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調皮很常見,家長越是苦口婆心地勸他們聽話,他們反倒越活潑,不過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只要一進入「醫院」這個地方,本能就促使他們安靜下來不敢發言,尤其是看到護士阿姨們手中拿著的針頭時,更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一說話,醫生就把針頭扎在身上。
為了躲避被「扎」,大多數孩子選擇哭鬧的方式,企圖掙脫家長的懷抱,可是這樣的方式基本不會奏效,反而還會讓家長們惱火,採用更暴力的方式加快打針的進程。一個奶奶帶孫子前往醫院抽血化驗,雖然萌娃很害怕,但並沒有哭鬧。然而在護士拿著棉球給他的手指消毒時,小傢伙忽然「抓住了自己的命運」,將護士的手指緊緊抓在手中,以為這樣就可以逃避抽血。
雖然結果不會改變,但萌娃的一通操作讓護士忍俊不禁,沒想到在整條胳膊被按住的情況下,孩子依然可以想到這樣的辦法來逃脫扎針,果真是對打針害怕極了。
雖然家長都知道孩子害怕打針,害怕去醫院,但卻很少有人深究其中的原因,實際上這與人類的本能以及後天得到的暗示有很大的關係。
01人類對尖銳物品本能恐懼
尖銳的物品本來就給人一種可怕的感覺,尤其是當這種物品朝向自己的時候,更會讓人覺得毛骨悚然,仿佛下一步就會傷害到自己。這樣的本能,實際上是出於人類自我保護的意識,是一種好事,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及時躲閃,以免自己受到傷害。
02家長後天對孩子的暗示
很多家長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不得法,經常使用「敲警鐘」的教育方式。比如有些家長對孩子說「再不好好聽話,就讓醫生給你打幾針」類似的話。實際上這種語言就在孩子在心中埋下了伏筆,讓寶寶覺得打針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當真正發生在生活中的時候,他們也會十分抗拒。
那麼對於孩子打針,這件事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呢?
1.讓孩子明確打針的目的
很多寶寶以為去打針是因為不聽話,但其實打針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若不是身體不舒服,家長肯定也無法狠心讓寶寶去挨那一針。所以等到孩子懂事的時候,家長們要試圖與他們講道理,告訴他們打針目的是「用短暫的痛苦換取身體的舒適」。
2.鼓勵孩子
很多孩子打針的時候表現勇敢,不哭也不鬧,實際上,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係。有些家長在帶寶寶打針前會鼓勵他們,告訴他們已經是男子漢、大姑娘了,若是在打針的時候還控制不了情緒,那就要丟臉了。
當孩子打針沒有哭泣時,家長應該及時送上鼓勵和表揚,讓他們嘗到甜頭,以後便不會再使用哭鬧的方式來拒絕打針了,而且打完針後,他們還會十分驕傲和自豪。
雖然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讓家長覺得十分搞笑,可我們也要關注到孩子出現這些動作背後的原因,及時化解問題,鼓勵孩子,讓他們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長。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私信「育兒」,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