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討論過孫悟空和李逵的相似之處,再來看看他們之間的差異之處。
孫悟空本性善良,李逵本性殘忍
孫悟空雖然有時被稱作妖猴,卻內心善良,也不欺凌弱小。
孫悟空自己也會說起以前吃人的妖生,但不以此為生,更不會以此為樂,更像是符合本性的行為,就像沒有教化的妖怪,原本不反感吃人。
在《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形象在各方面看來都顯得討喜,前期可以寬容他的胡鬧,後期喜歡他的樂觀、勇敢無畏,善良只是他不顯眼的優點。
而李逵卻殘忍嗜殺,習慣於吃人肉,當作可以下飯的菜,沒有一點反感,他非常享受血腥的快樂。輪著大斧衝殺在前,李逵在享受殺敵的痛快時,也不在意危險和死亡,他不在意別人的性命,也不在乎自己的生死。
之前還只覺得鐵牛是性情中人,只是性格莽撞,後來的李逵就像是被黑手掌控的兇器,讓人厭惡。
孫悟空是妖怪,卻做事合規合矩,有一顆人心;李逵是人類,做事行徑卻和妖魔無異。
孫悟空和李逵的特點非常相似,都是充滿野性、破壞力巨大,但之後的發展完全不同,除了本性不一樣,遇到不同的指路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遇到不同的指路人
唐僧是孫悟空的師傅,教導他向善,也真心關懷他,所以孫悟空心悅誠服。
在遇到唐僧之前,孫悟空不知道好壞,也沒有是非觀念,做事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所以會有膽量去大鬧天宮,一點也不擔心後果。
在遇到唐僧之後,因為生性不喜拘束,悟空一開始非常感到不適應,總想回歸舊路。在這個時候,就體現出唐僧的重要性,他沒有放任悟空不管,而是用信奉的道理來教導悟空。
當然,唐僧也是第一次做師父,第一次管教徒弟,特別是面對比較忤逆的頑猴,唐僧也沒有經驗,也不能說每一件事唐僧都做得正確,師徒之間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
在教導過程中,唐僧始終用正道來引導悟空,改掉他的惡習,所以隨著一路西行,悟空的優點保留了下來,缺點得以改正,也接受了師父的觀點。
宋江對於李逵的作用恰恰相反。
宋江對李逵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李逵崇拜宋江,是發自內心的那種,對他言聽計從。就像俗話說的那樣,「叫你去殺人你也去呀」,只要宋江開口,李逵真的就會去。
在沒有遇到宋江之前,李逵做一些小惡,不是什麼好人,但也不是罪大惡極、罪不可赦。李逵在當地風評不好,但假如能夠做一些好事也可以彌補。而且,如果有正確的引導,李逵也能改邪歸正。
在江州,李逵算得上一霸,但也只是靠蠻力欺壓別人,除了曾經失手殺人,也沒有殘暴的行為。
在江州牢裡,但醉了時,卻不奈何罪人,只要打一般強的牢子。
在此時,李逵的內心的殘忍還沒有釋放出來,危害有限。即使拿李逵前期和後期的行為進行對照,在江州的李逵還能夠寬恕,之後則無法原諒和寬恕。
留在江州,李逵還只是個惡棍,而離開之後,他才變成了惡魔。
在宋江的教唆下,李逵開始變得無惡不作,毫無底線,徹底釋放了心底的邪惡,為了博得宋江的認可和讚揚,無論多麼滅絕人性的惡行,李逵也毫不遲疑的做下去。
李逵遇到宋江,就像引起了共振。濫殺無辜,宋江不覺得殘忍與邪惡,這種觀念立即影響了極為信任宋江的李逵,把宋江的指令當成了金口御言,從而,李逵的破壞力被放大到了更嚴重的程度。
不同的道路
孫悟空和李逵本來都是隨性而為的個性,遇到不同的指路人,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悟空如果一直為妖,可以得意一時,但難以修成正果。他的世界也會只限於小小的花果山,各路神仙也不會表現出對他的敬重。
悟空能夠走上正途,一方面是他想要轉變,另一方面也是唐僧給他提供了改變的機會。
李逵正好相反,如果一直留在江州,惡行也可以看作是小打小鬧,殺傷力有限,法規對他還有一些約束作用。而且,李逵逃到了江州,為官府做事,在家鄉惹出的事端,也沒有追查過來,假如他繼續好好表現,李逵有機會抹去案底,成為真正的良民——當然,在那種條件下,梁山將失去一個衝鋒陷陣的猛將。
李逵的有機會做一個好人,至少不會像受到宋江影響後那麼殘暴。從多個人物被宋江引上了梁山可以看出,跟著宋江,就是會偏離正途。可悲的是,雖然是小說中編纂的故事,在現實中也真實存在。
結語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正確的引導下,惡徒也能轉變為善人。
有人引導,走上正道,悟空變成了滿懷慈悲的和尚,成為伏魔為道的衛士;誤入歧途,危害更大,李逵卻變成了沾滿鮮血的惡魔,更為魔頭所用。
在凡人眼裡孫悟空是妖魔,遇到唐僧,妖魔變成了佛;李卓吾覺得李逵是一尊活佛,遇上宋江,佛變成了妖魔。
孫悟空的故事,即使對於兒童,也是有所裨益;而李逵真實的故事,卻有些少兒不宜。
原本同樣是懵懵懂懂,不辨是非,如一張白紙,卻走向兩個極端,造成這兩種差異的最大影響因素,就是他們的引路人。
〈完〉
—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 感謝點讚、評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