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空人太空出艙時沒有抓緊,脫離了飛船會怎麼樣?

2020-12-25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1961年,前蘇聯太空人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上升到距離地面300公裡的繞地軌道上,實現了繞地球一周的壯舉,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1965年,前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乘坐上升2號飛船順利升空,並成功進行太空行走,成為世界歷史上首位離開太空艙開展太空漫步的太空人。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航空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太空人被送入太空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那麼離開太空艙進行太空行走,也已經成為太空人們的「家常便飯」。

由於太空環境相較於地面自然環境,有著真空、輻射、低溫、微重力的明顯差異,同時還存在著無數高能粒子和太空碎片等的幹擾和影響,太空人在太空環境中特別是出艙活動,如果防護措施不到位,或者操作工序處理不當,所面臨的威脅都是非常致命的,特別是安全繩控制、太空衣氣壓、生命維持系統這三個方面,一旦出現問題,太空人出艙後想回到艙內就非常困難了。

為了確保太空人在進行太空行走時,能夠平安地返回太空艙,截至目前仍然需要在需要出艙太空人的太空衣上繫上傳統的安全繩,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太空人的身體不發生偏離,即使發生偏離,也會束縛住太空人的身體不因外力的擾動而「漂離」太空艙。在太空人出艙時,都會將安全繩一端的卡扣,與艙體外側專門設計的「欄杆」緊緊相連,在安全繩的維繫下,太空人是不會脫離宇航飛船的。

除了安全繩之外,出艙的太空人,除了要穿太空衣外,還會裝配一種噴氣式背包,標準稱謂是「載人機動裝置」,一般由氮氣壓縮裝置、供氣系統、噴氣推進裝置、電子控制系統、溫度維持系統和供電系統等,從外形上看,就像一個椅子一樣的背包。在失重狀態下,太空人可以通過電子控制面板,來控制「背包」中的氮氣輸出方式,即通過分布在背包不同位置的噴氣管噴射氣體,以不同的組合方式來調整太空人的行進方向、速度以及姿態。與此同時,噴氣背包裡還有輸送氧氣、維持溫度和溼度的生命保障功能。

不過,由於這種「背包」的質量較大,一般都在100公斤以上,而且操控是以電子化的方式進行,裡面非常精密和複雜的儀器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幹擾,一旦出現一丁點問題,操縱功能都會失靈甚至無效。所以,噴氣式背包只是作為安全繩之外的一項輔助措施,屬於應急功能。除了測試功能之外,現在世界各國是不允許太空人們單獨只使用噴氣背包進行太空行走的,畢竟風險太大。

如果出現問題中說的那樣,太空人出艙時沒有抓緊飛船,那麼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因為太空人在出艙前,都會將安全繩繫到飛船的某些特殊的部位,所以即使出艙時滑了手,也不用擔心,有繩繫著嘛,在繩的拉力作用下,太空人在距離飛船達到繩子最大長度時,就會給太空人提供一下反向的拉力,從而將太空人拉回來。

那麼,假如安全繩忘了系,或者斷了、滑落了呢?當然,這種情況的發生機率幾乎為零。如果真的發生了,這時候噴氣背包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了,在沒有漂離飛船太遠時,可以通過控制面板,將身體姿態先進行調整,然後沿著太空人與飛船連線方向,利用噴氣裝置噴出氣體,向著飛船方向行進。

一般情況下,噴氣背包的氮氣可以工作5-6個小時,氧氣和溫度維持系統可以工作7個小時左右,還是可以進行補救的。假如太空人已經漂離飛船太遠,從目視的角度,太空人已經很難分辨出飛船的具體位置時,這種情況下就兇多吉少了,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完全沒有了上下前後左右的概念,如果有比較明顯的參照物還好辦一些,可以通過之前飛船和參照物的對應位置關係來判斷飛船的位置。

如果這最後的一線希望都沒有,那麼太空人就只能在噴氣和氧氣耗盡之前,祈求自己的調整行進路線與飛船越來越近了,否則只能將自身投入茫茫無盡、黑暗寒冷的深空中,再也無法回來。

