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進於道」——庖丁解牛的生命境界

2020-12-22 獨視角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養生主〉

庖丁解牛的技術層次和藝術層次

莊子通過〈養生主〉第一段點出生命修養的總原則:「順生命感應的中道而行」之後,緊跟著第二段,便有了一則最膾炙人口的庖丁解牛寓言,來解說何謂「順生命感應的中道而行?」

這一次著名的解說,是從一次精彩的解牛表演開始的:

有一次,庖丁應邀為魏國的梁惠王表演牛隻的分解。只見他不管是手的碰觸牛,肩膀的靠著牛,腳的踩著牛,膝頭的頂著牛,乃至動刀解牛,發出霍霍的聲音,無不暗合音樂的節奏,動作也富有舞蹈般的美感。簡直就像是在表演知名的樂舞,如商湯時代的〈桑林〉、帝堯時代的〈鹹池〉一樣。

梁惠王看得目眩神馳,忍不住連連稱讚。庖丁聽就放下刀回話說:「我剛才表演的已經不止是技術,而是更進一步到了藝術的層次了。」

不過,莊子通過庖丁解牛所表達的「技進於道」(由技術層次提升到藝術層次)的「道」或「藝術」,和一般所謂的藝術如音樂舞蹈等又有什麼不同呢?

其實,在庖丁解牛的這則寓言中,雖也提到了音樂舞蹈(桑林之舞、經首之會),卻只是用來象徵道,而並不就等於道。或者說:所謂音樂、舞蹈等等藝術,其實也有兩層,就是表相、知識、技術一層和內涵、美感、境界一層。在此提到的桑林之舞、經首之會,顯然是指由如此聲音動作所透顯出來的美感境界,而非指聲音動作本身。那麼同樣的,庖丁解牛也可以有這兩層,關於那解牛動作的內涵美感境界,梁惠王事實上是感受到的,但在他的意識層面卻沒有技術與美感(道)這兩重區分,所以在詮釋上發生錯置,誤將他的美感解釋為技術的精良,而引來庖丁的糾正。

其次,所謂道、美感又是指什麼呢?其實就是一種因泯除物我間的距離、隔閡、對立、矛盾、緊張、防衛而呈現的一體和諧之感或物我兩忘的境界。這才是藝術活動應帶給人的感動,也得能引動人的這種和諧美感才配稱為藝術。我們說庖丁解牛是由技術提升到藝術層次,所指的也正在於此。

放下技心,重證真心

庖丁解牛,為什麼能技進於道,竟呈現出藝術性的美感境界呢?或者說:人之養生,如何才能超越保養形軀,延長壽命的層次,提升到精神悅樂、生命自由的層次呢?這就需要有一工夫論的解答了!

這工夫論的解答可以分兩層面來說。其一是時空層面的漸進量變,其二是境界層面的躍升質變。當然兩者是相關的,合言之就是量變導致質變。

對於這由量變進到質變的經驗,庖丁說:「我剛開始入行解牛的時候,面對那要解的牛,簡直就是龐然大物堵在眼前。這樣過了三年,跟牛的距離慢慢拉近了!所見到的不是龐然的整隻牛,而是能觀察到牛的局部肌理。到現在,我已經完全看不見牛了!我只是感受到牠與我同在。所以,我可以閉上眼睛,停止一切感官的運作,而純靠著精神的感應,完全進入牛生命的內部,和它融為一體,打成一片……」

首先討論時空層次的量變。庖丁為什麼開始所見的牛是龐然大物,三年後卻只見牛的局部肌理呢?在這一層,要義在於「專心」。雖同樣是使用肉眼,卻可因心志是否專一,注意力是否集中而所見便有精粗的不同。這一階段的工夫,可以名為訓練,而所改善的也僅在感官、技術的層面,即使提到專心,所謂心也實指大腦、情緒,而非心靈。

據說古代神箭手不但要練臂力,更要練眼力。在若干距離外懸一蒼蠅,初看只一小黑點,一段時日後主觀感覺卻似車輪般大,當然一射就中。他所練的眼力其實就是專注力,所謂氣定神閒,不慌忙不緊張,感官的效能自然能發揮到極致。

不過,有限的感官,再練依然有限。莊子工夫論的要義,實在於完全放下感官層面的物我對立關係與外求心態,讓物我自然相融為一體。他只是用距離無限拉近來逼顯出一種無距離、無分別的混然一體境界。而這最後一步從無限小的距離到無距離,其實是一種跳躍;此即由「專心」而「無心」,由無掉(取消掉)感官之心(大腦)而呈現出真心。這就是所謂「不以目視而以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其實就是生命存在的本來狀態,一切嬰兒初臨人間原都是如此人我不分。是人在成長中學會種種分析性的概念,才憑空增添了人我的隔閡與鬥爭。莊子的實義,無非是要我們放下這人為造作卻早已習焉不察的概念習氣,去重新體會生命自然實存的原始情境罷了!

