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打著「小生離巢」「花旦回歸」的旗號,TVB《使徒行者》橫空出世,聚焦灰色地帶下掙扎求生存的警隊臥底生活。
警與匪,一個代表法律體制範圍內正義力量的化身;一個蘊含反體制力量的崛起。
不同身份,不同力量的角逐,再加上一場又一場的衝突和反轉,成功創下了港劇內地網絡播放量單日及總量歷史最高記錄,各大搜索榜、播放榜位列第一。
尤其是男主角林峰,在《使徒行者》中飾演的古惑仔「爆seed」,一身痞子氣和草根市井味,顛覆了其以往的角色,他與釘姐的愛情也感動無數觀眾。
《使徒行者》至今豆瓣依然維持著8.3的高分。
2016年,電視劇推出續集,林峰、佘詩曼缺席的情況下,儘管點播量依然很高,但反響平平,豆瓣僅6.9分;目前第三部已經更新了12集,從前面12集來看,《使徒行者》衝突強烈、敵我難分、反轉頻繁等特色依然保留,甚至比前兩部更加明顯。
可目前豆瓣評分已經跌到7.0,這是為什麼呢?
很多人說因為加入了內地演員,已經沒有港味了,在我看來,港味還是有的,但整個港味只是停留在劇情架構、畫面內容之上,其內核已經是弱化了。
究其原因,就是找不到港劇以往慣用的「傳家寶」,這個傳家寶其實很普通,但卻很重要,那就是——市井氣息!
缺少了自然而然的市井氣
為什麼說市井氣息很重要呢?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看第一部的《使徒行者》。
從該劇的主題來看,臥底是香港警匪片的重要題材。
身份與環境的錯位與對立,讓這個題材天生自帶強烈戲劇衝突,身份的隱藏與揭示一直是臥底片的核心衝突所在。
想當年,最經典的臥底片《無間道》,不僅以警匪互派臥底的設定將衝突加倍,更深入揭示了臥底人員如身處無間道般煎熬的內心世界,令港產臥底片登上高峰。但是,《無間道》的成功也令此後的臥底片創新困難,無論是警中之匪還是匪中之警,似都難以超出《無間道》建構的臥底模式。
比較而言,《使徒行者》在臥底情節上玩出了新意,植入了港劇慣用元素,這份新鮮感就來自於人物的接地氣。
比如釘姐,她市儈、愛財如命、活潑機智遇到事情卻又喜歡第一個躲起來,她選擇做臥底只是單純地因為薪資足夠高。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她也多次向上司討要勞務費。可以說,人物出場時塑造的形象很難讓人歡喜。人性中「貪婪」的一面在丁小嘉身上暴露無遺。但隨著臥底生活的逐漸適應,再加上與卓凱、爆 seed 等人的交往,愈發凸顯丁小嘉身上善良的一面。她不再把搜集情報當做一種交易,是真心在為正義而奮鬥。
比如爆seed,他賤萌可愛,痞氣十足,他跟釘姐互懟,但關鍵時刻拼命為對方去死,那種不顧一切的浪漫又讓人心動。
這樣的市井人物設置,一開始真的很難與「臥底」二字聯繫起來,也是這份煙火氣,讓《使徒行者》活了起來。
港片也愛講兄弟情義,有警匪之間惺惺相惜,也有兄弟一起遭遇惡勢力,並肩攜手與之對抗,付出慘烈的甚至生命的代價。
《使徒行者》聰明地把這份情義放小了,落到了細微之處。
比如劇中釘姐、爆seed和木蝨三人經常插科打諢,混吃混喝。
木蝨在參加婆婆的壽宴時,因為有黑社會背景而被親戚朋友嘲笑,這時候釘姐和爆seed放下了大佬的身份,假裝成為木蝨的助手以及酒樓老闆,上演了一場反轉好戲——幫木蝨包下了整個酒席。一個小計謀,滿滿的人情味和煙火氣就出來了!
可以說,《使徒行者》實行的路線是「小而美」,而到了《使徒行者3》,我們看到的格局是「高大上」,卻找不到太打動人心的人物了。
人物刻畫不夠深入
到了《使徒行者3》,前面12集我們不太能看到人情冷暖,取而代之的是燒腦、鬥智、不斷綿延的懸疑感。
整部劇都很認真,但每個人物的那種人情味都變淡了,在生死抉擇面前,都顯得太過於「正確」了。
比如崇聯老大龐浩洋(張振朗飾)控制的網上賭場被另一個幫派「符祿」控制了,他們想派阿兜潛入了解情況,龐浩洋立刻打斷:我不會犧牲一個無辜女孩子的性命!
