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小寒大寒」趨於消失?

2020-12-18 中國天氣網

中國天氣網訊 1月5日,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節氣。「小寒大寒,凍成冰團」,這兩個節氣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然而,由於全球變暖,二十四節氣可能將越來越「名不符實」。研究顯示,近幾十年來,「大寒小寒」趨於消失,冬季越來越短,夏季越來越長。

1月5日,進入小寒節氣。(圖片來源:網絡)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我國黃河流域。古人通過觀察、記錄等,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有15天,為一個「節氣」。冬至是最早被制定出的一個節氣,之後又陸續確定了其他二十三個節氣。人們將其編成了一首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流傳至今。二十四節氣反應了黃河流域的季節轉化、氣候趨勢、物候特徵等,後來逐漸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為多民族所共享。

大寒不寒 大暑更熱

近些年,全球變暖趨勢明顯,對二十四節氣反應的氣候特徵又帶來哪些影響?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錢誠等人研究發現,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每個節氣的增溫幅度都十分顯著,季節循環整體抬升,立夏越來越早,立冬越來越晚。同時,滿足某個節氣氣溫標準的天數增減也呈兩級分化趨勢。

錢誠和其他研究人員基於全國549個氣象站的氣溫記錄,經過降噪處理,以1961年到1990年的30年平均值確定了每個節氣日的閾值溫度。所謂閾值溫度,簡單來說,就是30年間每個節氣日的全國平均氣溫。從氣溫記錄來看,最冷的節氣是大寒,閾值溫度為-3.51℃;最熱的節氣是大暑,閾值溫度為23.59℃。

近幾十年來,滿足大寒閾值氣溫的天數呈減少趨勢。(製圖:任成英)

1月5日起,進入小寒節氣。小寒節氣的閾值溫度為-3.50℃,即全國平均氣溫達-3.50℃及以下就符合小寒節氣的氣候特徵。通過對1961至2008年氣溫記錄的研究顯示,符合小寒、大寒氣候特徵的天數越來越少。統計顯示,在上世紀60年代,最多的一年有51天符合大寒氣候特徵。1987年後,天數減少趨勢更加明顯。2006-2007年冬季是一個暖冬,當年冬天沒有一天氣溫達到大寒閾值。1998至2007年10年間平均的大寒天數為14.0天/年,而20世紀60年代為32.4天/年,減少了56.8%。

大寒不寒,與之相反的則是大暑更熱。分析顯示,1997年以後,氣溫季節循環中最熱的時段(22℃以上)明顯抬升。1997年到2008年,符合大暑氣候特徵的天數為年均36.1天,而在上世紀60年代則為年均20天,增加了81.4%。

夏天變長 冬天變短

不同時段的全國平均氣溫季節循環比較。1998-2007年比上世紀60年代氣溫明顯抬升。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整個季節循環也趨於整體抬升,季節性升溫階段的氣候節氣顯著提前,而降溫階段的節氣顯著推遲。立春之後,從雨水至夏至,滿足每個節氣閾值氣溫的日期比之前提前了6-14天。其中,雨水節氣是提前最早的節氣,提前了14.6天(47年平均)。立秋之後,從處暑至大雪節氣,滿足各個節氣閾值溫度的日期則是明顯推後。其中,大雪節氣推後最為明顯,遲了6.5天。

同時,若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春季、夏季來得早,秋季、冬季來得晚,致使夏季變長、冬季變短。

節氣提前 春季花開更早

每年3月中下旬,安徽歙縣桃花盛放。

「輕雷隱隱初驚蟄,倉庚鳴啼桃始華」,節氣不僅反映了季節轉化,同時也體現了物候特徵。隨著氣候變暖,許多地區的物候特徵也出現了明顯變化。研究顯示,20世界80年代後期以後,我國春季平均溫度上升0.5℃,春季物候期平均提前2天;春季溫度上升1℃,物候期則平均提前3.5天。1950-2000年,北京春季氣溫有上升趨勢,樹木物候相應地表現也有提前趨勢。春季氣溫每升高1℃,山桃始花期提前4.4天,杏始花期提前3.1天。

全球變暖的趨勢仍在持續,二十四節氣在農業活動中依然發揮作用,各地應因地制宜,適應氣候變化,提前安排相應的農事活動。就驚蟄來說,驚蟄是指導農業活動的重要節氣,自古就被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到了驚蟄,中原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但土壤仍凍融交替,需及時耙地來減少水分蒸發。「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在氣候驚蟄趨於提前的大背景下,各地應當因地制宜,適應氣候變化調整農事活動。在僅考慮氣溫變化時,華北冬小麥區應較常年經驗提前(近年相對於60年代早期)提前12~16天耙地;江南小麥區應較常年經驗提前提前8~16天左右追肥。

