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稿|恨是對愛的防禦——放下仇恨

2020-12-17 百家號

文|金尚 

恨和愛都是非常強的能量,恨是對愛的防禦,愛也是對恨的防禦。

所謂和解,就是愛的能量和恨的能量都同時弱化了,不需要再用愛來防禦恨,也不需要再用恨來防禦愛了。

一、原諒但不會忘記

對於別人投注過來的傷害,人們的第一個感覺首先是悲傷,當悲傷不能表達的時候,就會變成憤怒;而當憤怒也不能如願釋放的時候,就會變成憎恨。悲傷和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憎恨。寺廟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它容許悲傷;心理宣洩室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可以表達憤怒。而憎恨,在這個世界上,卻沒有容身之所。最後,只能讓自己痛苦,而無法自拔。

真正的原諒不是指責和審判,「瞧!這就是我的父母,都是他們把我毀了!」「如果父母不傷害我,我一定會有出息!」「我之所以是今天這個樣子,責任全在父母當初的教育!」他們的人生似乎在向人們展示:「看見了吧,我就是被父母傷害的罪證!」從而,一直在重複自我毀滅的生存模式。指責和審判只會讓你對目前的現狀,有一個似乎合理的解釋,同時間接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把自己人生的不幸、痛苦和卑微,放在一個別人過錯的基礎之上,從而放棄幸福、快樂的人生。

我們有理由知道一個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為另外一個人的生命負責;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為另外一個人的幸福和快樂負責。過去年幼時,所遭遇到的一切,你不需要負責;但是從今天起,你必須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寬恕父母是改變自我毀滅模式最好的神奇之藥。真的原諒不需要尋找藉口,我們不要說,「其實,父母沒有傷害過我,所以我選擇原諒。」那不是真的原諒,是自欺欺人的,內心得不到到真正的安寧與自由。真面傷害,告訴自己,「父母確實傷害了我,這些我都清清楚楚。不過,我原諒他們了。」

愚蠢的人既不原諒也不忘記;天真的人既原諒也忘記;明智的人原諒,但不會忘記。原諒而忘記,意味著拋棄用昂貴代價換取來的寶貴經驗,這是一筆無價的人生財富。許多從傷痛中成長起來的人,往往對人生和生命有了深入的領悟,從而能夠活出幸福快樂、充盈豐盛的人生。有些人,傷痛過後,療愈了,卻對人生經驗一無所獲,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景時,還要再次受傷害。

二、那不是你的錯

意識以為智能是解決問題的人,可以控制要思考什麼、要做什麼、要經歷什麼,但實際上,在意識做出決定之前,決定就已經出現了。而智能對此毫不知情,意識也覺得莫名其妙。既不是智能,也不是意識,那麼到底是誰在做主?

是潛意識嗎?潛意識會模仿、重複播放經驗裡的記憶,並和這些記憶產生共鳴。潛意識的思想、行為、理解、感受、決定完全受經驗裡的記憶所擺布。所以,重播的記憶支配著潛意識和意識的一切經驗感受。

九成以上的人類,本質上只是高度精密的生化機械人而已。人們如何想、如何感覺、如何做,通常不是自己可以主控的。

我相信你在潛意識最深的地方是愛我的,相信你不是故意要傷害我,相信你自己也是處於痛苦和悔恨中。我了解,你承載愛的杯子是空的,所以,你沒有辦法給出你沒有的東西。

我相信,你對待我的方式都是你所遭受過的。而且你還出於愛我而改良過,你曾經努力愛過。

當我感覺到痛的時候,我深深地知道,這些都是你幼年時曾經受過的痛,並且由於我的未開悟,我的孩子也受到過這樣的痛。你給我的痛,是為了讓我憶起你的痛和我孩子的痛。.

