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耳鳴,相信大家應該不會陌生的吧。耳朵裡忽然出現異常的響聲,如果經常發作,就會嚴重影響生活,那麼,經常耳鳴怎麼辦呢?
耳鳴是什麼原因
耳鳴是由多種疾病的不同的病變引起的,病因複雜,作用機制不明確,表現為沒有外部聲源或電刺激,而主觀在耳或顱內感覺到聲音。
在臨床上它既是許多疾病的伴發症狀,也是一些嚴重疾病的首發症狀。
耳為腎之竅,為腎所主,又與其它臟腑有著廣泛的聯繫,因此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血失調皆客人導致耳鳴。
由於外感邪氣,臟腑內生痰瘀滯引起的耳鳴多為實症,由臟腑虛損,久病耗損所致的耳鳴多為虛症,其病理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一、實症耳鳴
風邪外襲
耳居頭面,風邪易侵犯上部器官,肺主衛外,風邪侵襲。
首先犯肺肺經之結,穴位於耳中風邪循肺經上竄耳竅,輕竅蒙蔽,敗致耳聾耳鳴。
風邪常與熱邪,寒邪兼加為患,耳為陽竅,風熱為陽邪,故臨床上以風熱之邪襲耳為多見。
肝膽火逆
足少陽膽經血循行於耳,肝膽互為表裡,若情志不遂,抑鬱惱怒、肝氣不舒,鬱而化火,肝膽之火循少陽經脈上逆於耳,擾亂清竅,則致耳中轟鳴,以及耳聾。
痰火壅結
耳為清空之竅,若平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嗜女子菸酒厚味。
則體內易生痰濁或思慮勞倦過度、損傷脾胃致脾胃運轉失健。
津液不行
濁氣不降、痰溼停聚,有九化火,痰火壅結、上蒙清竅,導致耳聾耳鳴。
血氣瘀阻
耳竅的聰靈依賴經脈的通暢,氣血的濡養、若瘀怒氣結、經脈閉塞、耳竅失養、出現耳鳴耳聾。
二、虛症耳鳴
腎陰精不足
腎開竅於耳、腎之陰精是耳司聽覺的物質基礎,若素體不足,或久病,熱病傷腎或勞損過度、耗損腎精、或年高之體、天葵已竭、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耳竅失氧、皆可致耳鳴。
肝腎精血同源,腎陰精不足則肝腎血虧,陰不制陽,虛火上炎,肺陽上亢。
上犯清竅或腎水不足,不能制心火,則心火炕感,上擾於耳,亦可致耳鳴耳聾。
腎無陽虧虛
先天稟賦不足,或塞邪入裡,直折陽氣或大病久病,房勞過度,均可耗損腎之無阻,使耳竅失於腎陽不足,塞水不化,上犯清竅,致耳鳴眩暈。
脾氣虛弱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精微,濡養清竅,若平素飲食不節、勞役過度、思慮太甚、損傷脾氣,則脾失健遠。
不能化生氣血上濡於耳,經脈空虛、導致耳鳴,且耳竅虛弱易為邪毒滯留,又脾虛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溼濁停聚,上壅耳竅,亦致耳鳴。
心脾血虛
心寄竅於耳,又主血脈,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若素體脾虛,生化不足或憂思過度,大病久病,耗損心血,致心血不足,經脈空虛、耳之宗脈失於血液貫注濡養,甚則血虛不行,滯塞脈絡,導致耳鳴耳聾。
針灸治療耳鳴
1、體針治療
《內經》有關耳聾耳鳴的治療主要體現在針刺方面。一般取手足少陽經穴為主,結合辨證循經取穴,以針感傳至內耳者佳。
常規取聽宮、翳風、中渚、頰溪等穴為主,肝膽火旺者配太衝、丘虛。
外感風邪配外關、合谷。
腎氣虧虛配太溪、關元。
痰熱鬱結配豐隆、勞宮。
2、灸法治療
灸法可使艾火熱力沿耳道直達鼓膜及鼓室,對中耳炎引起的耳部疼痛及堵塞感等症狀亦有明顯改善作用。
將石菖蒲、鬱金、半夏、冰片合生薑汁製成直徑4cm,厚0.5cm的藥餅,分別放於聽宮、聽會、完骨、天柱,其上放置艾2炷,每穴各灸6壯,治療耳鳴。
3、電針治療
用電針聽宮、聽會、翳風、風池等主穴,配合磁珠耳壓耳穴神門、肝、腎、脾、皮質下、內耳等及聽宮穴,治療神經性耳鳴。
電針能夠提高療效的原因可能有三種
一是電針的穴位靠近耳部,在治療中深刺重手法,加上不間斷的電流刺激,大大提高了針刺的局部治療效果。
