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中針灸治痛經驗

2021-02-22 山東中醫雜誌

[摘要]疼痛是機體所受刺激產生的反應,是一種主觀感覺,常並見於臨床各種急慢性疾病之中。高樹中教授認為疼痛原因是失和,即氣血失和、臟腑失和、上下失和、內外失和。疼痛是失和、不和的症狀和信號,其中實而不和即不通則痛,虛而不和即不榮則痛,治療疼痛主要有通、榮(調)兩個大法,具體分為以痛為腧法、左痛治肝膽法、通經止痛法、刺絡止痛法、繆刺止痛法、全息止痛法、合治內腑法、陰陽互引法、通關止痛法和流注止痛法。

疼痛是一種感覺,又是對這種感覺的一種情感反應。國際疼痛學會(IASP)將疼痛定義為:疼痛是與實際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感經歷。

高樹中教授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中醫外治學學科帶頭人,為首批山東省醫藥衛生中青年重點科技人才。高老師臨床三十餘載,擅長運用中醫經典理論認識分析疾病,主張針藥並用,內外合治。現將高老師針灸治療疼痛經驗結合典型醫案報導如下。

以痛為腧法又稱局部治療法、見患治患法,即選取疼痛所在的部位進行針灸治療,是治療疼痛最常用的方法。《靈樞·經筋》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該法尤適於經筋病的治療如三叉神經痛、膝骨關節炎等。

2.左痛治肝膽法

左痛治肝膽法即疼痛明顯出現在左側時可從肝膽論治。高老師在臨床中發現,如果疼痛出現在左側,呈瀰漫性脹痛,無固定痛點,在活動或拍打後減輕,伴心煩,脈弦或脈左關獨大,可從肝膽論治。《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高老師常言「脈獨者病」,臨床出現脈弦或脈左關獨大時,則病在肝。《素問·刺禁論》曰:「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高老師認為人體臟腑氣機有「三升三降」即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和心腎水火相濟。在氣的運行中肝氣升於左,肺氣降於右,心火下降以溫腎水,腎水上升以濟心火,脾升胃降為升降之樞紐。左側出現的疼痛,多為肝氣不升或升之太過而鬱於左側,臨床常見肝氣鬱滯和肝膽鬱火外竄經絡兩種證型。

患者平素急躁易怒,肝氣不疏鬱於左側即可出現左側疼痛且以脹痛為主的症狀,多在活動後減輕;氣鬱日久化火,鬱火外竄經絡,則在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循行處多出現疼痛症狀,常表現為左側肩部拘緊不適,左側少腹、左腹股溝和左下肢外側疼痛,在運動或活動患處後因氣滯緩解而減輕。高老師治療時取太衝、陽陵泉、曲泉等肝經、膽經腧穴,方劑以柴胡桂枝湯加減和解少陽,解鬱止痛,療效顯著。臨床中,也有部分患者出現左關脈獨大而疼痛及不適症狀皆表現在右側的情況,該類患者平素多善思,此證多屬肝鬱脾虛,如部分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洩瀉前右下腹疼痛,洩瀉後則痛減。

病案舉例:男,77歲,2015年11月24日初診。

主訴:左下肢外側疼痛1月餘。

現病史:患者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小腿外側疼痛,於齊魯醫院住院14 d,行靜脈注射硫辛酸注射液、口服鹽酸曲馬多片治療,療效一般。

現症見:左下肢外側過電樣疼痛,有灼燒感、酸麻感,左腿無力,心煩,納差,眠差3年餘,近期加重,夜尿頻,腿痛時加重,可達6~7次/晚,尿量少,大便幹,日1次。既往糖尿病病史27年,心臟搭橋術後6年。2015年10月22日於齊魯醫院行CT示:①L2~3椎間盤膨出;②L3~4、L4~5椎間盤左後突出,椎管狹窄;③腰椎退行性改變。舌體胖大,苔中後部黃膩,脈沉細。

