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排便排不乾淨,總想拉卻又拉不出,讓人感到十分得痛苦。有些患者甚至將其歸結為腸燥症,這種情況真的是腸燥症嗎?其實,大便排不乾淨,總有便意不能全賴腸燥症。
所謂的腸燥症,其實就是腸易激症候群,臨床症狀表現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不舒服,並伴隨有排便的形態改變,以及排便後症狀會短暫的減輕,表現為腹瀉、便秘或者二者交替發生。也有患者在發作時排便很急或者有大便解不乾淨的感覺,也有少數患者會排出粘液樣的東西。
所以有些人當出現大便排不乾淨,總是有便意又拉不出的情況,就將其認為是腸燥症,其實這就是人們的誤解,臨床上引發這種症狀的原因有很多,如痔瘡、直腸黏膜鬆弛、甚至是腸腫瘤等。
痔瘡是人體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所以,當便便排完的時候,直腸末端有一個痔瘡佔著地兒(內痔),磨蹭著直腸的內壁,就會讓直腸產生一種「我還有!我還要拉」的錯覺,如果這個時候還堅持蹲廁所的話,拉出來的可能不是便便,而是痔瘡。
腸炎也可能引起排便不盡感,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因為炎症導致的刺激會出現下墜感而導致患者出現排便不盡的感覺。
肛管癌、直腸癌、肛乳頭瘤以及直腸息肉等,因腫瘤長期滯留在肛門,而導致患者出現排便不盡的感覺,這時患者應該引起重視。
值得警惕的是,現代人很容易將排便問題,如便意不斷,或便血,歸咎於工作繁忙壓力大、飲食不當、或直腸引起的,而忽略腸癌的問題。曾經就有患者一年來就有長有類似的症狀,以為是工作壓力引起的腸燥症,後來出現便血還以為是痔瘡,直到便血持續一個多月,才想著就醫,檢查確診後才發現是大腸癌。
大腸癌早期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多變現為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的改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當留意排便變化,當出現大便出血,血與大便混在一起,血多數呈暗紅色,有腹瀉,或出現黏液便;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形狀變扁、變細,或排便次數增多,或便秘,或有排便不盡感;腹痛,或常感腹內不適,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排除惡變的可能性。
腸癌是病程比較長的一種惡性疾病。一般從癌細胞發展為直徑1釐米左右的腫瘤需七八年,再到出現臨床症狀需三五年,最後到晚期還需要三五年,而且大腸癌是極少數可防治的惡性腫瘤,早期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因此一定要警惕大腸癌預警信號,做到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