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蚊子來的時間跟去年差不多,但是蚊蟲出現的種類比往年同期多。」昨天,負責監測蚊子活動的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說。目前,島城共有3個國家級蚊蟲監測點,每年4月份到11月份,他們都要到監測點誘捕蚊子,鑑定蚊子種類,還要統計出蚊子的密度指數。
探訪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了市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治科,主任姜洪榮正在鑑定集蚊盒中的蚊子。今年4月上旬、4月下旬、5月上旬,他們共3次到監測點監測蚊子,結果一無所獲,直到今年5月下旬才監測到少量的蚊子。
「前年島城7月份才出現蚊子,去年5月下旬出現了蚊子,今年也是在5月下旬發現了蚊子。從監測的種類上說,去年5月下旬發現的是淡色庫蚊,今年因為監測點發生變化,又監測到了中華按蚊和朝鮮伊蚊兩種蚊子,監測到的蚊子有3種。」姜洪榮說,蚊子多少和氣溫、降水有關,更與清除積水、翻缸倒罐等人為幹預密切相關。
根據市疾控中心的統計顯示,從2006年青島市蚊蟲監測數據來看,青島市成蚊5月下旬開始入籠,7月下旬和8月上旬達高峰,8月下旬和9月上旬蚊密度降低,9月下旬又達高峰,11月下旬不再入籠。
謎團 關於蚊子的N種說法
1、現在暖氣熱,蚊子能過冬?
「住在高層的市民家裡怎麼也會有蚊子呢?」記者問。姜洪榮介紹,在25攝氏度左右的情況下,蚊子一周就能夠完成產卵、孵化幼蟲、成蛹再到成蟲的過程,一般情況下,蚊子的生活周期是一個多月,公蚊交配完就會死去,母蚊產完卵也會死去。蚊子過冬分為兩種方式,像淺色庫蚊、中華按蚊等成蚊就可以過冬,它們飛到防空洞裡、電梯井裡、下水道裡都可以過冬;白紋伊蚊、東鄉伊蚊等是依靠卵來過冬,這些蚊子會把卵產到水邊的容器壁上,來年再繼續發育生長成蚊子。「那些在電梯井裡的蚊子,就會跟著電梯來到高層,再就是還有一些室外的蚊子也會跟隨人進到家裡。」
2、蚊子叮人還分血型嗎?
姜洪榮介紹,蚊子叮什麼人跟血型沒有關係。蚊子偵測和定位目標主要是靠二氧化碳、熱量、揮發性化學物質等因素,小孩皮膚薄嫩容易招蚊蟲叮咬,再就是一些運動量大、出汗的人,最容易引起蚊蟲叮咬。穿深顏色衣服的人也更容易被蚊子叮。
3、手機驅蚊軟體能驅蚊嗎?
姜洪榮介紹,他們曾經做過類似的試驗,發現超聲波驅蚊的效果微乎其微。而且大部分手機驅蚊軟體都無法發出超聲波,完全沒有驅蚊效果,部分軟體會發出「嗡嗡」聲和閃爍的藍光,唯一的效果就是迅速消耗你的手機電量。
4、複合維生素B1還能防蚊?
維生素B1溶解後會有一股奇怪又噁心的味道,於是有人用維生素B1燻走蚊子。姜洪榮介紹,這只是一個傳說,維生素B1根本沒有驅蚊防蚊的效果。一些驅蚊手環的實際驅蚊效果也不好,目前國家等級認證的蚊蟲驅避劑只有避蚊胺和驅蚊酯兩種。
5、花露水含農藥成分有害健康?
姜洪榮解釋,驅蚊花露水裡的避蚊胺確實是種農藥,但其作為驅蚊產品,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有保證的。只要購買正規廠家的產品,按說明書正確使用,不會帶來健康隱患。
6、驅蚊草可以有效驅蚊?
有市民在家中擺放一些驅蚊植物來驅趕蚊子,還有的擺放豬籠草來誘捕蚊子。姜洪榮介紹,大部分驅蚊草是香葉天竺葵,但是植物體內含有的驅蚊物質並不會主動釋放到空氣中,僅靠葉片散發出的氣味不能驅蚊。豬籠草對蚊子的捕獲效率實在太低,有時它們的捕蟲瓶甚至還會成為蚊子的滋生地,因此指望它們滅蚊實在不靠譜。
7、吃了大蒜,蚊子就不敢咬?
姜洪榮解釋,沒有依據說大蒜味能驅趕蚊子。被蚊子咬了抹上大蒜汁,只能讓破損皮膚有辛辣刺激感,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8、點燃幹桔皮能驅蚊?
姜洪榮解釋,這種防蚊辦法不靠譜。在驅蚊問題上,建議市民還是選購正規廠家生產的有農藥登記的、三證齊全(農藥生產許可證或農藥生產批准文件、農藥標準和農藥登記證)的驅蚊花露水、蚊香等產品。
「根據我們現有的數據顯示,從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島城的蚊子種類和密度呈現下降趨勢。」姜洪榮介紹,上個世紀60年代的監測數據顯示,島城當時共有26種蚊子,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數量減少到了24種。
島城常見7種蚊子
淡色庫蚊
最常見,每年最早出現,最後消失
白紋伊蚊
非常普遍,每年最早出現,最後消失
刺擾伊蚊
在農村很常見個頭最大
朝鮮伊蚊
主要在嶗山九水一帶出現
東鄉伊蚊
在海邊生長白天咬人
中華按蚊
主要吸食牛血多出現在牛棚中
三帶喙庫蚊
喜歡吸食豬血多出現在豬圈
這樣來監測蚊子
現在,島城共有3個國家級蚊蟲監測點,市北、嶗山、黃島區和平度市、萊西市也都有監測點。其中市區要設在醫院、街心公園和居民區監測,在郊區則要增加豬圈和牛棚監測點。市疾控中心的張風清大夫給記者演示了使用誘蚊燈捕捉蚊子的場景。
誘蚊燈(亮起來後)模擬人體釋放二氧化碳蚊子聞到二氧化碳氣味撲過來最後落到集蚊盒
誘捕時間
從日落20分鐘後連續誘捕6個小時,次日把集蚊盒取出。
監測內容
逐一鑑定蚊子的種類、雌雄,還要計數,統計出每小時的蚊子密度指數。數據上報給國家疾控中心。
監測地點
技術人員為了監測蚊子,還經常到下水道口、汙水溝、叢林和海邊巖石處監測。(記者 陳勇 楊佳 吳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