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
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節氣
▼
從每年陽曆2月初的立春起,算作第1個節氣;一直算到來年立春之前、1月底的大寒節氣為止,標誌著四季輪替完成一次,表示又度過了一年。
如今,到了大雪節氣,我們在2020年已經度過了21個節氣,意味著從春到冬的一輪即將結束。特別是大雪節氣在陽曆的12月份,是陽曆年中倒數第2個節氣,因此,民間又有「小雪大雪又一年」的說法。
大雪節氣的到來
標誌著2020年快要過完了
只剩下最後的24天
▼
不知道『前後生活』的各位好朋友們,你們在2020年過得好嗎?又有什麼收穫呢?現在是時候重新打點行囊,準備迎來嶄新的2021年了。
大雪節氣與小雪節氣類似
反映出氣溫與降水變化趨勢
▼
它形象地表達出,大雪時節的氣候特徵,是氣溫進一步走低,天氣越來越冷,雪、雹等降水量增多。
大雪,標誌著仲冬,也就是冬季第二個月的正式開始。據統計,我國強冷空氣最多的一段時間,是在大雪節氣之後的一個月。強冷空氣的影響下,北方大部分地區1月的平均溫度約在-20℃至-5℃之間,南方也會出現降雨或霜凍。強冷空氣往往能夠帶來陰雨或雪天,甚至有可能造成局地暴雪。
到了大雪節氣
基本上已經迎來一年當中最冷的一段時間了
▼
小夥伴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對於北方的朋友們,羽絨服已成為標配。南方地區的朋友,也需要看天加衣,防犯受涼。
前一段時間,有一本面向兒童的有關二十四節氣的科普繪本截圖,在網上刷了屏。在這冊兒童繪本中,就提到了這句諺語。文中解釋說:農民在冬天要給麥子蓋被子,防止麥子凍傷。
熟悉節氣的朋友就會明白
繪本中的解釋
實在讓人笑掉大牙
▼
面向兒童的科普讀物本應該是嚴謹、科學的,顯然這個繪本並沒有做到。
大雪是厚實的,而且遠望去,像是潔白的棉花,又能為麥類農作物保暖。這跟睡覺用的被子,根本是兩碼事!
因此,繪本中錯誤的說法,遭到了網友的嘲笑。有的網友犀利地說:「作者可能要抱著被子去麥田裡睡吧。」
從這也可以看出,祖先的智慧,其實是需要我們去學習與繼承的。包括大雪時節的習俗,其中所含的養生智慧,也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一方面,雪雖然是寒冷天氣的產物,但雪落在莊稼中,往往疏鬆多孔,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隔絕了寒氣,對農作物有防凍保暖的作用。
另外,隨著雪的融化,可以為田地中的作物提供水分,同時還有利於殺滅一部分害蟲及蟲卵,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也有利於來年的豐收。因此,有「瑞雪兆豐年」的說法。
大雪節氣一到,有些地方的百姓就開始忙著醃製「鹹貨」,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
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塗抹在魚、肉和禽內外,反覆揉搓。待到肉色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後取出,將醃出的滷汁入鍋加水燒開,撇去浮沫,放入晾乾的禽畜肉,一層層碼在缸內,倒入鹽滷,再壓上石頭。
十日後取出,掛在朝陽的屋簷下晾曬乾,以迎接新年。
這利用了鹽的殺菌作用,使肉類能夠長時間保存。同時,由於入味較透,也能夠刺激人們的食慾,是冬日中的美食。
高鹽的食物並不利於健康
高血壓等人群更應該注意
▼
大家對於醃肉、臘肉等製品,應適量品嘗,而不應為了滿足食慾,而傷害了健康。
大雪時節,更要注重進補
▼
這個時節,可以多吃一些雞、鴨、牛、羊等肉類;
米酒、醪糟、糯米製品也有補益的作用,可以適當進食;
冬季腎經旺盛,山藥、慄子、核桃等有利於養腎的食材,也可以適量選取;另外,為了幫助消化,清熱消食,可以食用一些青蘿蔔或白蘿蔔。
冬季食補
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這是總的原則
▼
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同時,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 / FIR
保溫杯裡泡枸杞
元氣生活新概念
小夥伴們注意:
公眾號的推送機制不再按照時間前後推送了
所以有的朋友可能看不到文章
大家只要把公眾號置頂(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