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雞大腸桿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os)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多發病。其主要的病型有胚胎和幼雛的死亡、敗血症、氣囊炎、心包炎、輸卵管炎、腸炎、腹膜炎和大腸桿菌性肉芽腫等。由於常和黴形體病合併感染,又常繼發於其他傳染病(如新城疫、禽流感惑、傳染性支氣管炎、巴氏桿菌病等),使治療十分困難。是危害養雞業的重要傳染病,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病的臨診表現形式十分複雜多樣。
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大腸埃希氏桿菌(Escherichia coli)。本菌為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不形成芽孢,有的有莢膜,大小為2~3?m×0.6?m,一般有周鞭毛,大多數菌株具有運動性。
本菌對外界環境因素的抵抗力屬中等,對物理和化學因素較敏感,55℃ lh或60℃ 20min被殺死,120℃高壓消毒立即死亡。在畜禽舍內,大腸桿菌在水、糞便和塵埃中可存活數周或數月之久。本菌對石炭酸和甲酚高度敏感,但黏液和糞便的存在會降低消毒劑的效果。大腸桿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
大腸桿菌的血清型極多。一文獻說,菌體抗原(0)141個、莢膜抗原(K)89個、鞭毛抗原(H)49個;另一文獻則認為,O抗原146個、K抗原91個和H抗原49個。兩者均認為禽類中最常見的血清型是01、02和O78。目前我國已報導的雞的致病性大腸桿菌血清型50個。
臨床症狀
病雞的症狀表現為精神沉鬱,食慾下降,羽毛粗亂,消瘦。侵害呼吸道後會出現呼吸困難,黏膜發紺。侵害消化道後會出現腹瀉,排綠色或黃綠色稀便。侵害關節後表現為跗關節和指關節腫大,在關節和附近有大小不一的水泡或膿包。侵害眼睛時,眼腫脹,有黃白色滲出物。侵害大腦時,出現神經症狀,表現為頭頸震顫,角弓反張。與此同時可能出現大腸桿菌敗血症,肝周炎,氣囊炎,卵黃性腹膜炎,纖維素心包炎,關節炎,全眼球炎,輸卵管炎,也有可能在心臟,胰臟,腸道出現黃白色肉芽腫。
流行病學
一、發病日齡
一般報導中,幼雛和中雛發生較多。發病較早的為4日齡、7日齡和9~10日齡,通常以1月齡前後的幼雞發病為多。日齡較大的雞也會發生。
二、發病率和死亡率
視血清型及菌株的毒力、有無並發或繼發病、採取措施是否及時有效而差異頗大。發病率為11%~69%;死亡率為3.8%~72.9%;致死率為40.2%~90.3%。
三、發病季節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末春初較為多見。如果飼養密度大,場地舊、環境已被嚴重汙染者,則本病可以隨時發生。
四、傳染途徑
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1、雞大腸桿菌病可通過呼吸道感染:原因有二。
①呼吸道黏膜受損,清異能力下降。當雞群發生呼吸道疾病,如支原體、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鼻炎等疾病時;或舍內通風不良,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蓄積;這些因素均會造成呼吸道黏膜受到損傷,黏膜表面的生理性排異物技能下降,助長大腸桿菌在氣管、肺及氣囊中定居繁殖。
②舍內通風不良,環境衛生差,經常不消毒,舍內有大量粉塵。大腸桿菌對乾燥的抵抗力很強,附著在糞便、土壤、雞舍內塵埃、孵化器絨毛上的病原可長期存活,雞群通過呼吸吸入大量含有病原的塵埃,引發雞大腸桿菌病。
2、雞大腸桿菌病可經消化道感染:飲水、飼料被大腸桿菌汙染,雞群採食大量被大腸桿菌汙染的飲水或飼料而感染雞大腸桿菌病,尤以水源被汙染引起發病最為常見。
3、雞大腸桿菌病繼發性感染:當雞群發生法氏囊、禽流感等疾病時,往往會引起雞大腸桿菌病的發生,這是因為這些疾病的發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機體抵抗力下降造成雞大腸桿菌病發生。
4、雞大腸桿菌病的應激因素:當氣候突變、轉群、斷喙、飼料突然改變等應激因素發生時,機體抵抗力下降,腸道內菌叢失去平衡,致病性大腸桿菌大量繁殖,造成雞大腸桿菌病發生。
5、雞大腸桿菌病可經蛋傳播:患有雞大腸桿菌病性輸卵管炎的母雞,在蛋的形成過程中大腸桿菌進入蛋內;或種蛋產出後為糞便等贓物汙染,蛋殼表面的大腸桿菌進入蛋內;這兩種情況均造成經蛋垂直傳播的雞大腸桿菌病。
在眾多的傳播途徑中,各地區各雞場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找出主要傳播途徑,加以控制,對本病的防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理變化
1.急性敗血型 主要病變是:(1)纖維素性心包炎,表現為心包積液,心包膜混濁、增厚、不透明,甚者內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與心肌相粘連;(2)纖維素性肝周炎,表現為肝臟不同程度腫大,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纖維素性滲出物,甚者整個肝臟為一層纖維素性薄膜所包裹;(3)纖維素性腹膜炎,表現為腹腔有數量不等的腹水,混有纖維素性滲出物,或纖維素性滲出物充斥於腹腔腸道和臟器間。