西醫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

中醫診斷:痺症(溼熱下注、少陽鬱火型)。

針灸處方:頭針右側感覺區、L3~4夾脊、環跳、陽陵泉、絕骨、少骨、太骨,左取,平補平瀉留針30 min,每周2次。中藥處方:蒼朮15 g,黃柏15 g,生薏苡仁45 g,懷牛膝30 g,柴胡12 g,黃芩9 g,半夏9 g,黨參9 g,萆薢9 g,制延胡索15 g,川楝子6 g,生麥芽30 g,7劑,水煎服,日1劑,藥渣泡腳。針3次,服上方7劑後,諸症明顯緩解,治療2個月後,諸症消失。  

通經止痛法是在辨經論治指導下確定疼痛與何經有關,應該取何經何穴進行治療的治痛方法。《靈樞·衛氣》曰:「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對於有明確和固定部位疼痛的病,可根據患病部位有哪些經絡通過而辨其與何經有關,治療時取其相關經脈的腧穴。《靈樞·刺節真邪》曰:「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在針刺治療前,應仔細診察患病部位所在經脈循行線上有無壓痛、結節、條索狀物、局部隆起(屬實證),或者局部凹陷、按之虛軟等(屬虛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可以選取該經的滎穴和輸穴配合治療。如巔頂頭痛,足厥陰肝經與督脈會於巔頂部,巔頂頭痛屬厥陰頭痛,針刺雙太衝穴則有針入痛緩(止)之效。如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時,若疼痛點在肩前部,屬手太陰肺經,可選魚肩穴附近壓痛點為高氏奇穴之一,屬手太陰肺經,在魚際穴向下(拇指方向)約0.5寸赤白肉際處,在第一掌骨橈側肩部的全息對應部位,此處常找到;若疼痛點在肩前外部,屬手陽明大腸經,可選三間穴附近壓痛點治療;若疼痛點在肩外側部,屬手少陽三焦經,可選中渚穴附近壓痛點治療;若疼痛點在肩後部,屬手太陽小腸經,可選後溪穴附近壓痛點治療。在針刺時注意找準壓痛點,隨咳進針,並囑患者活動患處,常會針入痛緩(止)。對於病涉多經的疼痛,高老師根據《內經》「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的論述,提出「有經則辨經,多經求陽明」的學術觀點,例如病涉多經的肩周炎,可取足陽明胃經的條口透承山或陷谷等,每收佳效。

刺絡止痛法是針對疾病在絡的止痛方法之一。高老師常言在臨床經絡辨證中,首先要辨疾病在經還是在絡,次辨在何經何絡,病在經者,應通經,病在絡者則應通絡。在臨床中,一些長期疼痛患者,在疼痛部位可觀察到浮於體表、形如小蚯蚓狀的黑色血絡,或患者疼痛部位固定而局限,高老師認為這些情況均是「病入絡」的特點,同時可能伴有脈澀、舌質紫暗或瘀點瘀斑、肌膚甲錯等。此也為高老師臨床辨絡五法之一。《素問·壽夭剛柔》曰:「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靈樞·經脈》曰:「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痺也。」《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因此在臨床治療中,當在患者疼痛部位發現形如小蚯蚓狀的黑色血絡時,應該刺絡出血。除刺絡止痛法之外,繆刺止痛法、全息止痛法也為病在絡的治療方法,即高氏針灸通絡三法,詳見下文論述。

繆刺止痛法是對於四肢部位固定而局限的疼痛,用上下左右交叉取穴的止痛方法。《素問·繆刺論》曰:「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高老師將「繆刺」概括為「上下左右,與經相干」八個字,在臨床中,多選取與疼痛部位左右及上下相對應的部位針刺,這些部位多在經穴附近但又不是經穴,多為一些明顯的疼痛點,針刺時隨咳進針,並配合活動患處,往往有針入痛緩或痛止的效果。吾師的高氏奇穴中肘靈穴治療對側網球肘、跟靈穴治療對側足跟痛、踝靈穴治療對側踝關節扭傷和膝靈穴治療對側膝關節內側扭傷及疼痛均是繆刺止痛法的具體體現,用於臨床,效果立竿見影。

病案舉例:女,23歲,2016年6月12日初診。

主訴:右踝外側疼痛腫脹1 h餘。

現病史:患者自述1 h前因打羽毛球不慎扭傷右踝,右踝外側疼痛腫脹。

現症見:右外踝尖下部疼痛,腫勢高突,難以行走,需他人攙扶,納眠可,二便調。既往身體健康狀況可。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