三、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深深地相信,我們在冥冥之中選擇輪迴轉世的父母時,是以類似腦電波搜尋的方式,尋找到最符合我們心意的父母。一旦我們發現了合適的配對,我們就會準備著輪迴轉世投胎。

我們所選擇的父母,是來教會我們特定功課的,幫助我們在心靈方面有所成長。有些人選擇的父母總是在互相仇恨和急吵,有些人選擇的父母太過於忙碌而無法照顧我們,有些人選擇的父母沉湎於暴力、酗酒而無法自拔。

生命的重要目標就是超越這些生命輸入的基本資料,明白我們不必要責怪父母為什麼會是這個模樣。我們選擇他們做父母,正因為他們擁有那些特質。他們會以不良的方式來對待我們、或是不愛我們、虐待我們,做出一直以來的種種行為;基於某些理由,我們需要他們的某些特質以達成自身心靈的成長。

當我受傷或生病時,我會想:透過如此的機緣,我必須洞察到為何會如此?我的身體正透過如此的訊息傳達給我,告訴自己:是時候了!必須停下腳步來好好的自我內觀。

去傾聽身體所傳達出來的信息,理解來自內心的想法。面對這些想法時,不去否定內在的真實聲音,也不去追求外在任何解決方法。而只是內觀自己,最終我們必須看到一切軀體的問題,都是來自心靈創傷的外化。要治好自己的軀體,首先要醫好自己的心。

當我經歷災難遭遇橫禍時,我能清楚的看到:那只是自己選擇遭遇的一個歷程!透過這種重大的災禍,重重的提醒自己,把握每個當下,並喚醒自己,務必力求覺醒。

四、與內在的父母和解

所謂與父母和解,是與內在的父母和解。內在認可自己是這樣的存在,認可自己是這樣的生命。這個父母並不是形式上的父母,因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可以溝通和交流的。在形式上,你仍然可以與父母遠離、不交流、不溝通。

接受父母,就是接受自己的這個存在,接受自己的這個生命。

接受父母,意味著接受了來自家族幾十代、幾百代的生命正能量!

實體形態的父母只是帶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載體,而不是內在的父母。

內在的父母是家族幾十代、幾百代的生命正能量,是神奇的大自然,是地球母親,是宇宙父親.,是上帝........

這樣子,慢慢的整合自性化,走向人性的完整。

和解之後,我們就可以做回真自我,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愛自己了。就可以迎來一個充滿活力的、豐盛喜悅的、幸福快樂的人生了。

金尚,一個溫暖而洞見的心理師。

資深鳳凰女、資深小白菜、資深抑鬱症康復者。

心理健康教育碩士,本科社會工作,7年學院派教育背景。壹點靈平臺心理專家、國家首批認證心理督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校心理教師。

