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曰:「驢老牙長,馬老牙黃」。在農村,有經驗的老人都知道看牲畜「牙口」來判斷年齡,像牛、羊等長角的動物,還可以看角輪(一年多一圈,就像樹年輪一樣),另外結合毛皮顏色和蹄冠程度等,判斷牛、馬等哺乳動物的年齡,八九不離十。
一、牙口怎麼看?
動物跟人一樣,也要換牙的,了解了牲畜滿口(也叫「齊口」)牙的個數,數一下動物牙齒多少,牙槽磨損情況,就很容易判斷牲畜年齡了。
1、牛羊反芻動物
牛齊口後是32顆永久齒。小牛的牙齒叫乳齒,共20顆,2歲前乳牙不換,2歲後乳齒才換牙。
民間有「牛無上牙」的說法和傳說故事。其實牛是有上牙的,只不過下門牙有8顆,卻沒有對應的上門牙而已,所以看起來像沒有上牙。成年牛的上排有臼齒12顆,下排則有門齒8顆,臼齒12顆。
羊跟牛同屬反芻動物,它們的牙齒排列完全相同,齊口後32顆永久齒(也沒有上門齒)。
2、馬、驢、騾
馬六歲齊口,有永久齒40顆。有人說母馬比公馬少4顆牙齒,原因則是公馬犬齒大而發達,母馬犬齒不發達,僅從齒齦黏膜部露出一點點,所以誤解了。
小馬生下來就有16隻牙,4-6周達到20顆,6-9個月達到24顆,到一周歲時達到28顆牙齒。2歲半到5歲前,切齒和前臼齒(俗稱乳牙)換生新牙,6歲齊口是個分水嶺,從6歲後要看的則是牙齒的具體磨損情況了。「馬看牙板,樹看年輪」這句話,就這麼來的。
農村有專門幫人買賣大牲口的經紀人,他們看牙口有一套自己的口訣。就拿驢子來說吧,就有這樣有趣的民諺判斷:三歲一對牙(恆齒下門齒出現);四歲四個牙(恆齒中間的齒出現);五歲扎邊牙;六歲齊口;七方八圓;十二三歲一根黃;邊牙圓十五年等。
騾子具有雜交優勢,齒質堅硬,磨滅慢,介於馬和驢之間。判斷騾子年齡,可以先以馬的判斷方式得出年齡數據,然後根據經驗加幾歲。
二、角輪怎麼看?
動物的角,都藏著生長秘密,有經驗的人,通過數角輪(一年長一圈),或看角的形狀,就能判斷出動物年齡了。
比如鹿,公鹿到了2歲時,才會長出瘤狀的小角,3歲時長成大角,分兩個叉的角一定是4歲,分三個叉就滿5歲了,如果看到分四個叉的一定是6歲公鹿,到7歲以上,鹿角就不再分叉變化。
三、結合皮毛顏色和蹄冠判斷
對於馬來說,民間有「七青、八白、九斑點」的說法。年輕健壯的牲畜,毛皮水光溜滑,只要勤觀察,判斷牛、馬等哺乳類動物真的沒那麼難。除此之外,農村人選大牲畜,還有一些行之有效的訣竅。比如:「長脖騾,長尾馬,見了就買下」,「蹲蹄(窄蹄)騾子,扒蹄(寬蹄)馬」,「腰長腿細,到老不成器」,「先看四條腿,後買一張皮」等,都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驗。
總之,對哺乳類動物來說,只要了解了動物基本特性,根據牙口、角輪、蹄冠和毛皮等綜合觀察,判斷動物年齡十拿九穩,農村牲口經紀都有豐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