西醫診斷:右踝關節軟組織損傷。

中醫診斷:筋傷(絡脈瘀阻型)。

針灸處方:左腕關節陽池穴附近壓痛點。先用拇指按揉30~60 s,囑患者活動患處,疼痛有所緩解後隨咳進針,囑其活動患處並慢慢行走,留針15 min,右踝關節疼痛消失,行走如常人。

全息止痛法是根據全息理論以治病止痛的方法。《素問·陰陽離合論》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推之可千,數之可萬,然其要一也。」高老師認為《內經》除我們所熟知的經絡穴位系統外,還記載了全息穴位系統,即《靈樞·五色》:「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巨分者,股裡也;巨屈者,膝臏也。」《素問·脈要精微論》:「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羶中。」高老師認為人體不僅有全息對應規律,更有立體分層全息對應規律,即全息是立體的、分層的。人體某一個局部可以反映全身的信息,當人體出現不適時,在該局部的對應點會出現如疼痛、條索狀物等反應點,可選取這些反應點治療疾病。現在臨床常用的耳穴、腕踝針分區等都是全息規律的具體應用。高老師根據《靈樞·五色》和《素問·脈要精微論》及自身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一系列高氏奇穴用於疾病診療,效果立竿見影。如鼻胃穴又名方上穴(鼻翼斜上方與鼻骨連接處壓痛點)治療胃痛等胃部疾患時,先用示指或拇指按揉壓痛點30~120 s,同時讓患者行緩慢而深長的腹式呼吸,一般疼痛會馬上緩解或消失,如已消失,無需針刺;如減而未止,可再在壓痛點針刺。

合治內腑法即應用下合穴治療六腑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靈樞·九針十二原》曰:「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出為經,所入為合。」高老師認為從《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胃合於三裡,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中不難看出,「合治內府」之「合」並非五輸穴之合穴,而是指六腑下合穴,即胃之下合穴足三裡可治療胃病,大腸之下合穴上巨虛可治療大腸病,小腸之下合穴下巨虛可治療小腸病,三焦之下合穴委陽可治療三焦病,膀胱之下合穴委中可治療膀胱病,膽之下合穴陽陵泉可治療膽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當臍而痛……取巨虛上廉……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取之三裡也……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取之巨虛下廉……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取委陽……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高老師認為大腸病之「當臍而痛」即以大腸募穴天樞為中心的疼痛,治療應取大腸下合穴上巨虛;胃病之「胃脘當心而痛」即以胃募穴天樞為中心的疼痛,治療應取胃的下合穴足三裡;小腸病之「小腹痛」即以小腸募穴關元為中心的疼痛,治療應取小腸下合穴下巨虛;三焦病之「腹氣滿,小腹尤堅」即以三焦募穴石門為中心,應取三焦下合穴委陽治療;膀胱病之「小腹偏腫而痛」即以膀胱募穴中極為中心,應取膀胱的下合穴委中治療。

病案舉例:男,62歲,2006年6月2日初診。

主訴:尿頻,滴瀝不盡,小腹隱痛2年餘。患者自述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排尿次數增多,滴瀝不盡,伴見小腹、腰部、睪丸部疼痛。應用中西醫藥物內服治療效不佳(具體藥物不詳),2005年於某醫院檢查為前列腺肥大(未見報告單),行前列腺切除術,術後諸症未減反重。

現症見:尿頻,滴瀝不盡,小腹隱隱作痛,腰部酸痛,會陰部、睪丸部脹痛,舌質淡暗,苔白,脈緩。

西醫診斷:前列腺炎。

中醫診斷:淋證。

針灸處方:下巨虛雙取,平補平瀉加電針,留針30 min,1周治療2次。針刺3次後,患者小腹、腰部、會陰、睪丸部疼痛症狀明顯減輕,尿頻症狀略有緩解,針刺2 個月後,諸症消失。