2018年1月出版《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深受讀者喜愛和好評。

2019年上半年即將出版《滾蛋吧!抑鬱君》。

相關焦點

  • 放下恨,才能收穫愛
    狄更斯說:「恨並不能為任何人帶來榮光,仇恨帶來的只有痛苦。」只有我們放下心中的仇恨,才能看到並收穫人世間的愛情。我們的人生大多不可能一帆風順,也就意味著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在挫折面前我們往往會產生恨意,並且這份恨意會隨著時間被強加在某個人或者一群人的身上。
  • 仇恨是毒藥,兩個故事教你放下仇恨
    兩個故事教你如何消解他人對你的仇恨,以及消解自己對他人的仇恨。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我的親戚身上,年紀不大就身價千萬。我兩感情頗深,於是我經常旁敲側擊問他致富的秘訣,他總是說,先要會做人。我心想,做人誰不會?這傢伙一定是在敷衍我。
  • 成為放下仇恨的人
    任何人的一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都經歷過有過被人白眼,被人凌辱,被人管教待遇不公的事情,如果每個人都睚眥必報,這個社會將變成了一個充滿仇恨的社會.。曼德拉用寬容化解仇恨,給南非帶來團結與和平;國家公祭日不是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和平與正義長存,化悲憤為力量不允再次被殘害。有些人會因為仇恨而成長飛速,可有些人,卻會由於憤怒而喪失了理智……,因為心胸狹窄,結果確將可能是別人的錯變成了自已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不放下仇恨,我們是在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放下仇恨不是示弱,也不是妥協,更不是恥辱。
  • 楊春霞拍完白骨精一角,恨了楊潔三十多年,楊潔去世也沒放下仇恨
    1982年,《西遊記》的導演楊潔找到京劇演員楊春霞,邀請她飾演《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一角,而在拍完這個角色後楊春霞恨了楊潔三十多年,到楊潔去世都沒能放下仇恨。於是她不聲不響的找到了朱琳,讓朱琳演了「女兒國國王」,直到拍攝完成後楊春霞才知道真相,楊潔的背信棄義讓楊春霞恨了她三十多年,就連楊潔去死時楊春霞都沒能原諒她。那個年代的人,很固執,也很有自己的原則。雖然楊潔導演是為了能讓《西遊記》更加完美地呈現給觀眾,但她不該一開始欺騙楊春霞。
  • 墮胎流產的嬰靈非常痛苦,要放下仇恨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那麼我問你,墮胎嬰靈恨能不能解脫呢?恨只能增加恨,恨的當下自己好受還是難過啊?難過復難過,是不是啊?那麼墮胎嬰靈要想解脫怎麼辦?不要再仇恨了,才能念佛。念了佛了,當下往生,好不好?我們祝願所有的墮胎流產嬰靈聽到這段法之後,不再糾纏墮胎過程的痛苦,不再對父母仇恨。要記住啊,你聞了法以後,念佛當下即往生。那麼我問你啊,往生做菩薩好還是當人好啊?(眾:做菩薩好。)
  • 電視劇 《錦繡未央》大結局:李長樂被毀容 李未央放下仇恨 和小說...
    一夜之間遭逢變故,國破家亡,陰差陽錯成為「李未央」,一念之間誤入敵府,肩負起馮心兒的國讎、李未央的家恨。天資聰穎的她內心被仇恨充滿,性格也因此變得更為堅毅不屈,更為謹慎細緻。可即便是如此,她依然保留著本性中的善良和正義,恩怨分明,重視承諾。只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她的報仇計劃,從不會傷及無辜。
  • 心理學:「媽寶男」的「愛」是對「恨」的無意識防禦,該如何破?
    「媽寶男」的「愛」是對「恨」的無意識防禦在美國有「弒母文化」,所有的孩子在三歲之前,都要把媽媽從心理層面「殺掉」。也就是說3歲前孩子要從心理層面和母親脫離開來。這個脫離期,需要爸爸的幫助才能順利完成。「每個成年的「媽寶男」在對母親強烈的愛的背後,其實都有一種強烈的恨。
  • 我勸你別輕易恨一個人
    「愛和恨都是一種感情,我從來沒覺得一個人有那麼重要,重要到他在的時候,我要愛他;他走了,我還要恨他。抱歉,我的情緒很貴,不會輕易浪費。」我勸你別輕易恨一個人,理由如下。生活中的恨能將一個快樂的人變成一個充滿負能量的庸人;婚姻裡的怨恨能將如花的女人變成怨婦;工作中的恨能將心懷大志者變成一心算計的小人。就像《陳情令》中的金光瑤,一生被仇恨左右,恨自己的父親,恨別人的嘲笑,甚至恨天下人的看不起,最終害人害己。連最重視的藍曦臣的信任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失去了。
  • 放下仇恨,才能出離地獄(哲思好文)
