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美顏修圖成為了現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看似火爆的美顏修圖app目前生存情況如何,未來又該如何調整?響鈴今天就聊聊。
這幾天,「我的小學生證件照」刷爆了朋友圈,雖然效果簡單粗暴,但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創意。類似的事還發生在今年1月,微信朋友圈被Faceu修飾過的各類搞怪「激萌」的圖片「侵佔」,而Faceu正出自於2014年火爆微信的臉萌團隊。更不用說朋友圈每天流轉的各類自拍照有多少出自於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等美顏修圖app了。
2015年美顏相機和艾瑞諮詢共同發布的首份女性自拍研究報告顯示,在愛自拍的女生中有27.9%的人已經自拍成癮,同時59%的女生每次自拍都要連續拍下至少2到3張照片。另一項調查則顯示,花費幾分鐘拍照後,少數自拍成癮者還要再用至少一個小時時間修圖。微博用戶「一隻雞腿子」曾經發微博感慨,女孩子一張普普通通的照片背後可能隱藏著9個強大的app,這個說法竟獲得了2700多個點讚。有文章報導,一名名叫楊筱筱的用戶,為了拍出一組令自己滿意的自拍照,她的最高紀錄是「折騰了兩三個小時」。
社交媒體和美顏軟體給了人們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同時他們也被其他人的照片影響著。根據微信團隊公開的數據,2015年第三季度末,微信月活躍用戶達到 6.5 億,77.28%的微信用戶通過微信發送照片,61.66%和 53.55%的微信用戶通過微信朋友圈察看和分享照片。
在這個大潮中,各類美顏修圖app成為了生產美的流水線。一張「合格」的自拍照在上傳到社交網站之前,一般會經過流水線般的精密加工和修飾:磨皮、美白、放大雙眼、瘦臉瘦身、加濾鏡、加貼紙,最後還可能會配上一段讓你摸不著頭腦的文字。就這樣,一套由拍、修和發送三步組成的固定儀式定格成一種大眾化的生活方式,人們也正式進入了看臉的時代。
這個過程中,美顏修圖app也逐步模糊了其工具性和社交性的邊界,這是一場以工具性(修圖、美化、動漫化)為基礎,社交性(分享、集贊、PK等)為具體形式的美顏自拍狂歡。這一領域開始誕生巨頭、獨角獸們,國外有Instagram、Pinterest等拍照分享app,國內有包括美圖秀秀、美顏相機在內的龐大美圖系、Camera360、天天P圖等。
剛開始還是普通的自拍修圖,慢慢地就是各種搞怪、自黑。
如刷爆朋友圈的張馨予同款東北大花,就是美圖秀秀推出的熱點素材,網友們紛紛用東北大花自黑與互黑,樂不可支;百度魔圖推出的PK大明星,讓我看到自己和吳彥祖有80%的相似度,不禁為那些只有20%的朋友們擔憂;萬聖節前後美妝相機推出的萬聖節搞怪妝容,精緻的妝容加上詭異的特效,更是受到了留學生們和時尚人士的夾道歡迎,使美妝相機直登App Store榜首。
逐漸形成的自拍美顏習慣,也孕育出了隱形巨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圖,這家擁有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美拍、美妝相機、潮自拍等巨量app的公司,全球行動裝置覆蓋數已超10億臺,其中主打美顏自拍的美顏相機在2015年10月底就擁有超過3.7億用戶,每月產生照片數高達38.7億張。據移動網際網路數據提供商App Annie統計,出色的產品加合理的矩陣,使美圖公司躍居全球第六大移動應用開發商。
美成了第一驅動力,人人為變美而瘋狂。或許正如美圖公司CEO吳欣鴻所言,「美是一種虛擬的必需品,就像人們需要水、需要電、需要食物,美和這些需求一樣,特別對女生而言,美是數一數二的需求。」
從心理學出發,有人把這種自拍成癮、修圖成魔看作是現代人自我實現、自我認知和尋找群體歸屬的表達,正如吳欣鴻所說的「美顏相機向外販賣的是一種自信。」
也有人說這是個人在用照片借網際網路渠道進行社交的過程,這種美顏自拍是將個人網際網路化的一個裡程碑。而這種自我形象的操控,用社會心理學的術語解釋就是印象管理。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有這樣的解讀:「在我們太人性的自我與我們社會化了的自我之間存在著差異」。也就是作為一個出色的生活表演者,為了不讓觀眾失望,就必須隱藏自己真實的主我,而表現出觀眾所期望的角色,所以自我是情景定義的產物。而且戈夫曼認為研究印象管理的最好的分析單位不是個體,而是群體,從這個角度看,自拍修圖呈現的是一種典型的印象管理行為:操縱我們給別人留下的印象,而它已經成為了一種群體行為。
雖然每天都有自拍照在社交媒體上產生,但是也有不少人對這個市場處於觀望態度,並不看好。因為在一般的印象中,美顏自拍類app是工具屬性,如果只是在此維度上看這個品類,那麼就存在:用戶忠誠度低、盈利方式單一、容易被複製取代等這些工具類app普遍存在的通病。加上美顏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似乎在走原來靠產品功能爆紅的老路,會越來越後繼乏力。但實際上,已經有不少工具起家的公司通過與社交結合、抓住行業發展風口等方式逃過了工具類產品的宿命。