陰陽互引法即應用背俞穴治療五臟疾病,募穴治療六腑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難經·六十七難》曰:「陰病行陽,陽病行陰。」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腹為陰,背為陽。高老師在臨床中善用背部腧穴治療胸腹部疼痛,即「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如原發性痛經疼痛發作時常取十七椎針刺治療,有針入痛緩或痛止的效果。十七椎穴是臨床常用治療原發性痛經的單穴之一,位於督脈循行線上,為經外奇穴。原發性痛經病位在胞宮,督脈起於胞中,位置相近,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因此針刺十七椎能通過通調陽經之氣,調節胞宮,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通則不痛。痛經多為腹痛,腹部屬陰,十七椎穴在腰骶部,腰骶部屬陽,十七椎穴治痛經體現了「陰病治陽」「從陽引陰」的中醫治療原則。

通關止痛法即通「頸關」和「四關」治疾止痛的方法。「頸關」即頸項部,是人體從頭至腳中最狹窄的部位,類似於瓶頸。《內經》特別重視頸項部的腧穴。《靈樞·本輸》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靈樞·寒熱病》曰:「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這兩篇都詳細介紹了頸項部的腧穴。《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高老師認為肩背頸項的脹滿不適多為肝氣鬱滯、頸關不通的表現,在臨床治療頸關不通時,可取局部的七次脈腧穴或天牖五部腧穴,也可遠部選取雙側陽陵泉、雙側太衝。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歷代醫家對「四關」的認識不同,有的認為指穴位,即合谷、太衝;也有認為「四關」指雙肘雙膝。高老師認為,「四關」之「關」為關節、關口、機關、樞紐,是人體中起轉折關聯作用的要害部位,「四關」為人體中四個重要的關鍵部位即腕、踝、膈、臍。「四關」不通時可取十二經的原穴統而治之,除十二原穴外,「腕關」「踝關」不通時可取局部的阿是穴並配合活動或按摩腕踝部。膈(膏)關不通時,取膏之原鳩尾、膈俞、膈關三要穴,並可配伍膏肓俞、羶中、期門;臍關不通時,取神闕、氣海、肓俞三要穴,並可配伍天樞、大橫、命門。高老師指出,不通則痛中不通還要仔細區分是經不通,絡不通,還是關不通。對於經不通者,用通經止痛法;絡不通者,用通絡止痛法或繆刺止痛法;關不通者,要用通關止痛法,並提出高氏三通理論,認為針刺夾脊穴是通關最常用的方法。

流注止痛法即對於發作有明顯時間性的疾病,根據子午流注與營氣的時間運行規律而取穴的治療方法。子午流注研究人體氣血的時間運行規律,主要是研究人體之氣的時間運行規律。一日24 h,古人稱之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即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靈樞》中有數篇論述人體氣血流通注入的時間規律。《靈樞·營衛生會》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高老師認為衛氣一天周行人體五十圈,營氣每天循行十二經脈一周,即:

營氣寅時(3~5點)從手太陰肺經開始

→手陽明大腸經(卯時,5~7點)

→足陽明胃經(辰時,7~9點)

→足太陰脾經(巳時,9~11點)

→手少陰心經(午時,11~13點)

→手太陽小腸經(未時,13~15點)

→足太陽膀胱經(申時,15~17點)

→足少陰腎經(酉時,17~19點)

→手厥陰心包經(戌時,19~21點)

→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23點)

→足少陽膽經(子時,23~1點)

→足厥陰肝經(丑時,1~3點)

→手太陰肺經(寅時,3~5點)。

營氣在一天十二時辰分別運行於十二經脈,當某經營氣運行出現問題時,則表現為在這個時間疾病發生或症狀加重。《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即可取該經五輸穴中「輸穴」進行治療。高老師在臨床中用太衝穴治療丑時的失眠、太淵穴治療寅時胃痛、太白治療巳時頭痛等。《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高老師常言,針灸得氣即可立即起效,而治療時間性病症針刺治療時最好是在發病前0.5 h左右針之,並一直留針至發作時間已過再出針,中間每隔5~10 min行針一次,效果立竿見影。