相關焦點

  • 如果太空人太空出艙時沒有抓緊,脫離了宇宙飛船,會怎麼樣?
    在太空人出艙時,都會將安全繩一端的卡扣,與艙體外側專門設計的「欄杆」緊緊相連,在安全繩的維繫下,太空人是不會脫離宇航飛船的。 如果出現問題中說的那樣,太空人出艙時沒有抓緊飛船,那麼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
  • 如果太空人不小心掉進太空,他的結局會有多悲慘?
    1965年3月18日,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阿爾希波維奇·列昂諾夫成為第一個太空行走的人,到現在為止,完成太空行走已經達到上數千人次,完成的工作小到出去揮舞國旗招招手,大到維修哈勃望遠鏡!但大家一定想過一個超喪的問題,如果太空行走的太空人沒有抓緊,脫離了宇宙飛船怎麼辦?
  • 太空垃圾又多一件 太空人出艙換電池弄丟小鏡子
    6月26日,美國太空人克裡斯·卡西迪(Chris Cassidy)和鮑勃·本肯(Bob Behnken)按照計劃進行了一次長達6小時的太空行走,執行國際空間站電源系統升級任務。然而在任務進行過程中,卻發生了一起小意外:一名太空人不慎丟失了面小鏡子。
  • 「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
    「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太空人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
  • 53 年前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太空人三次都差點丟了命
    影片中,任務專家瑞恩·斯通與太空人馬特·科瓦斯基穿著艙外航天服,在太空梭外面獨立活動,對「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維修。在現實中,中文語境裡習慣上把艙外活動稱為「太空行走」,這種操作同樣是太空飛行中非常重要的操作:修理、釋放、回收、安裝等等一系列精細的活動,需要人手親自操作,太空人出艙活動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 太空遊客史上首次出艙漫步將在2023年實現
    25日消息,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能源火箭公司(RSC Energi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已經籤署了有史以來第一份太空遊客出艙漫步的合同。該項目定於2023年進行。聲明指出,「能源火箭公司與太空探險公司(Space Adventures)籤署了一份關於2023年2名太空遊客乘坐聯盟MS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進行短期考察的合同」。預計,考察期間「一名太空遊的成員將與俄羅斯專業太空人一同進行太空行走」。
  • 如果太空人從太空向地球跳下來,結果會怎樣?
    本篇文章腦洞大開一下,假設在地球附近的空間站內發生火災,太空人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帶上氧氣和降落傘等物品從太空跳落到地球,那麼結果會怎麼樣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一般的空間站距離地球的高度,大概是距離海平面350-450千米這個範圍內,而一般的跳傘運動員跳落的高度不過超過5千米,相比之下相差了80倍,甚至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就是空間站的運動速度遠超我們的想像,在很多太空電影中空間站都被描繪成是一個運動緩慢的大物體,事實上這是一個錯覺,空間站在距離地球300多千米的太空中繞地球運動的速度比子彈還快,一發巴雷特狙擊槍發射時的速度為850m/s,而空間站飛行的平均速度大約為
  • 翟志剛完成太空行走 我國首次空間出艙取得成功
    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完成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記者田兆運、孫彥新)北京時間9月27日17時,航天員翟志剛在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並按預定方案進行太空行走後,安全返回神舟七號軌道艙。
  • 系統副總設計師揭秘神七:太空漫步實為拽繩子走
    周旭東告訴記者,按照計劃,一位太空人留守在返回艙,進行指揮;而另外兩位太空人會爬到氣閘艙,氣閘艙的環境類似地面,有足夠的空氣。因為一位太空人要出艙,一旦氣閘艙打開,艙內就會變成真空的。因此,兩位太空人都得穿上太空衣。打開艙門後,其中一位太空人將協助另外太空人出艙。說到這裡,記者有些疑惑:「中國造的太空衣不是只有一件嗎?怎麼兩位太空人都穿?」
  • 人類首次太空行走背後的故事:太空人帶著2公升的液體,九死一生
    太空行走是人類邁向太空的關鍵一步,在沒有太空艙的保護下,人類穿著一件太空服,直接面對高溫、低溫、宇宙輻射、真空等一系列的極端環境,稍有差錯,將會萬劫不復。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背後的故事。1965年3月18日,人類首次實現了太空行走的夢想。