就美顏修圖app該如何困境求生,響鈴這裡羅列幾點,僅作參考。
很多美顏修圖app都說自己是中國的Instagram,可惜絕大多數缺乏Instagram最核心的社交基因。大量的事實表明:與社交結合的工具類app才是高增長、強粘性、不怕抄。如果微信沒有朋友圈和微信群,它也只是一個簡訊的升級版,是社交成就了微信。美顏修圖app更加需要強化自己的社交屬性,尤其是在產品用戶量達到千萬甚至億級別時,根據產品屬性培養和引導用戶發生聯繫才能創造更多可能。早在8年前美圖秀秀誕生時,用戶使用美圖秀秀美化照片就是為了在QQ空間上進行社交,因此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等美顏修圖app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上個月庫克訪華時,美圖公司CEO吳欣鴻透露美圖移動端產品全球覆蓋設備數已經超過10億臺,在iOS平臺已有超過5億用戶,其中社交化功不可沒。
當然你需要分析自己的產品屬性以及用戶群,當真正解決用戶某個需求點,再利用社交關係鏈去創造病毒式擴散。而這個過程是讓用戶影響用戶,讓用戶產生數據、分享數據。一旦用戶與用戶之間發生了關係,那些不活躍的用戶就可能被激活,同時新的關係鏈可能產生並轉化為商業機會。
如今用戶在使用美顏修圖類工具時,已由內容表達升級到自我表達,甚至大眾娛樂全民惡搞狂歡。這就意味著單純地「看」不能再滿足用戶,還需要在用戶場景上延伸,在表達自己、娛樂大眾上下功夫。美顏修圖app可以添加、強化或捆綁視頻元素,比如當下火熱的短視頻、直播等形式。這在增強用戶使用場景的同時,也可提升工具的連接價值和商業價值。
連接價值體現在普通用戶UGC(用戶生成的視頻),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偶然事件形成新聞點,再讓精英層PGC放大並擴散。而商業價值則是從普通用戶過渡到企業用戶,圍繞企業需求進行功能(直播、專題聚合、眾籌活動)和內容(預告、病毒)的延伸,而美顏修圖app的角色則由工具轉變成為平臺,好的平臺會吸引更多優質內容,達到良性循環。如範冰冰在巴黎時裝周進行的美拍直播一炮打響,成為明星直播裡程碑,後續引發了小S、鞏俐、李冰冰、李宇春等一線大牌明星在美拍直播的風潮。
執行兩條腿走路策略,堅持專業化和精準化後再向用戶收費,專業化就是你的產品讓用戶愛不釋手,精準化就是針對核心用戶推送他們需要的服務,比如給準備購買化妝品的用戶推送適合她們的美妝濾鏡,讓她足不出戶即可體驗櫃檯試妝服務,用戶自然會產生產品黏性;此外,品牌廣告、話題或主題活動、feed流廣告等都可以嘗試。需要注意的是,務必保護好用戶體驗,減少控制廣告的侵入性,並找到好的廣告落點,才可能擴大品牌廣告的盈利空間。
錐子臉、大眼睛和白皮膚曾是網紅的「標配」,也恰好是美顏修圖app最擅長「生產」的,所以借勢如日中天的網紅未必不是一個好選擇。目前已進入手機短視頻自拍的三次元時代,借網紅之口推薦自己的美顏修圖工具自然順暢,如若過程中加入第三方品牌商,進行變美相關的產品植入,也相當精準,畢竟大部分觀眾都希望變美。一旦平臺和用戶建立了信任機制,「網紅—用戶—平臺—品牌」就形成了穩定的多邊關係,賺錢就簡單得多。
此外,給各種有需要的用戶做工具性插件也算是一條出路,比如在淘寶、微博、微信上給海量的淘寶、微商中小賣家提供美顏美物插件,讓他們的寶貝一鍵美美噠,將人臉換成了商品,中小賣家就不再需要專業後期修圖PS,他們自然樂意。
最後來說說矩陣的重要作用。
響鈴觀察,在美顏修圖類軟體公司裡,美圖的矩陣是最大的。它已經將觸角伸向各個相關的場景來提升各類產品的使用率,目前已經形成了三類產品。
第一類:主打美顏修圖app,如美圖秀秀,美顏相機,潮自拍、美妝相機等。
第二類:社交類平臺產品,美拍已成為最具口碑的短視頻、直播平臺。
第三類:智能硬體,如美圖手機和美圖智能相機。
另一家公司——成都品果科技也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矩陣,只是規模和知名度比起美圖還有一段不小距離。它的產品矩陣集結了Camera360、Bestie最美自拍、照片圈、MIX濾鏡大師、HelloCamera等,目前看來,除了明星產品Camera360外,其他產品的知名度尚小,但矩陣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好的嘗試。
除了吸引新用戶,做大規模外,產品矩陣化也是用戶需求不斷細分的自然延伸。隨著自拍人群的不斷龐大,美顏修圖的習慣逐漸鞏固,用戶會衍伸出新的需求,新的產品也是迎合這些需求而誕生的。
另外美圖通過硬體產品變現也或許是其中一條突破路徑。借著美圖系產品8年積累下來的強大用戶口碑,加上對美顏技術的常年深耕形成的技術壁壘,硬體只要效果過硬,容易形成自傳播,而且硬體對用戶的「捆綁」能力也遠遠高於軟體。
總之,美顏修圖類app現在悲觀還未免太早,當自己還在不斷生產美的時候,不妨換個姿勢讓自己也美起來。
曾響鈴,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評論人,百度百家、鈦媒體、虎嗅網等三十多個媒體認證/特約作者,負責市場傳播。邊探索邊評論。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