編者按:該文刊載於《山東中醫雜誌》2017年第4期,完整原文見連結。

責任編輯:吳俊玲

相關焦點

  • 高樹中教授治療肩周炎經驗
    針灸大家高樹中教授臨證經驗豐富,對此病提出「先以針灸止其痛和功能障礙治其標,繼以中藥內服鞏固療效治其本」,可謂「針藥並用,標本兼治」。___________________筆者跟隨高樹中教授臨診3 年,獲益匪淺,其治療肩周炎每獲良效。現將其獨到見解介紹如下。
  • 高樹中:一針療法經驗(乾貨)
    高樹中,男,1962年出生,山東省臨朐縣人。1985年畢業於山東中醫學院中醫專業獲學士學位,1992年獲針灸專業碩士學位。現為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教授、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外治專業委員會委員,《中醫外治雜誌》、《針灸臨床國際雜誌》、《陝西中醫藥研究》雜誌編委。筆者臨證近二十年來,宗扁鵲「醫之所病病道少」和孫思邈「針灸而不藥,藥不針灸,皆非良醫」之訓,當針則針,當灸則灸,當藥則藥,且每針藥並用以祛疾,內外合治以療病,臨床療效滿意,今不揣淺陋,介紹數病的治療經驗於下,以供同道參考。
  • 高樹中:一針一穴皆學問 願做愚者為岐黃—新聞—科學網
    一針一天地 學習針灸的學生提起高樹中,最先想到的是他的著作《一針療法:靈樞詮用》。一針療法,就是指僅用一穴一針治療疾病的方法,這也正是針灸的神奇和精妙所在。 高樹中第一次被針灸的魅力折服,始於一次實習經歷。1984年秋,讀大四的山東中醫學院中醫學專業的高樹中在學校附屬醫院針灸科實習。
  • 高樹中:針藥並用幾種常見病治療經驗
    有味覺改變者必加足三裡,有耳後疼痛或聽覺過敏者必加陽陵泉,有淚腺分泌異常者必加太衝。顱內型者應配合中藥內服,以楊粟山《寒溫條辨》升降散合小柴胡湯加雙花、連翹、公英、蜈蚣、防風、荊芥;面癱用升降散治療,是已故恩師張殿民教授的獨到經驗,其中大黃宜用酒大黃,用量6g~9g,以大便每日暢行1次~2次為度。
  • 針灸治痛
    針灸治痛針灸治痛的療效好是眾所周知的。針灸幾乎可以治療各種性質的疼痛,而且其治痛效應可達到「立竿見影」的程度。針灸治痛可以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①病因治療:糾正和消除使氣血瘀滯,運行障礙的因素。②病機治療:通經絡、調氣血,以改善氣血運行障礙的狀態。③症狀治療:移神寧心,阻斷惡性循環。
  • 郭嘯天針灸治瘤經驗
    郭嘯天指出,這名早期患者的病灶類似水瘤但又稍硬,仍較肉瘤、血瘤略軟,長出數月後已如桌球大,透過針灸治療後,病灶恢復正常。依照中醫觀點, 癌症 ?產生的痛也分為虛、實。      中醫師郭嘯天日前在研討會發表表分析指出,氣陰雙虛引起的虛痛,針灸主要選用三陰交等穴;實痛則以合谷、太衝為主;氣滯血瘀則採用合谷、行間等穴為主。
  • 高立山談針灸治痛(針灸臨床必讀)
    作者/高立山 ⊙ 編輯/王超 ⊙ 校對/Dina導讀:所謂「大道至簡」「要言不煩」,高立山老師這篇針灸治痛的文章就是這樣,讀後神清氣爽,不信您試試~針灸治痛的三則與十法現將自己針灸治痛的經驗,簡介如下。一、針灸治痛三個原則:簡稱「三則」1. 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古人從病機方面認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時就要疏通經絡、調和臟腑達到氣血通調疼痛可止。這就提出了以下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氣血不通?
  • 針灸治痛的三則與十法(針灸臨床必讀)
    本文為著名針灸學家高立山主任幾十年的針灸治痛臨床經驗總結,現與大家分享。
  • 淺談針灸治痛
    而今天要說的主要是痛,針灸治痛。疼痛有快痛與慢性之分,每個人的閾值都各不相同,與意志品質相關。許多疼痛是某些疾病的反應點,西醫稱為體表牽涉痛,而這些痛點或反應點恰恰是針灸治療的刺激點。《內經》稱為「以痛為輸",後來的天應穴、不定穴、阿是穴等均以此衍生而來。疼痛在臨床上極為常見,但疼痛一般不會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出現。
  • 賀普仁:針灸治痛十法
    一、針灸治痛的三個原則1.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古人從病機方面認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時就要疏通經絡、調和臟腑達到氣血通調這對治痛是很重要的,這就是賀普仁教授總結針灸治痛十法的根源。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經:經絡病而致的疼痛,應當選取與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貫穿的經絡穴位來治療。也就是說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經絡的循行與分布,這很重要。古人也有進一步的具體指教,如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 針灸治痛的「三則十法」