儘管現在二十四節氣對農業活動的指導作用日趨減弱,但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仍在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就在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氣申遺成功,也是世界對中國這一古老知識體系的認可。寒來暑往、四季輪迴,二十四節氣所體現出來的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仍將流傳。

(文中觀點和部分內容來自論文《1960~2008年中國二十四節氣氣候變化》)

相關焦點

  • 2017年小寒大寒是什麼時候 小寒大寒節氣由來氣候特徵
    導語:小寒大寒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根據名字可以看出,是一年當中最冷的兩個時節。2017年1月5日是小寒,那麼大寒又是什麼時候呢?小寒和大寒什麼意思?小寒節氣由來  公曆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285°時為小寒,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於小寒還處於「二九」的最後幾天裡,小寒過幾天後,才進入「三九」,並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
  • 「小寒不冷大寒冷,大寒不冷倒春寒」,今年冬季大寒是否最冷?
    轉眼之間,距離春節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人們都在忙碌著置辦家中的貨物,今年年底的天氣是非常好的,冬季有時候也會出現豔陽高照的畫面,老人們說是「雙春年」的緣故,在我們年輕人看來,這其實就是「全球變暖」的趨勢,近幾年的冬季一年比一年暖和。
  • 2019「小寒」和「大寒」哪個更冷,2019立春為何在除夕?
    「冷在三九」數九是哪一天,2019「小寒」和「大寒」哪個更冷,2019立春為何在除夕?我國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而冬至就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生活中人們都有「數九」的習俗,而數九就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數,每一個九天為「一九」,以此類推,一共有九個九,因此數九就是在2018年12月22日這一天開始往後數。
  • 「小寒大寒,凍死老漢」,小寒和大寒哪個更冷?19年立春在除夕?
    「小寒大寒,凍死老漢」,小寒和大寒哪個更冷?19年立春在除夕?文/農夫也瘋狂近幾日,「頭九」的最後幾天,在國內很多地方都降雪了。現在頭九就這麼冷了,那到了小寒、大寒節氣,豈不是更冷?2019年「小寒」和「大寒」哪個會更冷,19年的立春真的是在2018年的除夕嗎?對於「數九」是從那天開始,在民間的說法也不一,不過比較認可的是從冬至節氣當天就開始數九了。然後每隔九天為一九,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之後,也就是九個「九天」以後,冬天就要結束了。
  • 俗語:「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小寒為什麼比大寒還要冷呢
    一、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從字面意思理解,小寒沒有大寒節氣冷,因為它是「小寒」,也就是稍微冷點的意思。這樣理解確實也沒錯,這也是人們的慣性思維,但是事實上,大寒與小寒那更冷?還有待論證。小寒一般是「二九」到「三九」的時期,我國氣候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
  •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後天漸暖」,大寒在何時,過年還冷嗎?
    農村老話「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後天漸暖」是啥意思?今年過年還會冷嗎?1、小寒大寒哪個更冷?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5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85°;公曆1月5-7日交節。小寒,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 從「全球變暖」到「氣候變化」
    從「全球變暖」到「氣候變化」   最近一兩年來,更加正式和全面的「氣候變化」,代替了「全球變暖」的說法。哥本哈根會議,沒有人稱全球變暖會議,而名正言順地稱作氣候變化會議。但人們都知道,要研究的是如何對付全球變暖,而並非是全球變冷。  為什麼「全球變暖」會演變成「氣候變化」?
  • 今日17時49分小寒節氣 小寒吃什麼小寒大寒是什麼意思
    小寒來啦 開始準備過年!今天17時49分,小寒至。①氣象記錄中,小寒往往比大寒冷,是一年中最冷節氣 ②「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此時節強冷空氣及寒潮冷鋒活動頻繁,注意暖頭、暖足、暖背 ③冬日「保胃戰」,養護腸胃,飲食宜選溫軟、淡素及易於消化食物。「小寒大寒,準備過年」,馬上回家過年啦!》》
  • 小寒節氣到,俗語「小寒大寒,凍成一團」啥意思?小寒後還冷嗎?
    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今年的小寒節氣是1月6日,並且隨著小寒節氣到了,馬上就要進入「三九天(2020年1月9日)」了。俗話說「小寒大寒,凍成一團」是啥意思呢?小寒節氣後天氣還冷嗎?所謂小寒,意思是說天氣寒冷了,但是卻還沒有到極點。在小寒節氣的天氣特點是天氣日漸寒冷,但是卻還沒有冷到極致。
  • 氣候變暖,30年後香蕉將消失?全球溫度變化,這是人類的鍋嗎?
    最近,有消息稱,氣候變暖,香蕉或將消失,這些年來,氣候變暖一直是一個熱議話題,那麼氣候變暖真的是人類的鍋嗎?氣候變暖,香蕉或將消失近日,《自然氣候變化》雜誌載文寫道,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專家對27個國家的香蕉產量進行研究後發現,由於全球變暖,自1961年以來香蕉的產量呈增長趨勢。1961年,全世界的香蕉種植總面積為2008953公頃,2018年達到5654000公頃。