心無掛礙,才能隨心所欲

當庖丁說明他解牛是技進於道,也就是由感官的專注提升為心靈、生命當下與所遇的外物(例如牛)相融為一體之後,遂繼續說明他這時的解牛動作,乃是「完全順著自然的感應,讓刀遊走在牛體的空隙之中,就把牛體本來可分解的部分一一分解了!刀甚至連筋肉相連的部分都根本沒碰,就更不用說盤根錯節的部分了!通常一個優秀的廚師都不免每年要換一把廚刀,因為他解牛基本是用切割的刀法。至於一般人呢?是每個月都要換一把廚刀,則是因為他們解牛大多是用砍的、斬的,刀刃哪能不快速折損呢?而我的這把刀已經使用十九年了,解過的牛也有好幾千頭了,但刀刃卻鋒利得象是剛出廠剛保養過一樣。為什麼呢?就因牛體的關節本來就有空隙,而我這把刀卻是薄得幾乎沒有厚度。用一把沒有厚度的薄刀去遊走在本來就有空隙的牛體中,當然是非常從容無礙!這就是我的刀為什麼用了十九年還鋒利如新的原因所在。」

說到這裡,一個疑點也是要點出現了:世上怎麼會有一把薄到沒有厚度的刀呢?原來這正是庖丁解牛這個寓言最重要的寓意所在。原來牛體是比喻我們所處的這個人間世,牛體有間是說我們生活在人間本來到處可通,沒有障礙。但關鍵在刀刃須是無厚,原來刀刃是比喻人心,無厚是說人心中不存任何成見。原來到處有餘地可供我們自由通行的世間,所以會變得障礙處處,荊棘滿途,根本就是由於我們心中有種種習慣、成見的堵塞、遮蔽所致。

所謂「只看到別人眼中有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人間的紛爭,小至於夫妻反目、朋友結怨,大至於國家、民族的戰爭,乃至冷戰時代兩大陣營的長期對立,本質都一樣無別。所以,要消弭鬥爭、疏通隔閡、導向和平,也該從每一個人自己做起,乃因本質一樣!怎麼做呢?就是嘗試放下一切仇怨,療愈一切內心的創傷。當生命健康了,心靈就自由了,同情悲憫心就起來了,原來不順的事也就奇妙地變得自然好轉了!

當然,這放下的工夫不是一蹴可成的,即使一度達到自由無累的境界,未來的考驗依然隨時會出現。所以長保警惕是必要的,不妨仍用解牛為喻,庖丁說:「雖然我解牛的工夫已經達到行雲流水的地步,但每遇到筋骨糾結的地方,我仍會意識到它的難處,而心存警惕,再一次放下對感官形體的習慣性依賴,而訴諸心靈的敏銳感應。讓刀找到該落刀的關鍵點,輕輕一挑,牛體就整個解開,像一堆土一樣垮在地上。當我再一次成功解牛,會提刀站起來,遊目四顧,快然自足,最後才將刀擦乾淨,收回刀鞘之中。」惠文王聽了這一席話,忍不住讚嘆說:「今天真是一次難得的饗宴呀!聽庖丁談論解牛,卻意外領悟了生命修養的道理!」