    記得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說過:當我走出監獄那一刻,我心裡就明白,如果不能放下心中的仇恨,我將永遠活在地獄之中。所以,從曼德拉身上,我們仿佛得到了一種重要的啟示,即:人可以有仇恨,但心中卻不能總是裝滿仇恨。事實上,仇恨,可以燃起人們復仇的烈火,讓人產生極為強烈的報復心理,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還能激發出人們極大的潛能,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英勇戰鬥,直至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敵人。
  • 不一樣的心理學:仇恨效應,活得輕鬆、快樂、幸福,就別輕易惹它
    我恨他欺騙我;我恨她絕情;我恨她玩弄感情;我恨他過河拆橋;我恨他忘恩負義;我恨他背信棄義如果當初能放下仇恨,不去理它,細心地呵斥它,也許能長出花一樣的容貌。放下包袱,身輕如燕,既能在上升期跟上節奏把握時機,又能在低潮時保護自己,蓄勢待發。如何化解仇恨心理?
  • 厭即是戀——「放下情執」系列五
    他辜負了我,我恨他,討厭他!想起他就噁心!」「你的內心被強烈的仇恨所佔據,愛要如何才能進來?」沉默……「需要我把仇恨放下,騰出空間。」……最後,我引導她化解了仇恨,內心充滿愛和喜悅地離開。沒過多久,喜訊傳來,她有了一個很好的男友。此案中的恨,就是情執的另一種表達。因為恨,結果戀得很深,令它佔據了自己的整個內心。
  • 都說仇恨一個人是有快感的,可為什麼有人恨著恨著就自殺了?
    尤其是走在路上,看見家長打孩子、男人打女人,他就感覺那人的臉猙獰得像惡魔,心裡那個恨呀……即便回到家,熱血還往腦門上衝,頭疼胸悶得吃不下去飯。有人說,他最見不得領導亂發脾氣,昨天在辦公室他就恨得牙痒痒。雖然挨罵的不是他,可他比那個挨罵的同事還要憤怒。在他看來,那個領導沒有別的本事,也就剩欺負欺負那些好脾氣同事的能耐;這事若擱在他身上,指定是要幹仗的。
  • 如何化解「由愛生恨」?
    許許多多的恨是「由愛生恨」。我的老師賽斯說過,愛永遠牽涉到自由。很多人以為愛就是控制、掌握,放在眼皮底下,愛到怕失去,因而衍生許多的「不放心」。有句話叫「愛的極致是放手」,無論你多愛這世間的任何東西,最後離開時都還是要放手。
  • 佛說: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夠徹底化解仇恨
    「因為我恨它!」「它咬疼了你,你就恨它,那你踩疼了它,它也恨你,也該你。你們雙方因恨結怨,可你是人,你該早些放下心頭的仇恨。」小和尚一臉的不服:「可我不是聖人,做不到心中無恨。」慧清法師微微笑道:「聖人不是沒有仇恨,而是善於化解仇很。」
  • 《延禧攻略》裡的順嬪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
    她恨她的族人,要是不送她進宮,她的家人就不會死;她更恨皇上,要是不貪戀美色,她也不會被強搶送進宮門;恨傅恆,要是不多管閒事,她早就隨家人而去,死了也好做個伴。她帶著仇恨而來,也正是因為這,報仇未果,又被打入冷宮,一生並不好過。老話常說,美貌永遠是女人最好的通行證,其實也不盡然,當你需要時,也許憑藉它能讓達成所願。
  • 放下仇恨還是復仇?4部影視作品深度解答,哪個選擇都很不容易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到了復仇的事情,他覺得殺死仇人最愛的人也回不來了,復仇變得沒意義,所以他覺得放下仇恨好好生活比較好。但我卻覺得,殺害了自己最愛的人,也要讓他付出代價,不然最愛的人就白死了。以後這些人會覺得殺人是件容易的事,自然不會對別人的生命負責。
  • 所有的仇恨都以愛和救贖告終
    恩肖先生煞費苦心地防範莊園其他人反對希scriff,他給予了希斯克裡夫所有的愛和關心,作為一個父親。因此希刺克厲夫是幸運的,他從一個乞討的孤兒變成了一個深愛的人,雖然愛的時間不長,但愛的種子仍在他心中蔓延,因為在小說的結尾,希刺克厲夫的仇恨徹底消失,埋藏在他心中多年的愛情終於復活了。
  • 為何「愛」教都教不會,「恨」不用教就會?
    為什麼世上如此多的「真恨」,但是卻那麼少的「真愛」?又為什麼人們如此容易記住「恨」,但卻那麼容易忘記「愛」?人們一般不會忘記仇恨與敵人,人們不會輕易忘記傷害過自己的人。但是人們卻很容易忘記朋友,甚至忘記從前某任曾經「愛」過的男女朋友。
  • 得不到愛留下恨也好
    但傅籌因為從小就失去了愛的能力,在容樂面前永遠小心翼翼不敢有越雷池一步的舉動。如果容樂開心玩耍的時候能多回頭看看,傅籌在身後笑那麼燦爛美好,容樂又怎麼會捨得再三刺激他。當傅籌知道容樂快掛掉的時候,他第一次無所顧忌主動擁抱容樂。
  • 《捷德奧特曼》貝利亞父親放下心中的仇恨吧,好好休息一下吧
    捷德能否阻止自己的父親呢,貝利亞能否放下自己心中的仇恨?貝利亞心中只被仇恨與憤怒包裹著,偏激的認為弱小是他人對自己的屈辱。在與光之國大戰的幾萬年裡,孤身一人,沒有朋友與親人,想必貝利亞內心也是悲傷與痛苦的。三、 父親,放下仇恨與憤怒吧,是應該好好休息了奧特之父的力場能量越來越低,他也在於貝利亞的戰鬥中敗下陣來。小陸看著眼前的父親和滿目瘡痍的城市,四處逃命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