二是耳部肌肉有節律的收縮,引起耳部血管的舒縮,加快了耳部的血液循環,促進耳部炎症的吸收,為耳神經的康復提供了物質基礎。
三是電流會產生電場,從而使耳部組織中的離子發生定向運動,產生正負離子極化共振過程,促進了聽神經纖維的再生。
4、穴位注射
一般取聽宮、聽會、翳風、完骨、腎俞等,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丹參注射液、黃芪注射液、鹽酸普魯卡因等行穴位注射,每次兩側各選一穴,耳周穴可交替使用,隔日一次。
穴位注射能長時間保持針感,同時發揮藥液營養和刺激作用,能很好的調整經絡的氣血運行、營養神經、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耳鳴的按摩治療方法
耳鳴是聽覺的紊亂現象,其聲響有高低、音調有多樣,或如蟬鳴,或如風聲,或如流水聲夾雜蟋蟀的叫聲。耳鳴可為陣發,亦可為持續性,有的耳鳴伴有耳聾,也有的單有耳鳴而無耳聾。
分搓耳前後
具體方法是將雙手分別放在兩耳根部,食指和中指分開置於耳朵前後,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後。
然後從耳垂開始,夾持耳朵向上推動,注意有一定的力度,並且緊貼耳廓,直到耳尖。這樣來回分搓,天天50次。
由於在人體耳廓前後特別是耳前,有耳門、聽會、聽宮等重要穴位,這樣的分搓,可以疏通經脈的經氣,達到清耳竅的目的。
鳴天鼓
鳴天鼓是中醫推拿的特色手法。
具體操作是
首先將兩手掌用力相搓,使掌心產生一定的熱量,然後用兩手掌分別按於兩耳,掌心對準耳道,手指貼於後枕部。
兩掌輕輕用力,對兩耳作緩慢的重按,再緩緩地放開。這樣可以反覆操作數次,中間還可用置於後方的拇指加點風池穴數次。
風池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的凹陷中,與耳垂齊平。
點揉翳風穴
翳風穴位於耳垂後方的凹陷處。按摩時,可以將雙手置於頭部。
拇指指尖按在翳風穴,其他四指分散地放在耳朵上方,起一個穩定作用。
然後拇指用力對凹陷進行點按,直到能感覺出酸脹感。
這樣天天可以點按數次,也可以點揉3分鐘。對於明目、清竅都有非常不錯的效果。
1、揉耳周穴位
可用雙手拇指輕揉耳周兩側的翳風穴、聽宮穴約1分鐘,力度以感覺到酸脹即可。
長期堅持下去就會有開竅聰耳和通絡活血的功效,這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耳鳴都有一定的療效。
2、揉耳根部位
可分別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耳根,輕揉約3分鐘,以耳根透熱了即可。這種耳鳴按摩康復法能有效緩解內耳缺血引起的耳鳴。
3、捻耳輪部位
用食指和拇指由上到下同時捻揉耳垂和耳輪約3分鐘,直到兩耳發熱為止,此法可以良性刺激耳垂和耳輪上的神經反射點,從而幫助患者改善耳內環境,消除炎症。
(1)梳頭抹耳法
雙手十指由前髮際向後梳頭,梳到頭後部時,兩掌心貼住耳廓後部,兩手分別向左右兩側抹耳廓至面頰部為1次,連續108次。
(2)鳴天鼓法
兩掌搓熱,用兩掌心分別貼住左右兩耳,手指託住後腦部,食指壓在中指上,使食指從中指上重重地滑落,經此彈擊後頸髮際處,可聽到「咚咚」之聲,如擊天鼓,共擊108次。
(3)掌心震耳(自行鼓膜按摩法)
兩手掌搓熱,用搓熱的兩手掌心捂住兩耳.手掌與耳朵完全封閉,然後兩掌突然鬆開,聽到「叭」的一聲,起到震耳的作用。共108次。
(4)過頂提耳
先右臂彎曲過頭頂,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左耳耳尖向上提拉,拉108次。再換左手提拉右耳,也拉108次。此動作對肩周炎也有防治作用。
(5)雙手拉耳
雙手握空拳,用拇指、食指捏住耳垂向下拉。拇指在後,食指彎曲在前,共拉108次。然後兩手的食指、中指叉開,中指在前,食指在後搓耳根。一上一下為1次,共搓108次。
用食指或大拇指輕柔按揉聽會穴(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後緣,張口有凹陷處)5分鐘左右。