    針灸治痛的三個原則:簡稱「三則」古人從病機方面認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時就要疏通經絡
  • 高樹中:一針療法經驗(乾貨)
    ,藥不針灸,皆非良醫」之訓,當針則針,當灸則灸,當藥則藥,且每針藥並用以祛疾,內外合治以療病,臨床療效滿意,今不揣淺陋,介紹數病的治療經驗於下,以供同道參考。 肩周炎屬中醫「痺證」範疇,針灸治痺之法,《靈樞·周痺》也有論述:「刺痺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結,轉引而行之。」細讀《靈樞》,始悟肩周炎之治法已詳於「經脈篇」。
  • 老針家傳針灸治痛絕招——謝氏止痛四穴
    副主任醫師,曾任四川省針灸學會理事,德高望重,曾榮獲兩項省級科研成果獎,一項是針灸開闔樞學說的研究,一項是走罐選點挑針法的臨床應用。父親親切教誨,我自幼耳聞目濡,喜愛針灸。經過父子兩代刻苦鑽研,多年來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我父常說:我們針灸醫生必須具有高度的整體觀念,善取遠端,善用痛外治痛,若只針患處,必是庸醫。
  • 高樹中教授的針灸心得(臨床乾貨,用之捷效)
    牙痛 我對牙痛的認識與治療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識牙痛辨火牙、蟲牙,辯症論治 第一階段認識到牙痛有火牙、蟲牙(即齲齒)之分,許多書籍認為,針灸對火牙疼痛有較好效果,常有針入痛止之效,常用穴位有
  • 針灸臨床必讀:針灸治痛的三則與十法
    1.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古人從病機方面認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時就要疏通經絡、調和臟腑達到氣血通調疼痛可止。這就提出了以下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氣血不通?是哪個臟腑、哪條經絡氣血不通?這對治療疼痛是很重要的,這就是我總結針灸治痛十法的根源。
  • 【賀普仁】國醫大師針灸治痛
    11)刺痛:多發生於瘀血出現的局部,痛處固定不移,伴有瘀血或缺血表現,如真心痛。12)掣痛:病變多發生於筋脈。針灸治痛的療效好是眾所周知的。針灸幾乎可以治療各種性質的疼痛,而且其治痛效應可達到「立竿見影」的程度。針灸治痛可以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①病因治療:糾正和消除使氣血瘀滯,運行障礙的因素。
  • 針灸治痛的「三則」和「十法」!!!
    這對治痛是很重要的,這就是我總結針灸治痛十法的根源。經絡病而致的疼痛,應當選取與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貫穿的經絡穴位來治療。也就是說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經絡的循行與分布,這很重要的。古人也有進一步的具體指教,如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也就是由於經絡阻滯、氣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時,可取相交、相貫經絡的原穴、絡穴、交位、會穴來治療。這是由於經絡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療原則。
  • 針灸治痛的三則與十法
    一、針灸治痛三個原則:簡稱「三則」所謂「大道至簡」「要言不煩」,高立山老師這篇針灸治痛的文章就是這樣,讀後神清氣爽,不信您試試~不通則痛
  • 針灸治痛七字歌
    針灸治療痛症七字歌訣:  顳頜關節手三裡 、腕痛太溪肘陰陵
  • 【中醫】《針灸治療學(第10版)》高樹中,楊駿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十三五規劃教材」中國中醫藥【電子書PDF】
    【作 者】高樹中,楊駿主編【叢書名】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第一批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