相關焦點

  • 技進於道
    技進於道 ——論中國傳統體育的核心精神  中國傳統體育的項目十分豐富,僅我在《中國傳統體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書中介紹的就達60多種,可以說,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大多正式比賽項目,其運動形式都可以在中國傳統體育中找到。
  • 戊戌迎春丨技進乎道,工而入逸——王書傑的繪畫探索
    王書傑作品 野趣圖 68x68釐米技進乎道,工而入逸——王書傑的繪畫探索文-王鏞「技進乎道」出自《莊子·養生主》,庖丁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技」指技法,「道」指規律。「道」比「技」更進一層,從形而下的技法層面升華到形而上的精神層面。王書傑作品 近水遙山皆有情「工而入逸」出自徐渭《與兩畫史書》:「工而入逸,斯為妙品。」「工」指工細,「逸」指逸格。「逸」比「工」更高一籌,逸格是中國傳統繪畫特別是文人畫品評標準的最高品格。
  • 當今書壇以「技」為進以「獎」為退。中國書法何時能「技近乎道」
    「庖丁解牛,技進乎道」 這是《莊子》由技術到道的解釋,清代思想家魏源也說「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意思是說某項技藝達到巔峰後,再進一步便觸及到「道」,或說到一定程度就是道。書法作為寫字的藝術,首先以技為第一,技法工夫磨練到高水平,慢慢進入精神層面。
  • 由技入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寶山,進山尋寶的路有很多,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我根據個人的切身體驗,幾十年走過的路,向大家推薦一條我認為比較殊勝的路:下學上達,由技入道。《莊子》裡舉了不少技進乎道的例子:庖丁解牛,傴僂承蜩,大匠運斤···民間自古以來也流傳著許多技藝通神的故事:魯班祖師,神筆馬良,李廣射石···有個郭記者採訪我時曾問,為何能夠由技入道?我大學畢業的哲學論文論述工具。
  • 針灸有一種境界,叫「意氣合一」
    但身懷絕技的郭老卻非常謙遜,只說自己是「生平無大技,針尖度春秋」。,而在於技。郭老用照海治療梅核氣總是百發百中,數十年咽喉不利的患者驚喜道:「咽喉一點也不難受了,感覺非常清爽!」」進針法,「慢針細捻」捻針法,加強得氣的滯針法,原路退回的出針法。
  • 年度感悟之四:庖丁解牛 大道三千,皆出一門
    年度感悟之四:庖丁解牛大道三千,皆出一門。庖丁解牛講的是養生和境界。有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神入化,但是他們教出的弟子卻不怎麼樣,這的確是可以解釋的。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道和術。道是個很玄的東西,很難解釋。老子說聖人得一而萬事畢,這個「一」就是庖丁解牛的技藝境界。庖丁解牛真的是在說宰牛麼?
  • 庖丁解牛為何那麼牛,眼中有牛到目無全牛,他幹了什麼,引人深思
    庖丁解牛,講的是一個姓丁的廚師殺牛的故事。梁惠王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而我看到的是背後付出的道。從開始殺牛,到三年之後,到操刀十九年,所殺的牛數千頭。可以看出年殺牛數百頭。
  • 高技能人才養成之「道」
    道家文化中關於技術的「道進乎技」的思想,對於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職教人認真思考和實踐。把握規律,探索高超技能之道。《莊子·養生主》描述了庖丁解牛的過程。庖丁解牛的技術之所以達到「合於桑林之舞」的藝術境地,正如他自己所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裡的「道」是指事物的根本規律,具體說就是對某一技術根本規律的領悟、把握與應用。
  • 「境界觸發者」最新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境界觸發者」最新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12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當人類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時,便潛意識地以為有一個生命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稱之為「自我」,於是主客分立,區別開自我與外界,成為了兩個對立的範疇。人們有著「自我保護」及「自我延續」這些要求,期望「自我」永恆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卻會因衰老、疾病而死亡而壞滅。
  •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先有「從心所欲」?還是先有「不踰矩」?讓人疑惑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會竟然排在知天命之後,難道在孔夫子看來隨心所欲境界和難度比知天命高得多? 曾經的語文老師的意見是,「從心所欲」的前提是要能不踰矩,而且只要我喜歡,未必什麼都可以。
  • 長期堅持「德藝雙修、技道俱進」的藝術理念的郭俊海書法欣賞
    長期堅持「德藝雙修、技道俱進」的藝術理念,逐漸形成其清穆、高古、拙厚、空靈的藝術風格。被收藏界譽為當今頗具收藏價值的實力派青年書法篆刻家之一。他在錘鍊藝術技巧的同時,更加追求超脫於技巧之外的大化之道、無我之技,逐漸進入超凡脫俗、道法自然的無為境界。 不知道你們對此有何感想,希望大家在書法道路上給吾更多簡介。每個人對書法作品的感覺都不一樣。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 TV動畫「境界觸發者」第二季宣布定檔
    TV動畫「境界觸發者」第二季宣布定檔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
  • 文藝的「技」與「道」
    【文藝觀潮】    ●文藝創作境界之高下,往往與創作者重「技」還是重「道」密切相關    ●抵達「道」的境界,需要極精微的感受、極透徹的洞察、極忘我的投入庖丁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技者,技術與技巧也;道者,內在規律也。人只有領悟內在規律、順勢而為,才能在行動中表現出天機自運、出神入化。文藝創作,詩歌、繪畫、書法、音樂等等,其境界之高下,往往與創作者重「技」還是重「道」密切相關。    詩有詩法,畫有技法,琴有指法,書有筆法,對創作者來說,掌握「技」並不太難,只要勤學苦練,便能駕輕就熟。
  • 《庖丁解牛》的三重境界你達到了什麼修煉水平?
    《庖丁解牛》是莊子所說的小故事,他以殺牛為例,告訴梁惠王如何生存。雖然只有幾百個字,但以事代事的三重境界讓人深思良久。他的本意是教梁惠王維持生命的方法,但莊子卻在教大談如何解牛,這篇作文似乎離題了,思路太跳躍了。
  • 「境界觸發者」新系列視覺圖解禁,STAFF情報公開
    「境界觸發者」新系列視覺圖解禁,STAFF情報公開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 10月新番「境界觸發者」追加聲優石川界人、綠川光!
    10月新番「境界觸發者」追加聲優石川界人、綠川光!   動畫「境界觸發者」官方推特放出消息,追加出水公平聲優石川界人、風間蒼也聲優綠川光。
  • 魏源: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
    「技進乎道」這句話出自魏源之語,「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大意是,一項技藝在完成基本的技藝修練以後,達到技法或者基本完成技法的精熟之後,如果在繼而修行,便會逐步接觸到「道」的境界,就是進入掌握或領悟天地規律的層次或境界。具體到書法上來說,就是一個由單一的技法到書法系統性的某一個整體元素技法,再到書法的基本規律的過程。
  • JUMP漫畫「境界觸發者World Trigger」TV動畫化決定
    JUMP漫畫「境界觸發者World Trigger」TV動畫化決定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 TV動畫「境界觸發者」第2季特別預告公開
    TV動畫「境界觸發者」第2季特別預告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