  • 專家訪談:航天員在太空的衣食住行
    在飛船出現意外情況時,航天服將成為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的最後防線。     「中國航天員的艙內航天服重10多公斤,價值高達數十萬元人民幣。」 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李潭秋說。搭乘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兩名航天員將不出艙活動,所以只配備了艙內航天服。當飛船座艙出現意外失壓時,啟動艙內航天服系統救生,可在6小時內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實現應急返回著陸。
  • 空間站萬一出了事,太空人可以跳傘逃生嗎?
    國際空間站雖然沒起火,但它的氧氣循環裝置因為發生故障,急劇升高的二氧化碳著實讓幾名太空人憋得難受。 有人會想,空間站有沒有緊急逃生裝置?如果沒有,可不可以給他們準備一套降落傘,危急時刻從太空跳傘逃生呢? 從太空跳傘是個近乎瘋狂的主意,肯定有人也想過,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空間站或宇宙飛船單獨給航天員配備降落傘。
  • 太空人發射前服用太空養心丸 與醫生溝通用暗語
    為預防空間運動病等航天疾病,我國的醫監醫保人員專門為神七航天員研製了一種新藥--"太空養心丸"。  神七航天員從發射前50天就開始服用"太空養心丸"。上了太空之後,如果吃起來不方便,還可以注射"太空養心丸"的針劑。  出艙前,神七航天員要進行四次健康醫學確認。
  • 85歲原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去世,曾是1965年「太空行走第一人」
    文 | 海外網 王珊寧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日消息,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去世,終年85歲。1965年3月18日,列昂諾夫穿著白色太空衣,首次太空「出艙」,飄出飛船5.3米,成為太空行走的第一人。
  • 在太空的失重環境中,太空人如何睡覺?
    簡單地說是睡在睡袋中,用睡袋避免太空人睡著後在飛船內亂飄,無所謂頭朝上或者頭朝下,但是還要考慮空氣循環等因素,避免太空人頭部二氧化碳大量累積影響呼吸。太空人在飛船中隨飛船一塊繞地球做圓周運動,地球對太空人的引力基本和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小相等,因此太空人在飛船中受到的重力作用非常小,頭部和腳部受到的重力差幾乎可以忽略,因此太空人在飛船中睡覺可以不在乎頭的朝向。
  • 載人飛船35年來首次發射失敗 頭號「太空搬運工」老本吃不動了
    1983年來俄載人飛船首次發射失敗俄羅斯航天集團發布消息,莫斯科時間當天11時40分(北京時間16時40分),載有太空人的「聯盟MS-10」飛船由「聯盟-FG」型運載火箭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升空。
  • 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現在怎麼樣了?
    如果說之前人類探索太空還完全只是出於對太空好奇的話,隨著地球資源的開發逐漸向著飽和的方向發展,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目的性漸漸變強,除了想要解開太空的未知謎團外,太空還擔負著人類未來的希望。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致力於航天事業的推進。
  • 鮑魚大蝦進入「太空菜譜」(圖)
    睡覺時,航天員一定要將手臂放進睡袋裡,把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到儀器設備的開關。同時由於在失重的環境中,睡眠中的人會有四肢脫離軀幹的感覺。一名前蘇聯的太空人就曾在朦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的手臂,當成向自己飄來的「怪物」,嚇出一身冷汗。下一頁>>  「神六」安裝我國自行研製的太空馬桶  在太空中居住,航天員感到最不方便的可能就是大小便了。
  • 美國航空航天局計劃於8月2日用SpaceX的「飛龍號」飛船送回太空人
    圖片來源CNBC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周五對CNBC表示,NASA目前計劃在大約兩周內讓太空人鮑勃·本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爾利(DougHurley)乘坐SpaceX的「飛龍號」(Crew Dragon)飛船返回地球。
  • 太空人在進行太空行走前,為什麼要進行吸氧排氮?
    宇宙太空是一個真空的狀態,沒有壓力,而且宇宙射線的輻射也非常大,太空人艙外太空行走,是有很大風險的。在國際空間站上,曾經有太空人進行艙外活動的時候,由於宇宙空間的氣壓太低,導致了他的太空衣超速膨脹大了三倍,讓他無法返回艙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