都是群居動物。因此,不管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一旦雄性比雌性體型大,那麼就意味著,如果是遇到危險,衝在最前沿的一定是雄性。比如獅群中,負責巡視領地的就是雄獅,雄獅需要面對的是其他雄獅的挑戰,它們總是在日落之後開始巡視領地,直到次日的凌晨。所以,表面上看,雄獅風光無限,實則它是整個獅群的核心,也是操心最多,更是面對危險最大的。
再比如非洲水牛,非洲水牛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它們往往是有幾十甚至上百頭水牛組成的一個大群體。在遇到獅子等捕獵者時,斷後的一定是「水牛王」和其他體格健壯的水牛。
也就是說,不管是與同類之間的領地之戰,還是抵抗食肉動物的保護族群之戰,都是雄性衝在最前面。而這些事情並不是偶發性的,而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過度的消耗體力,顯然不利於自身的健康。
因此,我認為雄性比雌性面對危險的程度不同,尤其是雄性種內競爭激烈,是決定它們壽命不同的因素之一。
雄性比雌性壽命短的原因(二):食物
在哺乳動物中,大多數都是雄性比雌性的體型要大一些。而體型更大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支撐。我們舉個例子,一頭190公斤的雄性東北虎一頓要吃掉15公斤以上的肉,而雌性則僅需要10公斤左右就夠了。雖然東北虎捕獵的獵物大都在100公斤左右,但是,它們並不是每天都能捕獵到獵物,所以體型相對較小的動物捕獵一次就能夠支撐很長時間,而體型更大的雄性則恰恰相反。飢餓是動物最大的殺手之一。
英國斯特林大學的兩位學者肯尼斯·威爾遜和薩拉·穆爾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稱:大多數雄性比雌性壽命短,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體內的細菌和寄生蟲的數量。由於更大的雄性動物需要更多的進食,這無疑也增加了攝入更多寄生蟲和細菌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體型更大的雄性體內比同類的雌性體內的寄生蟲和細菌要多一些,這是導致它們壽命不同的另一個原因。
雄性比雌性壽命短的原因(三):生殖系統
雌性需要生育後代,這是一件極耗費能量的事情,對雌性相對來說是不利的。而雄性則不需要妊娠期、產仔,按理說,雄性應該比雌性壽命長一些才對。那為什麼說生殖系統對雌雄的壽命會有影響呢?
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雄性體內的睪丸激素對其免疫系統有細微的削弱作用,而雌性則沒有這一方面的困擾。所以,雄性相對於雌性來說,在同樣的環境下生存,它們的免疫力也會有些許差距。
這也是導致雄性比雌性壽命短一些的原因。
總結
在哺乳動物中,雄性比雌性體型大的要佔絕大部分,而正是體型大,成為了雄性比雌性壽命短一些的主要原因,比如危險性、食物以及生殖系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