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
好消息!
不開刀就能搞定腹主動脈瘤?沒錯,那不是想像,而是現實!
小布了解到,國際上目前最細的腹主動脈瘤支架壓縮後輸送周徑為16毫米。最近,位於張江的科創企業上海微創做出了周徑14毫米的「中國支架」,這給腹主動脈瘤的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實現真正的全微創,並且浦東的一家醫院順利將其運用於臨床!一起來看↓
71歲大爺送錦旗
近日,家住惠南鎮、71歲的李大爺和家人將一面錦旗送到了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血管外科。「我太幸運了!生了這麼大的病,竟然不用開刀就治好了!」他說。
不久前,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院長、血管外科專家餘波教授主刀,成功完成了上海首例正式臨床運用「中國支架」lower profile(14F) Minos支架系統行腹主動脈瘤EVAR手術,讓腹主動脈瘤腔內治療手術真正實現全微創。
大約半個月前,李大爺在體檢中發現患有腹主動脈瘤,住院確診斷為腹主動脈瘤合併雙側髂動脈瘤。
餘波團隊主力湯敬東教授透露,患者既往合併高血壓及冠心病,本人及其家人非常擔心手術風險,希望手術創面儘量小一點。
「中國支架」派上用場
「主動脈瘤就是動脈血管『酥』掉了,被血流衝刷鼓包,看起來像個瘤子。」湯敬東介紹,傳統手術是開腹手術,切掉已經成為動脈瘤的血管,換上一根人工血管,創傷很大,老年人無法耐受。運用血管支架,可以將壓縮成一個圓柱體的支架放到患者的血管裡,在病變處釋放,相當於在「酥」掉的地方支上「鋼筋水泥」,使血流不再衝刷血管壁,解除「鼓包」破裂的風險。
他還介紹,腹主動脈瘤用的支架壓縮後一般為周徑22毫米,「不能直接經皮膚塞進血管,仍然要切開皮膚,再在動脈上開個口子,才能放進去。」只有當支架的周徑足夠小的情況下,才可以通過皮膚穿刺再經股動脈導入腹主動脈內,釋放並錨定,並且術後皮膚也不用縫針。而微創公司自主研發的「中國支架」就足夠細,只有14毫米。
經過縝密分析,並與患者和家人溝通,餘波教授團隊最終決定為李大爺用「中國支架」——只需要在大腿根部切開一個小小的孔,暴露出股動脈,在股動脈血管壁上穿刺一個「洞」,將支架放進去,通過導絲導入腹主動脈,在瘤體處釋放。
手術歷經四小時後順利結束。術後患者身體各方面恢復良好,造影顯示:患者病變已被覆膜支架隔絕,雙側髂外動脈血流通暢,無內漏及外滲,支架貼壁良好,達到了手術預期。
相關連結
腹主動脈瘤是指腹主動脈呈瘤樣擴張,通常直徑增大50%以上定義為動脈瘤,好發於老年男性,男女之比為10:3,尤其是吸菸者。大量文獻數據顯示,腹主動脈瘤患者大多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基礎性疾病。
手術方式1、開放手術
主要指經腹的腹主動脈瘤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換這一經典的手術方式,曾是治療腹主動脈瘤唯一有效的方法。但由於開放手術創傷較大,對於高齡或合併嚴重內科疾病的患者,手術風險較大,需慎重評估和選擇。
2、腔內修復手術(微創手術)
即EVAR手術,是在DSA動態監測下,將人工血管支架經股動脈導入主動脈內,釋放並錨定,使動脈瘤壁不再接觸血流,解除動脈瘤壁承受的血流衝擊並保持腹主動脈通暢。
文字:嚴靜雯
編輯:吳燕
【來源:浦東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