再到他被幫中元老派小弟追殺,卓凱勸他下手抓小弟,他說:我也當過小弟,何必為了老大的事害他們,就算他們不把我當兄弟,我也不會把他們當敵人……」
每個人物呈現出來的情義都是偉光正的,似乎缺少了點「灰色地帶」。
唯一感動位出現在卓sir太太莫羨晴換肝這裡,卓sir為了能讓太太成功續命,選擇與黑警勾結,可最後當莫羨晴知道了真相,她依然選擇包庇卓凱,但是卻還是找到了另一位證人,成功將韓建義送進了監牢,成功伸張了正義。
這裡面的抉擇與痛苦呈現得不夠「重量」,而可能是為了給卓凱安插後續與黃智雯、馬國明的三角戀,在成功伸張正義之後,莫羨晴依然去世了。(去世的這個段落,是目前12集唯一的淚點,當那首《越難越愛》響起時,無數回憶被勾起。)
緊接著分析畫面、劇情和人物設置,無可否認,因為有錢了,畫面也變得像電影。從頭到尾,我們看到的《使徒行者3》都充滿了電影感。
動作場面上也毫不吝嗇,第二集就有林峰與器官販賣集團的追車戲,生死時速,飆車、爆炸、街頭追逐……儘管這些都是老港片的標配,我們也都看過很多遍了,但總是覺得看不夠。而在追車場面的呈現上,鏡頭多變,多機位切換,速度感、空間感比《使徒行者2》還要更升級。
以往TVB的現代劇,即使號稱大場面,依然不見得大。《使徒行者3》可以說呈現出來的是少見的電影感、大片感。
之前看了3集,很多觀眾認為脈絡很亂,但12集看下來,多線敘事的網絡也日漸清晰。前六集故事聚焦於器官販賣集團,在韓建義落網之後,又聚焦崇聯坐館之爭。
兩單大事牽連出一大波人物,不過塑造了12集,看下來整體最出位的是馬國明。《使徒行者3》其實不是他第一次挑戰反派角色了,但看下來還是覺得反派比老實人更適合他。
韋作榮明面上是保安局的高級長官,但他還和大佬韋爺失蹤的兒子同名,究竟他是誰?這是目前來講留給觀眾最大的疑惑。
韋作榮確實在劇集中給人一種藏著很多秘密,猜也猜不完的感覺。他對著章紀孜說「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拿槍指著爆seed的頭說:「你再耍花樣,我一槍打爆你的頭」,兩種感覺完美切換,再加上想起他在第二季結尾說的那句話——「你們都要死」。
一種莫名的緊張神秘感馬上上來了!
劇情不斷反轉,某些地方過於老土
劇情方面儘管懸念不斷,一環緊扣一環。
一開始蔡思貝飾演的臥底阿兜,以沐足店員工的身份接近卓凱,互相加社交好友方便聯繫,自以為是地裝了監聽系統,殊不知一山還有一山高,下一秒就被卓凱看穿是監聽的局,利用反監聽索取CIB部署……反轉來得猝不及防,不由得感嘆薑還是老的辣!
林峰安排了一個女線人——麥美恩飾演的朱倩,潛入一個模特公司,營救被販賣的一對姐妹,可就在任務即將成功之時,朱倩突然被不明車輛抓走,下一秒,她馬上被林峰目睹被人挖走了身上的器官。
悲喜反轉,讓人猝不及防。
但某些設置還是有些老土。比如在調查器官販賣集團的時候,牽涉出警隊內部黑警範曉華,而這時候卓凱的太太偏偏這麼巧肝硬化了(這時候已經在想,卓凱肯定也要掉進去),果不其然,她逼著卓凱去跟她合作。
儘管推進也算是合情合理,但難免少了一些懸念。
使徒行者,身為一群行走在鋼絲上的人,是夾雜在黑與白之間的那抹灰,黑得不徹底,白得不純粹。
把人性的複雜多面拍得老少鹹宜,是《使徒行者》最吸引我們的地方。
可惜,再往後拍,儘管拍出了電影的格調,拍出了不斷反轉的高能劇情,卻創造不出一個比釘姐深刻的角色了。
所以說,《使徒行者3》讓我感到欣喜,也同時讓我覺得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