  • 日本海帶面臨消失危機 可怕的氣候變暖讓海帶面臨滅頂之災
    日本海帶面臨消失危機 可怕的氣候變暖讓海帶面臨滅頂之災時間:2019-12-14 13: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日本海帶面臨消失危機 可怕的氣候變暖讓海帶面臨滅頂之災 海帶是日本料理的重要食材,但近年來日本海帶卻大幅減產。
  • 俗語: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小寒和大寒哪個「更冷一籌」
    隨著時間飛快的流逝,一年24個節氣只剩下大寒和小寒兩個節氣了,兩個節氣過完也就代表著漫長寒冷的冬天結束,在農村人們也進入了繁忙的春耕時節。有些在農村會看天氣的老農民說了句俗語「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小寒和大寒哪個「更冷一籌」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了解。
  • 今天是小寒,俗語「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小寒比大寒冷嗎?
    小寒是24節氣中倒數第二個節氣,小寒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嚴寒時期,土壤凍結,河流封凍,加之北方冷空氣不斷南下,天氣寒冷,人們叫做「數九寒天」。緊隨其後的是大寒節氣,大寒是小寒節氣後15天,也就是2020年1月20日。俗話說:小寒節氣要比大寒節氣的時候更冷,那小寒和大寒節氣到底哪個更冷呢?
  • 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林紓: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發生寒潮很正常
    1月8日上午,甘肅省氣象局在蘭州舉行甘肅省2020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新聞發布會。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1月8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為什麼今年冬天卻這麼冷?」今天上午,在甘肅省氣象局舉行的相關發布會上,面對記者提出的這一問題,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林紓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對全球上百年際時間尺度溫度增暖趨勢的描述和總結,全球不同地區氣候變暖的程度有所不同。
  • 農村老人說「小寒不冷大寒冷,大寒不冷倒春寒」,什麼時候小寒
    農村老人說:「小寒不冷大寒冷,大寒不冷倒春寒」,啥意思?什麼時候小寒?小寒會冷嗎?同時還衍生流傳出各種關於節氣的氣候農諺,指導人們對未來的氣候變化情況進行預判。2020年1月6號就是小寒節氣,小寒是24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按道理來說,隨著小寒的到來,天氣就會越來越冷,因為一年之中最冷的三九四九也正是處於小寒與大寒之間。可這幾天,外邊依然是豔陽高照,晴朗無雲,感覺今年冬天一點都不像冬天。
  •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一定比小寒更冷嗎?
    當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圖為市民雪中出行。記者 楊豔敏 攝(中新網圖 下同)大寒一定比小寒更冷嗎?一歲榮枯,自有時序。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公曆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
  • 「大寒到頂點,日後天漸暖」,今年大寒是哪天?大寒之後還冷嗎?
    大寒作為24節氣中的最後一個了,過完大寒就是立春了,這也表示又進入下一個輪迴了。那2019年大寒是哪一天?「大寒到頂點,日後天漸暖」啥意思?大寒後還冷嗎?有的人可能會疑惑,每年大寒的時候都是在一月份的時候,怎麼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呢?這是因為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陰曆來指定的,在陽曆一般都是在1月20日左右。
  • 芬蘭民眾願以實際行動減緩全球氣候變暖
    新華網赫爾辛基3月24日電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近年來芬蘭連續出現暖冬現象。對氣候變暖感到擔憂的芬蘭民眾表示願以實際行動減緩氣候的進一步惡化。  今冬是芬蘭有史以來最短暫的一個冬季。芬蘭氣象局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12月,本應漫天飛雪、銀裝素裹的芬蘭卻氣候異常溫暖,全國平均溫度比1971年至2000年同期的平均溫度高6至8攝氏度。今年1月中旬,芬蘭才迎來真正的冬天,但到2月底,天氣又開始回暖。  隨著氣候變暖,芬蘭全國特別是南部地區冬季降雪量減少,而降雨量卻在增加,造成內陸湖水位上升,冬季洪水越來越普遍。
  • 農村俗語: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小寒對春天有影響?
    一些年輕人不理解為啥農村的老人閒不住,不會享清福,那是因為他們過慣了苦日子,經歷過吃不飽的年代,所以他們對糧食有特殊的感情,因此他們也對能預測氣候的農村俗語很重視,前幾天回到農村老家,聽村裡老人說了句「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我仔細查詢了這句俗語的意思和由來,難道明年春天是否暖和真的和小寒大寒有關嗎?
  • 大寒真的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嗎?大寒節氣的氣候特徵(圖)
    1月20日迎大寒節氣,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嗎?很多人認為大寒是最冷時候,其實不然,實際上小寒比大寒要冷。小編整理了大寒節氣的氣候特徵如下:大寒真的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嗎?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