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每天回到家裡就在自己的屋裡,學習、看手機,做自己的事情,和父母的對話每天都寥寥無幾,稍微多說幾句話就會吵起來。那麼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抗拒和父母溝通呢?
其實這類情況大多發生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在孩子處於青春期時,是整個成長過程中與父母衝突最密集的階段,大多數父母可能都遇到過這類事例:
孩子在房門上貼了張紙條:學習重地,閒人免進!
看到這樣的紙條,媽媽還是像以前一樣推門而進,她女兒立刻就炸毛了:
「你怎麼進來啦?」
「怎麼,媽媽不可以進你的房間嗎?」聽到女兒不耐煩的語氣,媽媽也生氣了。
「沒看見我房門上的警示嗎?」
「看見了,怎麼啦,閒人免進?你覺得媽媽是閒人嗎?我覺得你現在是越來越沒有禮貌了……」
媽媽忍不住開始教訓女兒,她覺得很生氣,好端端的在家裡貼上這樣的標籤語,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想造反啊?
聽著媽媽的說教女兒眨巴眨巴眼睛,一句話也不說,低頭做功課去了。
下一次媽媽再想進入女兒的房間時,發現女兒把房門反鎖了,拼命敲門以後才不情不願地過來開門。
怎麼樣,有沒有發現這個場景,似曾相識?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本就處在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有著極強的自尊心,且注重隱私。如果像事例的媽媽一樣,孩子的想法得不到肯定和重視,家長的苦口婆心,大多時候只是在努力讓他知道他的想法是錯的,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這樣根本不算是溝通交流,孩子自然也就越來越不愛和父母溝通。
那麼,父母要如何才能和孩子好好的相處溝通呢?
1:要重視孩子的觀點想法不要嗤之以鼻多聽他們的想法。孩子在慢慢的長大,會有自己的觀點想法,不會一直是個什麼都按父母說的做的小孩子。
2: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自己是不是有的時候逼得孩子越來越「叛逆」——孩子正努力弄清楚自己的身份、價值和能力,並不針對任何人。
3:要有耐心和包容心對待自己的孩子,理解孩子對隱私的需求。這個階段的不信任與不尊重,會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痕。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讓很多爸爸媽媽都頭疼不已,還是那句話,十幾歲孩子的青春期通常都是暫時性的(1-5年左右)。
如果家長不能理解所謂的「叛逆」是孩子尋求個性化的一部分,反而小題大做,可能會讓孩子越走越歪。
反之,如果家長能夠放輕鬆,理解這幾年孩子正努力弄清楚自己的身份、價值和能力,尊重並包容地支持孩子去探索,就能成為孩子喜歡且信任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