用食指和大拇指,先從上至下按捏耳廓,然後從下至上按捏,這樣反覆按捏至雙耳有發熱感,共按捏耳廓100次。
以上動作每天早晚分別做一次.此外,在耳鳴發作時及時按摩,如此堅持下去定見成效。按摩時,根據自己的耐受力,適當掌握速度和壓力。每節做完後局部有發熱感為最好。耳鳴患者不妨一試。
中藥治療耳鳴
耳鳴是患者耳內有聲音的主觀感覺。耳鳴呈蜂鳴聲、鈴聲,臨床上稱為高調耳鳴,見於內耳耳蝸及聽神經病變。
猶如蒸汽機聲、嗡嗡聲,臨床上稱為低調耳鳴,可伴有搏動性,見於中耳感染、耳硬化症及迷路病變。
1、補腎填精法
中醫認為腎與耳關係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於腦,開竅於耳。
《靈樞·脈度篇》云:「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內經: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上氣不充,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
《諸病源候論》:「勞動經血而氣血不足,宗脈則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
腎虛耳鳴多發於年逾4旬之人,多見於年老體弱或虛羸之人。
內經:「年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這與人體器官衰老、功能減退有關。
耳鳴多為耳聾先兆,《雜病源流犀燭·卷23》云:「耳鳴者,聾之漸也」。腎精不足,則耳竅失養,輕則耳鳴,重則聽力下降甚至耳聾失聰。
此外兼有鬚髮早白,腰膝酸軟,舌淡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腎填精,方用耳聾左磁丸、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湯等。
加減:熟地30g,黃精20g,山藥20g,鹿茸3g,龜板12g,河車3g,山芋12g,枸杞子15g,牛膝12g,菟絲子15g。
2、清熱化痰法
多數耳鳴、耳聾中醫主張從腎入手,從虛論治,但部分患者療效不佳,筆者總結了前人理論及臨床表現,從痰論治。
《名醫雜著》所云:「耳鳴之症或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時時閉塞,世人多從腎虛論治,殊不知此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為鳴,鬱甚則閉矣。若遇此症,但審其平昔飲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用清痰降火治之」。
朱丹溪:「無痰不作眩」,「怪病多痰」,「痰生百病」。
痰鬱則化熱,痰熱鬱結,循經上壅,耳竅被蒙,故耳鳴不休,所謂「痰熱鬱結,壅而成鳴」。
此類患者多有耳鳴突發,形體肥胖,頭昏而脹,咳唾脅痛,痰多而粘,舌邊、尖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症,具為痰熱內鬱之候。
故以清熱化痰為治則,以溫膽湯、清氣化痰丸、礞石攻痰丸為主方。
加減:瓜蔞仁12g,杏仁10g,枳實10g,制南星12g,法半夏8g,橘紅8g,獲苓10g,黃芩10g,生山桅10g,龍膽草8g,礞石30g先煎,大黃6g後下。
3、活血化瘀法
久病耳鳴中醫認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瘀阻耳竅,氣血流行不暢,耳竅失養所致。
現代研究認為某些類型耳鳴、耳聾與耳部微循環障礙有關。對耳鳴、耳聾患者的甲襞微循環測試,多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微循環障礙,主要表現在襻周狀態和血液流態上。
其中,中醫辨證瘀血型患者的微循環改變較為明顯。該類患者部分是由於耳部血管遭受到刺激後,造成微血管痙攣,血流受阻所致。
患者臨床兼有頭痛如刺,部位固定,頭昏,舌質紫暗,脈細澀等瘀血表現。
治法:活血化瘀通竅。方用通竅活血湯等。
