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治未病」(中華醫藥)

2020-11-18 央視網

中醫養生「治未病」(中華醫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1日 21:50 來源:

來源:人民日報

  本期關注

  中醫養生文化

  編者按:醫學有兩個目標,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趨勢,正由指向疾病的醫學轉向指向人的健康的醫學。這正契合了中醫養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間,國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當作一回事。特別是對於亞健康人群,更要走出這個灰色的階段,重視養生,防病於未然。本期刊發一篇專家文章,願讀者從源遠流長的中醫養生文化中汲取營養,保持健康。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養生學是一門管理的學問,是對我們自身的管理,也是對我們生命歷程的管理。現代對於人類自然極限壽命的推算,應該在100—175歲之間。老齡委曾經在全國做過調查,男性的最高年齡是131歲,女性是122歲。按照人類壽命極限來說, 60、70歲還處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時期。為什麼沒有達到人類生命極限,原因在於我們在生命的調護上還不到位。

  中醫養生源遠流長

  中醫養生文化歷史悠久,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說:在世界文化當中,唯獨中國人的養生學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

  馬王堆出土的《養生圖》中已經出現了吐納、導引等養生方法。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講了很多養生理論。講中醫養生文化,不能不講老子和孔子,兩者代表了兩種養生思想:老子是「清靜無為」,「保養精氣、順乎自然、氣功修煉」。老莊是養生學的開創者。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養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兩種思想形成了一個靜動結合的思維方式,貫穿在中醫養生學發展過程中。「仁者壽」、「智者壽」、「欲而不貪」是儒家在養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黃帝內經》有一段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規律,根據天地陰陽法則調和各種方式,有節制、有規律地安排飲食和起居。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形與神俱」。也就是一個人要做到形神統一,形神結合。有形的運動而無神的調和,不算完整。

  漢代華佗的五禽戲,根據五種動物的形態動作創造,演變為後來太極拳一類的健身方法。魏晉南北朝時,養生家與醫學家結合。許多人既是醫生又將道家思想貫穿於醫學之中。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主張調神養形、「小炷留燈」。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盞燈,生命的源泉是油。燈裡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燈點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燈」,則能燃燒很長時間。這是一種低代謝的思想。我們經常說要拼命、拼搏,事實上會影響你生命內一些積極的、良好的因素。因此,應改變原有的觀念,讓生命之火「小炷留燈」,燃燒得更長。

  李時珍《本草綱目》在藥物分類裡,提出耐老、增年、輕身、益壽等概念,有些中藥對延年益壽有著獨特的功效。

  養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臥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慾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養生當中,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七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 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飲食養生。關鍵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南宋陸遊的養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詩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中國人鹽的攝入量超標,腦溢血、高血壓等疾病與此相關。上述觀點也與目前營養學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運動養生。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比如,八段錦「雙手託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這個功,在辦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養生。《洞玄子》、《素女經》等也是研究「房中術」的書籍,講究陰陽和諧,並強調欲不可早,不可過度,又不可無的思想。

  第五是氣功養生。《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援,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這樣做的人就是養形人。養形要達到什麼效果?要像彭祖那樣「壽高八百」。氣功養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寫了一本書《只需五分鐘》。在這五分鐘裡,常吐氣、常呼吸。當頭昏腦漲時,不妨這樣做做,五分鐘後會耳目清明,心情為之一爽。

  第六是藥物養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樹的果子,也是一種養生長壽食物。植物裡壽命最長的就是柏樹和松樹,我們常說「千年柏樹」。柏子仁有養性、安神、潤腸、通便、養顏的功效。

  養生實踐得身心健康

  要健康長壽,關鍵是把養生知識貫徹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下面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試。

  1.堅持幾個「少」: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藥多食、少睡多行、少憂多眠。有一首詩中寫道「一眠萬事了,無喜亦無惱,何物是真物,身在即為寶」。

  2.堅持幾個「常」:發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運,齒常叩,腹常旋,耳常彈,肛常提。

  3.踐行「八字」訣,終生不懈:童心、蟻食、龜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蟻食,要少吃。現在許多人的問題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運動,食物堆積在身體裡。龜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運動,鍛鍊身體。

  4.天天乾洗面:先把手搓熱,然後用手搓臉。每天早晨起床,反覆做幾十次。搓陽明經這個部位,氣血運通。堅持乾洗面,眼袋和皺紋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還見效。

  5.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裡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裡,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們現代人一直在不斷地補,現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們體內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都是堵塞的結果。所以要把「補」改正為「通」。血脈要通、氣要通和、心氣要通、胃腸要通,要達到吃得下,睡得著,拉得淨,放得開。

