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到爆的厭世臉為什麼人人跪舔?日本喪文化的審美和文化影響

2020-12-14 留學探路君

當我們提到王室公主,印象中一般都是優雅端莊、儀態超群。

但是這些表面功夫,對於一位馬來西亞的小公主來說,統統不存在,頻頻被捕捉到的「厭世臉」讓她登上了各國雜誌的封面。

她就是霹靂州國王的小女兒Raja Nazira Safya。是現任國王拉賈·納茲林和其皇后最小的女兒。

雖然繼承了母親的美貌,圓潤可愛的小臉蛋也是萌翻了一圈人,但是讓小公主真正出圈的是她的社畜魂和不羈的樣子。有時露出不耐煩的表情,有時還靜靜地在那邊發呆或者生著悶氣。被尊稱為「厭世萌」。

與「厭世萌」傲嬌小公主有一拼的是大不列顛的未來國王——查爾斯的大孫子喬治小王子

這位王位繼承人天生異稟,誰的面子都不愛給~不管見誰,不爽了就要擺臭臉,親媽也不留情面。

扔掉也不給你

特別是那副與生俱來的」嫌棄臉「,看誰都是一副」鄉巴佬「的表情,吸引了中外各國網友為他製作各種表情包。「你這個土撥鼠」、「你們這群鄉巴佬」

一個「厭世萌」,一個「嫌棄臉」,也真是有得一拼啊。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圈越來越崇尚「厭世臉」。並且似乎已經成了高級的代名詞。

所謂「厭世臉」,簡單來說就是高冷,冷態冷談感覺。「憂鬱無神的倦態」,「寡淡的仙氣」,以及神態中透露一股看透世事的冷漠與頹廢~,就是厭世臉的精髓。

日本演員小松菜奈就是厭世臉的代表之一

大紅唇、空靈的眼神、基本沒有什麼表情,沒有想要討好誰,仿佛游離在這個世界之外。身上有種獨特的氣質,讓人一眼看到就很難忘記。

小S的女兒許曦文因「厭世臉」和撞臉金高銀而頻上熱搜。13歲的她就有著優越的比例,長著一張厭世冷冽的高級臉和極有特色的單眼皮。網友大讚許俏妞年紀輕輕青出於藍,老媽「寶島超模」的寶座岌岌可危。

各大美妝博主也紛紛出了厭世妝的教程,教人快速掌握這一時尚風潮。

那麼什麼樣的臉才是厭世臉呢?

從厭世臉的一些代表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端倪。

1.骨骼瘦削,臉部線條流暢

一般情況下,擁有厭世臉的女生,長相都是非常瘦削的狀態。臉上肉嘟嘟的,即使表情再疏離冷漠,看著也是不太高級。消瘦的五官給人叛逆少女的既視感。

2.眼白暴露充分。

比如「人家芭比」lisa,就是下眼白暴露過多,導致眼神冷峻,不笑的時候自然流露酷酷的感覺。

3.飽滿的嘴唇

嘴唇較為豐厚的女生,不塗口紅的時候,會顯得高冷疏離,而塗了口紅之後,更加會有一種驚豔的感覺。

5.神情冷漠

厭世臉女生,最明顯的一個特徵。長相疏離氣質冷漠,彰顯高級範兒。比如貝嫂維多利亞,隨時保持冷漠的神情。

那麼厭世臉究竟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這個日本喪文化的流行分不開。

「喪文化」,就是指年輕人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沒有希望,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欲望,只想呆在舒適的圈子裡沉淪,可以說是無欲無求。在網絡上或者生活中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是它的表現形式。體現在對外表的審美上對應的是厭世臉。

日本的喪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勵志的雞血打多了,難免亢奮或陷入亢奮過後的麻木不仁:感動常在,就是沒有轉化為行動。喪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文化中慢慢沉澱的。

日本的文化是悲感文化,中國的喜感文化。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像日本的文化這樣充滿了悲情色彩。悲感文化的形成來源於地理環境的惡劣,來源於文化的歸屬,來源於殖民意識,它是一個長久的沉澱,滲透於日本社會和文化的各個層面。

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學大家本居宣長提出過「物哀」的文學理念。他其實是對物對人的態度,追求的是恬淡,即使在愉悅中也帶著淡淡的哀傷。日本著作《源氏物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回到現在,說到兩個非常火的詞:佛系、小確幸。其實也是喪文化的衍生。體現的是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佛系一詞源於日本某雜誌,小確幸出自於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其中有一篇名為《小確幸》,指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確切的幸福。

