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嬰兒的成長發育中,鈣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很多媽媽都會關注嬰兒是否出現缺鈣的表現。
其實,缺鈣真的沒有典型症狀來進行判斷,一般人了解到的測血鈣、骨密度,並不能作為評判寶寶缺鈣的依據。因為血鈣一般情況下比較恆定,只有在極度缺鈣時才會略有下降;骨密度檢測,也不適合骨骼迅速增長的嬰幼兒孩童。
真的想要判斷孩子是不是缺鈣了,應不應該補鈣,就趕快學習一下以下這3個判斷方法,超準的哦!
用這3招判斷是否缺鈣
01、評估寶寶的攝入量
《中國居民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鈣的適宜攝入量每天為:
0-6個月齡:200mg;
7-12個月齡:250mg;
1-3歲:600mg。
如果寶寶通過母乳、配方奶輔食等方式攝入足夠的鈣,提示寶寶有缺鈣風險。
兒童、青少年膳食中缺乏奶類等高鈣食物,是導致兒童鈣缺乏的重要因素。遇到挑食偏食的寶寶,攝入大量果汁及碳酸飲料,擠佔了每日奶類攝入,從而影響到鈣攝入。
02、評估寶寶的吸收情況
患腹瀉、胃腸道疾病時,腸道鈣吸收利用不良,也容易引起鈣缺乏。如果寶寶沒有補充充足的維生素D(400iu),容易造成乳汁中鈣吸收不良,也會出現缺鈣的表現。
03、評估母親孕期鈣營養狀況
母親妊娠期鈣和維生素D攝入不足、早產/低出生體重、雙胎/多胎等,致使胎兒期鈣儲存不足,造成嬰兒出生早期鈣缺乏。
孕期約有2530g的鈣經過母體傳遞給胎兒,孕初期胎兒每天需增加7mg鈣,孕18周起胎兒的骨骼和牙齒開始鈣化,每日增加110mg,而鈣的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孕末期,大約每天350mg。
如果孕期媽媽沒有攝入充足的鈣及維生素D,出現腰酸背疼、腿抽筋的情況,寶寶也容易出現鈣的營養不足。
以上幾條只要符合一條,同時伴隨以下症狀,提示寶寶缺鈣風險超高:
① 無緣無故夜裡驚醒,半夜哭鬧不止,醒後哭鬧難入睡;
② 精神狀況不佳,或者容易無緣無故暴怒煩躁,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不如以往活潑;
③ 身體出汗比較多,即使天氣不是很熱,也容易出汗;特別是入睡後頭部出汗,使其頭顱不斷摩擦枕頭,時間久了可見枕禿圈;
④ 長牙速度緩慢,牙齒參差不齊,上下牙不對縫,咬合不正,牙齒鬆動,易崩折,過早脫落;
⑤ 頭蓋骨閉合延遲,常在1歲半後仍不閉合;
⑥ 前額高突,形成方顱。或常有串珠肋,各個肋骨的軟骨增生連起似串珠樣,常壓迫肺臟,使寶寶通氣不暢,容易患氣管炎、肺炎;
⑦ 厭食、偏食也與缺鈣有關,人體鈣元素攝入不足,易導致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
⑧ 骨質軟化,站立時因身體重量使下肢彎曲,表現為「X」和「O」形腿,易發生骨折;
⑨ 溼疹反覆發作,常見於頭頂、顏面、耳後,伴有寶寶哭鬧不安,枕後及背部多流汗;
⑩ 缺鈣嚴重時肌肉肌腱均鬆弛,腹壁肌肉、腸壁肌肉鬆弛可引起腸腔內積氣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狀;脊柱的肌腱鬆弛可出現駝背。
新生兒補鈣,一定要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進行。
1、早產兒由於體內鈣含量不足,要從出生後的四五天起開始補鈣;
2、足月兒在出生後的六個月內每天補充生理需要量即可;
3、若新生兒本身缺鈣或患有代謝性的疾病時,就需要按照醫囑大量補鈣。
注意補鈣時間:
第一是,白天餐後1小時補鈣。能減少鈣對胃部的刺激,避免寶寶反胃嘔吐。
第二是,晚上睡覺前補鈣。因為,夜間寶寶骨骼生長速度快,對鈣的需求也比較高,血液需要更高的鈣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