  7.堅持勤動腦:不要以為養花、養草、養魚,就是養生了,一點精神寄託都沒有,衰老得反而快。馬寅初70歲的時候開始學俄語,歌德80歲的時候寫《浮士德》,陸遊《渭南集》裡很多氣壯山河的詩詞都是60歲以後寫的。不要以為60歲就到晚年了。

  養生學是一個社會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在2025年之前,發展中國家糖尿病患者會從8400萬增加到2.28億,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預計會從1.35億增加到3億。這都是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給國家衛生資源帶來巨大負擔。所以,健康不僅屬於個人和家庭,也屬於社會,是一個國計民生的問題。

  中醫養生像一列滿載豐富資源的列車,承載著幾千年的文化,閃爍著東方智慧的光芒,能為全人類健康作出貢獻。

責編:張建

相關焦點

  • 「治未病」與中醫膏方
    近年來,以「治未病」思想為核心理念的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逐步形成,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穴位敷貼、冬令膏方等中醫特色療法在養生保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些傳統的中醫療法中,尤以冬令膏方備受推崇。從歷代醫家對中醫「治未病」理論的闡述來看,「治未病」就是採取一系列防病截變的措施,先證而治,未病防病,既病防變,瘥後防復,指導人們「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醫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治未病」思想是一種積極的疾病觀,以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為核心,從功能、整體的變化把握生命,注重養生,防患於未然,有病早治,既病防變,爭取主動,截斷扭轉,病後防復。
  • 中醫「治未病」的四大瓶頸待突破
    在預防方面,中醫「治未病」可謂人盡皆知。但是,中醫市場卻依舊需要進一步向前跨越。阻礙中醫發展的瓶頸有哪些?本文帶來相關討論本文發於經濟參考報,作者為王奇;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治未病就是這把鑰匙上的第一個齒槽。」
  • 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新聞通氣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王煉在通氣會上介紹,四個平臺中,一是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提供平臺,先後確定了四批173所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同時要求在全國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建立「治未病」科,開展「治未病」服務;二是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技術支撐建設,制定了常見疾病的高危人群中醫預防保健技術指南和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操作規範;三是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研究提出了中醫預防保健調理師的標準
  • 中醫世家探索中醫藥「治未病」養生保健
    中醫世家探索中醫藥「治未病」養生保健 時間: 2014-09-04 14:29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輯: 出身中醫世家的陳叢笑,採用針灸、拔罐、刮痧、蒸、燻、按、拿等傳統中醫治療方法,結合現代養生藥膳,讓患者認識到中醫藥預防保健的獨特優勢。
  • 中醫「治未病」夏至話養生
    在防治瘟疫的歷史沿襲中,中醫藥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溫疫論》等經典中醫著作。古人在沒有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的情況下,是如何做好防疫的,唯有中醫「治未病」理念能給出答案。
  • 福州探索溫泉中醫「治未病」 促「健康+旅遊」融合
    ­  28日,福州市中醫院與聚春園集團舉行中醫溫泉項目合作意向籤約儀式,探索溫泉和中醫藥結合的治未病新模式。圖為籤約現場。 徐釗 攝徐釗 攝­  「中國溫泉之都」福州正發力推動健康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探索獨具特色的溫泉中醫「治未病」模式。福州市中醫院28日與福州聚春園集團籤約中醫溫泉合作項目,標誌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全國首批中醫「治未病」試點單位,福州市中醫院致力於中醫「治未病」研究已逾10年,並成立了該省最大的治未病中心--福州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
  • 走進全軍中醫「治未病」中心
    十四年來,中醫科抓住國家大力發展中醫「治未病」事業的新機遇,經過艱苦創業,創新奮進,逐步發展成為擁有專家門診、針灸推拿、中醫高藥、經絡診療、專病調理、產品研發的功能性綜合性中醫「治未病」中心。他們以傳統中醫學書寫當代醫學傳奇、發展傳奇、建設傳奇,走出了一條閃光的足跡:先後獲得中醫中藥中國行最佳創意獎、第二屆全國中醫護理先進集體、南京軍區學習成才先進單位。
  • 吳興餘家漾社區:開展中醫「治未病」養生科普宣傳活動
    所以人的體質不同,各自的表現方式和養生的方法也不同。為提高社區居民自我保健意識和健康水平,營造人人關注健康的良好氛圍, 8月11日下午,飛英街道餘家漾社區邀請月河飛英衛生服務中心蔣文穎開展中醫「治未病」養生科普宣傳活動。
  • 中醫「治未病」的三個層次
    就進行的一系列預防性的養生保健活動,以及疾病的早期治療(或調理)。例如,一個人身體健康,沒有胃部和其他部位任何不適,平時就很注意養生保健,按時飲食,從不暴飲暴食,飯後百步走,早晚常按摩關元、足三裡等穴位,這樣他的胃就一直維持著健康;另一個人在胃部健康的時候沒有做什麼養生,但是他在出現胃部不適、消化不良時,進行溫灸中脘、足三裡穴,口服保和丸(主要有山楂、神曲、茯苓等中藥組方,能消食健胃的中成藥)等方法及時調理,結果他的胃又很快恢復健康;第三個人經常胃脹