兩次中無處不在透露恬淡、無為、無爭。

喪文化和屌絲文化、宅文化、社恐文化

喪文化在年輕人中大受追捧其實和年輕人剛踏入社會,壓力大,而且窮,極易產生共鳴分不開。

無論是屌絲文化、宅文化、社恐文化其實都是通過自我貶低尋求認同和心理放鬆的一種亞文化。

他體現的可能是很多年代的年輕人心態:來過、想過、做過、然後慢慢老去。

喪文化是毒藥還是解藥,其實都不好說。喪文化是一種面對壓力與困難的自我心理保護機制。但是怕的就是它幹擾人的行事作風,消解自我的同時,也是在消解一個社群的發展與融合協作。

我們可以偶爾耍廢買喪給緊繃的生活適當調劑一下,但是最多的時候還是應該直面生活,從奮鬥中帶給自己喜感人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厭世臉」備受年輕人的追捧,能站在審美鄙視鏈的頂端?
    雖然沒有姨媽的溫婉可人和媽媽的熱辣性感,但是表現力引得網友紛紛點讚好評:氣場隨媽媽,好高級的厭世臉啊!那到底什麼是厭世臉呢?厭世臉的用詞最早起源於日本,又稱「生人勿近」臉。總給人一種打不起精神、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對什麼都不會留戀的狀態。
  • 【日本生活】日本飲食文化的審美取向
    這一審美取向在飲食文化上獲得了極其充分的詮釋。    風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日本人的審美意識  飲食文化無疑是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我今天所講的日本飲食文化,重點不在飲食本身,而是透過飲食的表象來探討日本人的審美取向。價值觀和審美意識構成了一個族群或民族的精神內核。
  • 經濟影響下的賞石文化:奇石審美導向從日本到臺灣再到中國大陸
    新中國成立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大陸的賞石文化幾乎是停滯的。同一時期因為臺灣的經濟發展較快,賞石藝術開始在島內士紳間流行,在1967年左右臺灣民間成立了第一個地方上賞石團體「花蓮縣奇石聯誼會」。1969年臺灣省成立省級賞石協會組織。之後島內陸續有賞石團體和奇石博物館成立。
  • 「喪」為什麼能火?看喪文化背後的反雞湯營銷
    (原標題:「喪」為什麼能火?看喪文化背後的反雞湯營銷) 摘要: 喪文化四大表情包是現今亞文化藉助社交網絡和網際網路走進主流年輕人視線的重要表現。但喪的價值不是消極絕望,是背後的自嘲和樂觀。
  • 「厭世臉」為什麼站在了審美鄙視鏈的頂端?
    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只有一個字:喪 。既是喪國之痛,又是喪氣滿滿。  人間不值得啊朋友們!  厭世不厭世,關鍵看氣質。  南宋畫家梁楷就很會捕捉「氣質」。他創作的減筆人物畫突破了「形似」的束縛,力求表現一種內在的精神。《潑墨仙人圖》就是這類風格的代表作。
  • 網絡「喪文化」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樣態分析
    「喪文化」是網絡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由國外表情「鮑比·希爾」到國內表情「葛優躺」,再到動物界的「悲傷蛙」與「長了腿兒的鹹魚」,被喻為「喪界四天王」,這些表情包在青年大學生交友聊天中快速瘋傳,一股頹廢之風就此盛行。現今的一句「我太難了」,包含了青年大學生太多無力感,「喪文化」也由此而變得流行。
  • 喪文化是什麼意思怎麼產生的 喪文化由來、表現與內涵
    喪文化是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喪文化產生背景  一張來自1993年的照片,就這樣毫無預警地在我們的社交網絡上爆紅。
  • 這幾張厭世臉,憑什麼徵服越喪越高級的時尚界?
    關窗開燈,刷朋友圈,把玩著藥片、香菸、髒話和創可貼。堆滿茶几的垃圾食品和蒼白的皮膚,要是再做了個噩夢,只能看著群星和發黴的天花板,告慰空氣裡的酒精和耳機裡的迷幻電音。「喪」文化本來只是一種群體亞文化,由於反映出當代青年的集體焦慮加上社交網絡的二次傳播,甚至蔓延開來形成了一種深受追捧的文化。
  • 「葛優癱」代表的「喪」文化,是年輕人對這個世界的溫和反抗
    在時下的網際網路上,喪文化已經成為一種顯性的文化潮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習慣用「喪」來描述自己。任何一種新興的青年文化現象背後,都潛伏著一定的社會動因。究竟何為喪文化?喪文化為何流行?我們又該如何評價這一文化現象?
  • 淺談日本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日本的文化優勢或漸漸消失
    在近代史上,當中國農耕文明遇見西方工商業文明時,我們發現兩者的力量懸殊巨大,使得中國不斷地進行社會變革,依次發生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等,都和西方文明的入侵有著深刻的關係。在這裡我們單說日本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為什麼日本文化很重要呢?
  • 天和智勝教育的素材積累:喪文化不是青年的麻木低迷!