加減:桃仁10g,紅花6g,麝香0.3g,生薑5片,蔥白2根,紅棗5枚,川芎6g,赤芍10g。
4、利水逐飲法
痰、飲都是水液代謝失常,停留機體局部的病理產物,痰熱而飲寒,痰無形而飲有質,飲留體內,清陽不升可致耳鳴、眩暈等。
《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五苓散證飲留中焦、下焦主症都有耳鳴。
現代醫學認為利水消腫藥能解除內耳前庭、迷路水腫,減輕神經壓迫,促進局部淋巴回流。
辨證要點: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痰白質稀,舌質淡白,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利水逐飲,方用《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等。
加減:獲苓15g,桂枝10g,白朮12g,澤瀉6g,益母草20g,防己6g,黃芪30g,車前子10g。
5、清肝降火法
部分耳鳴患者,或由於化膿菌感染所致,或素有高血壓史,加之素嗜辛辣,鬱怒傷肝,肝火暴亢,循經上炎所致。
中醫辨證屬於實熱、肝火。《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鬱之發,甚則耳鳴旋轉」。
肝者將軍之官,性剛勁,主升發疏洩,若肝失條達,鬱而化火,上擾清竅,則耳鳴暴發,如潮如雷,轟轟隆隆,常伴有耳脹耳痛,流膿,發熱,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咽幹,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治宜平肝伐木,清肝降火。方用龍膽瀉肝湯、天麻鉤藤飲、鎮肝息風湯等。
加減:龍膽草9g,天麻12g,鉤藤10g(後下),懷牛膝12g,黃芩10g,菊花12g,白芍12g,生地15g,代赭石20g(先煎),麥芽9g。
6、疏風清熱法
新病耳鳴患者多由於病毒感染所致,多急性起病,兼有感冒症狀,中醫辨證屬於風熱。
《太平聖惠方·卷36》云:「此為風邪所乘,入於耳脈,則正氣痞塞,不能宣通,邪正相擊,故令耳鳴也」。
由於外感風熱,循經上攻,清竅壅塞不利,其耳鳴如蟬,卒感聽力減退或閉塞,用手指按壓耳屏或牽拉耳廓後症狀減緩。
常伴有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口乾,咽幹,全身疲乏,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宜疏風清熱,方用銀翹散。
加減:銀花10g,連翹10g,竹葉6g,荊芥10g,簿荷6g,菊花10g,蟬蛻6g,石葛蒲10g,黃芩10g。
體會:中醫治療疾病強調的是辨證論治,辨證的準確性是療效好壞的關鍵。
張掖市中醫醫院針灸科簡介
張掖市中醫醫院針灸科以立足特色、爭創一流為目標,在科室的軟體和硬體建設上狠下功夫,現為張掖市重點專科。
該科採用無創毫針刺、艾灸、麝香灸、鋪灸、天灸、溫針灸、耳壓、點穴、穴位埋線、穴位注射、穴位貼敷、火罐、推拿、康復器械訓練、中藥內服、中藥外敷等方法,治療中風及其後遺症、面癱、頭痛、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失眠、小兒遺尿、腦癱等病有獨到之處。獨創「體針後頭針配合康復訓練療法」治療中風後遺症;「穴位針刺加敷藥療法」治療中風後遺肢體拘攣關節僵直;「火針加圍刺」治療帶狀皰疹、類風溼性關節炎、軟疣;「麝香灸」治療面癱;「鋪灸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等療效顯著。
我們堅信每一位來針灸科治療的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好的康復治療。
本刊處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文章來源:三九養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