  • 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換屆選舉圓滿召開
    2020年11月6日-8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中和亞健康服務中心承辦,富智中和集團、北京三和同舟會議會展有限公司協辦的"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換屆選舉會議"在長沙舉行。
  • 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換屆選舉會議在長沙...
    2020年11月6日-8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中和亞健康服務中心承辦,富智中和集團、北京三和同舟會議會展有限公司協辦的「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換屆選舉會議」在長沙舉行。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印發《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
    聯 系 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中西醫結合與民族醫藥處 王  瑾    聯繫電話:010—59957686    傳    真:010—59957694    電子郵箱:yzszhc@126.com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4年1月28日  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修訂版)
  • 祉雲中醫智能鏡推動中藥經典名方服務老百姓養生「治未病」
    這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身體略有不適但體檢沒有異常情況,想去看老中醫要排隊還難找,聽說中醫經典藥方好,中成藥吃起來也方便,想用來調理身體,但是不知道自己該吃哪一種,也不知道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困擾。養生與「治未病」是深入國人日常生活的中醫理念,現代人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提升,使得追求健康的需求更為旺盛,但現有的中醫資源並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 中醫與「治未病」與「因果」有什麼關係?
    作為中醫人,要對中醫有自信,包括臨床療效自信和理論自信。中醫的「治未病」理論遠非現代醫學所能比擬,中醫人值得對此產生自信。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古人並不追求已病去治,而追求未病先防。養生才是治本之道,治病不過是治末而已。這樣的觀點令今時的所有醫生汗顏。關於「治未病」與治已病,網上有這樣一個比喻:如今的醫生都聚集在一條泛濫成災的河流下遊,拿著大量經費研究打撈落水者的先進工具,同時苦練打撈落水者的本領。
  • 中醫「治未病」:治未來疾病
    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後防復,中醫「治未病」思想的三個核心層面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上大放異彩。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是疫情防控的「五早」原則和關鍵措施,也是「治未病」思想在傳染病防控中的實際運用和體現。過去,不少人對中醫「治未病」不甚了解;如今,很多人通過此方法提高了身體素質和免疫力。
  • 傳承發展中華醫藥暨中小學中醫藥知識進社區活動第二站啟動
    內容提要:8月26日,津雲聯合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市文明辦、紅日藥業集團舉行的傳承發展中華醫藥暨中小學中醫藥知識進社區系列活動第二站在河西區陳塘莊街六合國際社區順利開展。天津北方網訊:8月26日,津雲聯合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市文明辦、紅日藥業集團舉行的傳承發展中華醫藥暨中小學中醫藥知識進社區系列活動第二站在河西區陳塘莊街六合國際社區順利開展。河西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賀桂泉、河西區陳塘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張榮慧等領導出席此次活動現場。
  • 傳承中華醫藥,助力健康中國
    西醫的發展在國內近140年,在解決急症病(創傷急救、產科、傳染病急性期)等方面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發展到從宏觀器官到細胞分子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優勢於中醫。但是在保健、養生以及解決慢性病、傳染病後期等方面的問題,中醫的優勢尤為凸顯。這幾年隨著《中醫藥法草案》到《中醫藥法》的頒布以及《國際疾病編碼》的標準化實施,中醫人以及中醫的合法地位在國內乃至國外得到了進一步的確立。
  • 海韻健康管理中心 享受「治未病」全新體驗
    中醫「治未病」思想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呼?」強調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亞健康人群約佔全球總人口的七成(75%)。這些人經常有些不舒服,但又查不出病因。
  • 「神奇的中醫」中醫為何能夠「治未病」?怎樣健康「貼秋膘」?秋季養生精彩內容不可錯過
    8月13日晚,新華社「快看」快手直播間播出《神奇的中醫》系列直播節目第四期——「中醫為何能夠『治未病』」。本次直播邀請到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莊揚名和《經濟參考報》編委王小波,圍繞「治未病」主題為大家講解了中醫的整體養生觀、中醫「辯證論治」的診療手段和秋季養生民俗。
  • 嶺南名醫訪談錄 | 「治未病」大師楊志敏:中醫情結在我血脈裡傳承
    ▊ 「治未病」面臨新機遇 「治未病」最早見於《黃帝內經》。 「治未病」中的「治」,指健康的綜合「治理」,因人制宜進行體質調理,管控易發疾病風險,實現未病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