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睡、二月鬧」,這句話是意在提醒家長,寶寶滿月之後,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迎接寶寶第二個月的挑戰。父母都知道,照顧寶寶是件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剛出生的寶寶,不會說話,還軟軟的。
但是千萬別看他們,雖然只有小小的一隻,折騰起來讓很多父母都頭疼不已。對於新手爸媽來說,更是焦頭爛額,不知所措了。
前兩個月的寶寶,由於身體機能各方面都沒有發育完善;抵抗力弱;不會表達,各方面的需求只能用哭鬧錶達……這對於新手父母來說,照顧起來尤其辛苦。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前兩個月的寶寶,在家庭護理方面的注意事項,相信新手父母了解之後,照顧寶寶會輕鬆一些!
一、出生頭一個月寶寶,注意下面16點:
1、新生的寶寶身上會有一層胎脂,然後會逐漸脫落,露出細嫩的皮膚。有些寶寶皮膚比較敏感,第一次接觸到空氣時會出現部分皮膚發紅的情況,家長不用緊張,過一段時間之後會自動消失。
2、冬季出生的寶寶,有時候會出現手腳末端發青的情況,細心的家長會擔心寶寶是否是心臟方面的問題,大可不必這樣想。
這是正常的現象,原因是新生兒心臟供血功能還沒有成熟,血液很難達到四肢末端,隨著寶寶的不斷成長,心臟功能不斷增強,這種情況會慢慢消失的。
3、順產寶寶頭尖尖的、變形了怎麼辦?一般來說順產的寶寶由於頭部受到產道的擠壓,容易出現變形的情況,父母不必擔心,過一段時間就會消除,這是正常的。
4、大多數新生兒腰部會有青色胎記,隨著身體的成長和發育,會慢慢消失。
5、新生兒時期家長不要想著提前培養寶寶的飲食規律。餵奶時間不固定,寶寶餓就要給吃,按需提供。餵完奶別忘記拍嗝。
6、新生兒分泌腺體未發育完善,所以熱了不出汗,也沒有唾液的情況。所以不要總擔心寶寶會凍著,適量穿衣。
7、剛出生的寶寶雖然眼睛沒發育成熟,但耳朵聽力正常。因此建議輕關門、窗,避免寶寶受到意外的驚嚇。
8、寶寶出生的24小時內,護士會要求家長帶寶寶去接種卡介苗、B肝疫苗兩種疫苗,會打在不同的兩個地方,家長注意保護接種疫苗的部位,一個月之內不要觸碰。
9、注意做好臍帶消毒工作,保持臍部周圍乾燥。一般兩周左右會自行脫落。如果超過20天沒有脫落,建議帶寶寶去看醫生。
10、睡覺時注意採用側臥的姿勢,預防嗆奶,並經常變換姿勢。
11、新生兒時期寶寶有可能會出現黃疸問題,家長需要關注寶寶的皮膚顏色,如果自己無法判定的,可以求助醫生。生理性的黃疸,一般5到7天左右消退。如果是病理性的黃疸或是無法自行判別的,亦或是黃疸已經影響到寶寶的精神及飲食,建議去醫院檢查。
12、給寶寶洗澡時注意溫度,寶寶的皮膚嬌嫩,家長不要用手測試手溫,可用自己手臂內側,來試試水的溫度是否合適。
13、勤換紙尿褲。一旦出現紅屁股的情況,可使用護臀膏,如果比較嚴重的,建議使用紅黴素軟膏或遵醫囑。
14、及時補充維生素D,出生15天左右可以服用魚肝油。
15、寶寶滿月之後需要接種第二針B肝疫苗。
16、關注寶寶身體褶皺處,擦點橄欖油或山茶油,避免出現發紅或是潰爛的情況。
二、寶寶終於滿月了,第二個月的護理有一定的變化,明顯感覺到輕鬆許多
1、逐漸養成固定吃奶的習慣。根據寶寶的消化情況和進食情況,間隔3個小時左右餵奶。
2.、寶寶慢慢成長,每天大小便的次數緩慢減少,第二個月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每天小便次數大概是5、6次,大便2次左右。
3、寶寶會出現鬧覺的情況,注意哄睡方式,不適宜大幅度搖晃,因為這樣對寶寶的大腦發育不利,可以抱起來輕輕撫摸,或是慢慢走動。
4、家長需要學會做排氣操、飛機抱等方法,緩解可能會出現的腸脹氣、腸絞痛帶來不適感。
5、寶寶出現攢肚現象,就是好幾天沒有排便,但排便時並不困難,也不哭鬧。這與便秘有著明顯的區別,家長放心這是正常情況。
6、出生50天左右,在寶寶不飽不餓的狀態下,讓寶寶趴著,幫助寶寶練習抬頭動作。
7、如果第二個月的寶寶恰逢秋季,父母要注意勤洗手,預防秋季腹瀉,保證寶寶的清潔衛生。
寄語:萬事開頭難。寶寶出生的前二個月,家長需要提前了解寶寶生長、發育規律,摸索寶寶的日常習慣,與寶寶之間慢慢磨合。運用科學的育兒知識,放鬆心情,科學地看待寶寶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樣照顧寶寶便會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