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當人們盡情享受仲夏愜意的時候,嗡嗡的蚊子成了打破夏日歡樂的不和諧因素,任憑家裡收拾得再乾淨,防護措施再嚴密,總會有那麼一小撮漏網之蚊,趁夜深人靜的時候把一家人攪得雞犬不寧。
最近有粉絲問P教授,剛6個月的寶寶胳膊上不小心被蚊子叮咬了幾口,而且反應激烈,被叮咬處鼓起大包,多日之後叮痕猶在,看著心疼,抹藥作用也不大,有媽媽說孩子這是缺鋅了,是真的嗎?
從蚊子咬的包能看出來缺不缺鋅,P教授還是第一次聽說,但上網一搜,發現這麼聯想的家長還真的不是一個。這個說法有科學道理嗎?P教授請教了北京同仁醫院臨床營養科武韜。
蚊子叮咬後
為什麼會紅腫難恢復?
蚊子在叮人的同時,會通過唾液向人體裡注入幾種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會防止人體的血液和血管收縮,這樣蚊子才能「美美」地把血吸出來。
蚊子吃飽飛走後,這些蛋白卻留在了人體內,激發人體免疫系統,試圖清除這些外來物質。
這時,人體免疫系統會釋放組胺,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加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讓細胞之間充滿了液體,也就出現了炎症,所以被叮咬部位就會紅腫和發癢。
不同的人,對於蚊子叮咬引起的過敏反應反應不一,有的很快,被叮咬幾秒後就出現,但消失得也快,一天後就沒了;而有的反應則很慢,且持續幾天甚至很多天才消失。
另外,不同種類的蚊子引起的過敏反應並不一樣,有的重有的輕,比如花斑蚊會導致過敏非常嚴重,嚴重時全身都起反應,甚至有致命的危險;有些蚊子叮咬後過敏非常輕,輕到不引起注意。
被蚊子叮咬的地方一旦過敏就會發癢,讓人忍不住要去撓,撓的結果是刺激分泌更多的組胺,所以往往是越撓越癢越腫,惡性循環。
從上段的蚊子不難看出,其實兩者沒有直接關係。
我國居民的飲食主要是非動物性食物為主,而鋅主要存在於牡蠣、海貝、海魚、海蝦等海產品,所以中國兒童,尤其是中西部內陸地區的,的確容易出現鋅缺乏。
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孩子缺鋅可能導致皮炎或傷口不易癒合,很多家長因此認為孩子被蚊子咬了之後,腫包一直不消退也是缺鋅。
其實,這並不是缺鋅的特異性表現,孩子如果缺鋅的表現更常見的是,食欲不振、消瘦、身高發育遲緩等表現,長期缺鋅還可能影響智力發育。
醫學上一般通過檢測頭髮或血液監測來判斷孩子是否缺鋅,但實際上,這兩項檢查在微量元素方面並不敏感,結果也未必準確。
所以,早在2013年,國家監管部門就已經發文,除非有診斷意義,否則禁止各類醫療機構對兒童展開非診斷類的微量元素檢查,也不建議將微量元素監測作為6個月以下嬰兒的體檢項目。
雖然缺鋅會有厭食、貧血等多種症狀,但並不是孩子一出現這些問題就是缺鋅了,如果孩子平時飲食正常,身高、體重都在正常範圍,身體也沒有其他疾病狀態,不建議盲目進補。
與其執著於為孩子補鋅,不如從孩子的日常膳食入手,預防鋅缺乏,如每周在孩子的飲食中增加兩三次魚蝦類的食物,而不要等著缺了才想起來補鋅。
孩子缺鋅和蚊子叮咬後皮膚的反應沒有直接關係。
做微量元素檢查的意義不大。
孩子的日常飲食可加入海魚等富含鋅的食物。
本文為39健康網原創文章,
如需轉載請留言or聯繫微信號:net3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