本型病雞的組織病理學變化,病程短、早期急性死亡的病例,僅見實質器官充血瘀血、實質細胞變性等變化。病情較長者,除上述變化外,尚見漿膜的急性-慢性纖維素性炎和肉芽腫等特徵性變化,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纖維素性心包炎,次為纖維素性氣囊炎和纖維素性肝周炎。
2.卵黃性腹膜炎 剖檢可見腹腔積有大量卵黃,呈廣泛性腹膜炎景象,腸道或臟器間相互粘連。
3.輸卵管炎 多見於產蛋期母雞。輸卵管充血、出血,或內有多量分泌物,產生畸形蛋和內含大腸桿菌的帶菌蛋,嚴重者減蛋或停止產蛋。
4.腸炎 病雞肛門下方羽毛潮溼、汙穢、粘連,這是本菌引起腹瀉的一種徵兆。
5. 生殖器官病 患病母雞卵泡膜充血,卵泡變形,局部或整個卵泡紅褐色或黑褐色,有的硬變,有的卵黃變稀。有的病例卵泡破裂,輸卵管黏膜有出血斑和黃色絮狀或塊狀的乾酪樣物;公雞睪丸膜充血,交媾器充血、腫脹。從上述病變器官均可分離到致病性大腸桿菌。
6.關節炎或足墊腫 幼、中雛感染居多。一般呈慢性經過,病雞關節腫脹跛行,從此類病雞的關節或足墊中常可分離到大腸桿菌。
7.肉芽腫 部分成雞感染本菌後常在腸道等處產生大腸桿菌性肉芽腫。十二指腸和盲腸等部位以及偶爾在肝和脾臟產生肉芽腫,病變可從很小的結節到大塊組織壞死。
8.死胚和孵化率低下 本菌在經蛋傳播或穿透蛋殼進入蛋內的情況下,即可發生。
9.蛋黃囊炎和臍炎 指幼雞的蛋黃囊、臍部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主要發生於孵化後期的胚胎及1~2周齡的雛雞,死亡率為3%~10%,甚者高達40%。表現為蛋黃吸收不良,臍部閉合不全,腹部脹大下垂等異常變化。引起本病的病因相當複雜,但據報導,以大腸桿菌導致的發病率為最高。
10.全眼球炎 患大腸桿菌性全眼球炎病雞,眼睛灰白色,角膜混濁,眼前房積膿,常因全眼球炎而失明。
11.大腸桿菌性腦病 有人發現血清型022、053和086:B7等大腸桿菌能突破雞的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引起病雞昏睡、神經症狀和下痢,不吃不喝,難以治癒。且該菌在腦的分離成功率最高。
診斷鑑別
1.初步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病史、臨診症狀,尤其是病理變化,即可作出。
2.確診
(1) 病原分離及純培養:初始分離可同時使用普通肉湯、普通瓊脂斜面和麥康凱氏培養基。在瓊脂培養基上長出中等大小、半透明、露珠樣菌落,在麥康凱氏培養基上菌落呈紅色。一些菌株在血瓊脂培養基上能溶血。在對使用過藥物治療的病雞或死雞進行本菌分離時,普通肉湯十分必要。
(2)染色鏡檢及形態觀察:將分離到的菌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本菌為陰性的短小桿菌。
(3)生化試驗:本菌分解乳糖和葡萄糖,產酸產氣,不分解蔗糖,不產生硫化氫, V-P試驗陰性,利用枸櫞酸鹽陰性,不液化明膠,靛基質及M.R.反應為陰性,動力試驗不定。但生化試驗不能鑑別分離到的菌株有無致病力。
(4)致病性試驗:經上述步驟鑑定的大腸桿菌,用其24h的肉湯培養物注射於小雞或小鼠,即可測知其致病力。
通過上述幾個步驟,即可確定所分離到的是否為大腸埃希氏桿菌以及是否屬致病性菌株。
治療方法
大腸桿菌對很多抗生素、磺胺類及呋喃類藥物均敏感,但也容易產生抗藥性,尤其是一些雞場長期使用土黴素、磺胺類藥物作為添加劑中抑菌殺菌藥物時,本菌早已對這些藥物產生抗性了。因此,應對分離到的大腸桿菌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在此基礎上篩選出高效藥物用以治療,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如無條件進行藥敏試驗的雞場,在治療時一般可選用下列藥物。
1.諾氟沙星 5×10-5~1×10-4混料3~5天。
2.氯黴素 0.1%~0.2%混料 3天。氯黴素可能會引起減蛋,種雞和蛋雞慎用。
3.四環素類藥物 0.02%~0.06%混料3~4天。
4.敵菌淨按 0.02%比例溶於飲水3天。
5.呋喃唑酮 0.02%~0.04%混料7~10天。
6.個別病雞可肌注慶大黴素 0.5萬~l萬單位/kg,或卡那黴素30~40mg/kg,或鏈黴素100~200mg/kg。上述3種藥物均為每天注射一次,連續3天。
預防措施
1.一般措施 主要是搞好環境衛生,加強飼養管理。特別要注意下列幾方面:檢查水源有否被大腸桿菌汙染,如有則應徹底更換;注意育雛期保溫及飼養密度;禽舍及用具經常清潔和消毒;種雞場應及時集蛋,每天收蛋4次,髒蛋應以潔淨細河沙擦拭之。
2. 滅活菌苗的製造和使用 在實驗室研製滅活菌苗,國外早有報導,據稱在生產上用以控制本病效果良好。考慮到大腸桿菌血清型多,一般採用從哪個場分離的菌株製成的菌苗用回哪個場,即使用自家菌苗。經生產場和廣大專業戶幾年來大規模使用證明,這種滅活菌苗安全可靠,免疫效果確實,連續使用一段時間即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本病的發生,乃至在一個場,或一個局部地區消滅本病。
滅活菌苗主要製造步驟包括:病原分離-染色鏡檢-生化鑑定-致病性試驗-血清型鑑定-選取通過鑑定的菌株作制苗使用-分級增菌培養(最後測定菌數)-滅活-加佐劑-安檢、效檢-分裝備用。
菌苗的使用,可在本病發生高峰期前10~15天視雞大小肌注0.5~lml。免疫期至少可達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