    現在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給自己貼上「喪」的標籤了,而且喪文化好像也成了一種流行的文化現象,那麼,什麼是喪文化呢?我們上百度一搜索的話,是這樣的一種解釋:現在的90後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會失去目標和希望,會陷入頹廢和消極難以自拔,他們喪心喪智,沒有情感沒有約束,成為了麻木生活下去的行屍走肉。
  • 警惕「喪文化」負能量的巨大危害
    喪文化的表現形式有多種,但核心是描繪了當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未老先頹」的心態,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某種意義講,用行屍走肉來形容都並不為過。  其間原因,當然有基於階層固化或者社會不公,讓人頗感無力,但也跟社會價值導向缺失,年輕人的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從而失去了最基礎的「做人的精神」。
  • 談流行語:喪文化來得太晚了
    2018年是沙雕元年,同時也是喪文化魔幻生長的一年。關於「喪」系列的表情包、熱梗和熱詞一度躥上各大網站的熱搜熱榜。同樣到了2019年,各式各樣的流行語依舊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當zqsg、李時珍的皮、我酸了被年輕人樂此不疲的反覆使用時,港臺的同胞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些華語文化中興起的網絡流行語呢?
  • 梗與網絡亞文化:抽象文化,人人都是孫笑川
    孫笑川這個名字並不十分響亮,和六小齡童、蔡依林比起來顯得有些陌生,但是以這個名字所發展起來的網絡亞文化——抽象文化,其受眾和熱度卻漸漸有超過六學和淋語的趨勢。其實這個人並沒有太大的黑點,唯一的黑點就是嘴臭,和一次食言,但是他的存在,像是一個縮影。大多數人在現實生活中飽受壓抑和壓力,來自父母,來自家庭,來自社會,來自學業、工作。被女友、老婆、老闆很多很多人,罵了一天,他們能做什麼呢?
  • 「喪文化」下,一個人逐漸廢掉的3大跡象,越早知道越好
    「喪文化」其實屬於「舶來品」,主要表現的是當代年輕人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帶有沮喪,失落,絕望等感情色彩的心境現狀。這是人的普遍本性,總是對不好的東西過多地關注,卻互忽略了身邊那些美好的東西。被「喪文化」影響的人,大多有以下三大跡象。
  • 中國佛教的傳入,對日本本土「禪」文化的形成和庭院建築的影響
    佛教文化在東南亞文化圈的形成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造園藝術在很早以前就深受佛教文化影響,並且逐漸擴散至其他漢文化圈國家之中。日本的庭院藝術,特別是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枯山水藝術,正是在中國佛教傳入之後,才慢慢發展起來的。這種富有禪意的審美對日本人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明治維新西方造園藝術開始傳入日本。
  • 喪文化裡的厭世美人,究竟長啥樣?
    Hi小仙女們,定時更新時尚資訊的美吖又來啦 ~伴隨著「喪文化」的興起,厭世顏最近一兩年也越來越紅,偶爾用空洞的眼神面對世界,沒有任何不對。厭世顏指的是年紀不大的女孩子,長相神態卻像是已經看透了世界和人生,自帶頹廢美的樣子。代表人物最早是兩個日本模特水原希子和小松菜奈一張寫著「生人勿近」的臉,時時刻刻像擺著張臭臉的高冷臉。但是!
  • 從濫觴於金陵的「梅文化」,聊聊梅花的象喻與南宋的審美文化
    梅花意象可以滲透到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與它的精神特徵和當時的審美文化特徵密切相關。梅花的美學豐富性使其進入社會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景觀。南宋時期,士紳階層成為社會文化的主要載體。梅花代表了他們的審美理想,個性要求和個性境界,當時的美感發生了變化。
  • 日本文化專題第十一回:細說日本飲食文化
    日本無論是遣唐使時期,還是禪宗傳入日本時期,以及日明貿易時期和江戶時代,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例如:日本栽培的農作物大豆,紅豆,稻米,小米,玉米等,日本飲食中常用的醬,酒,醋,鹽,豆豉等主要經由中國傳入日本。可以說,日本的食文化主要是受中國的影響。
  • 日本飲食文化為何能讓日本人很健康?
    本文對日本飲食文化進行了介紹,闡述了日本飲食文化的主要特點,並論述了日本飲食文化反映出來的日本民眾思想觀念。 日本是由四個大型島嶼與分散化的不到四千個小島所構成的,其國土四面環海,氣候溫潤,海鮮類產品豐富。正所謂風土催生菜系,源自於日本列島的日式飲食在各類外來飲食文化尤其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影響之下,伴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逐步發展成一種具備鮮明日本特色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