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不一定和媽媽最親近,而是和與自己有撫育關係的撫養人最親近,親子關係需要培養和維繫。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寶寶出生後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只會哭和睡的狀態,面對著不省事的小娃娃,家長總是哀嘆:「這得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呀。」
要是寶寶什麼時候能做一點小動作,和家裡人互動一下,媽媽往往都能樂上半天。尤其是寶寶開始認人,仿佛一切付出都得到了回報。
兩個月孩子吃飽就會笑,這麼小真的認識媽?
箐箐剛升級為寶媽沒多久,開始照顧寶寶時,菁菁還很興奮,忙活了一段時間,箐箐就直呼「撐不住」,一度想讓婆婆來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
結果婆婆那邊都做好了準備,箐箐又改變了主意,自己每天給孩子餵奶、哄睡,也不覺得辛苦了。問她怎麼這麼快就適應了,箐箐興奮地說:「我家寶寶會對我笑了,那一瞬間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箐箐表示,孩子一吃奶吃得開心了就對自己笑,自己寶寶才兩個月就認識自己了,她可不能把孩子撇下,一定要做個好媽媽。
寶寶才兩個月,通常情況下是不會認人的,為了不打擊箐箐,我沒有把孩子對她笑的真實原因告訴她,畢竟隨著孩子長大,會對親自照顧的媽媽越來越親近。
寶寶對著媽媽笑,不一定是因為認識媽媽
嬰兒在5周-3.5個月,開始對人臉、說話的聲音開始有明顯反應,但還不能區分不同人。此時的笑被社會學家稱為無差別的社會性微笑。
寶寶對媽媽笑不一定代表是因為認識了媽媽,此時寶寶的視力還比較模糊,能看清並識別認臉,最少也要等到四個月。
寶寶在吃飽、睡足的狀態下,更容易發出這種無差別的微笑,只是因為獲得了哺育,寶寶本能地會用「笑」來討好撫養人,或是表示親近,此時並不能代表他認人了。
寶寶認人比較早,通常說明寶寶大腦發育好
寶寶能夠認人,需要視力、聽力、記憶力等多項功能一起協同合作,對各相關感官能力的發育程度要求很高,如果寶寶認人早,通常說明寶寶大腦發育較好。
嬰兒通常從4個月起能認識媽媽,大約從6個月開始識別熟悉的人和陌生人,8~12個月進入認生期,對不熟悉的人表現出明顯緊張情緒。
在認人之後除了會對媽媽笑,對媽媽的依賴也會顯著提高,寶寶明顯能識別出媽媽的臉,會有一些特殊反應。
寶寶出現這三個反應,才是真正「滿心都是媽媽」
1. 媽媽離開會大哭
在寶寶小的時候對媽媽的依賴感需要逐步建立,平時媽媽陪伴得越多,寶寶越早和媽媽建立依戀關係,對媽媽的印象就越深刻。
如果平時寶寶在媽媽陪伴時很乖,媽媽稍一離開,寶寶立刻大哭,別人來代替也不行,就說明寶寶開始認識媽媽了,並且在寶寶心目中,媽媽是不可取代的。
2. 對媽媽聲音敏感
懷孕24周的時候胎兒左右耳蝸已經基本發育完成。之後的孕期中,胎兒最熟悉的聲音是媽媽的說話聲和心跳聲。
寶寶在胎兒時期就對媽媽的聲音非常熟悉,在出生後的日常相處中,因為哺乳關係,寶寶對媽媽的聲音也更為敏感,隨著寶寶視力的提高,會將聲音與媽媽形象聯繫起來。
如果發現寶寶聽到媽媽在稍遠的地方說話會及時張望尋找,就說明在寶寶心裡,媽媽已經有了一定地位。
3. 和媽媽最親近
絕大多數家庭裡,對嬰兒照顧最多的都是媽媽,因此寶寶最先認識的、最親近的才會是媽媽。
當寶寶由別人照顧時,會表現出抗拒,而當媽媽出現時,寶寶表現出明顯的興奮和主動,就說明在心裡把媽媽當做了最親近的人。
延伸閱讀:想讓孩子和自己最親,媽媽應該如何做
母乳餵養母乳餵養的作用除了為嬰兒補充營養,更因肌膚的接觸、熟悉的味道營造一個安全的氛圍,加強嬰兒的安全感。有助於幫助孩子與媽媽更快建立依戀關係,也能讓媽媽儘快進入母親角色。
親自照顧在日常的照料活動中,母親與孩子多加接觸,可以幫助孩子鞏固印象,媽媽的聲音、氣味、形象、衣著都會讓孩子形成記憶,由媽媽親自照料的孩子會更快認識媽媽。
多加互動在寶寶清醒時,媽媽可以與孩子多玩一玩,動一動手腳或是說說話,這些活動都能很好地刺激嬰兒大腦,同時寶寶也會非常享受與媽媽一起玩耍的感覺,從而更加喜歡媽媽。
糖果媽媽叮囑:親密的親子關係在一歲前就已經開始建立,希望每一位媽媽都不要錯過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