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0 13:47 |北京青年報
對於梁實第21次參加高考,如果你贊成,就不妨祝福他如願達到「一本」的目標;如果你不贊成,也請不要苛責他,不要對他冷嘲熱諷。
離2017年高考進入一個月倒計時,各地考生忙著做最後的努力衝刺。在四川省成都市有一名50歲的「高考生」,每天帶著厚厚一摞高考資料泡在茶樓複習。他叫梁實,是參加高考次數最多的考生,今年已經是他第21次趕考,因年復一年地堅持考試而被網友冠以「高考最牛釘子戶」。
梁實能夠奪得「高考最牛釘子戶」的「桂冠」,實在是實至名歸。自從1983年他高考預考名落孫山,此後就開始了一場「高考長徵」,至今仍然「在路上」。其間也曾有兩次轉折:一次是2011年,他第15次參加高考,他同讀高三的兒子一同走進考場,表示如果再次落榜,他將結束「高考人生」。不過他並沒有真的離開,第二年又出現在考場上……
對於梁實的高考,社會上似乎贊成的人不多,批評者稱之為「中國第一鐵腦殼」、「高考最牛釘子戶」、「高考狂人」,甚至說他是「現代範進」。但他自己似乎不以為然,沒有因為輿論的批評而動搖。我覺得,對於梁實的高考,你可以不贊成,可以不屑,但是請別反對或者禁止,最好無為而治。
首先,梁實堅持高考的原因,雖然說不上有多麼「高大上」,起碼也並不可恥。高考上大學是中國許多人的夢想,至今都是如此。那麼,立志考上大學,並為此矢志不渝,就沒有什麼不好。例如我本人,就很理解這種情結。我是1966年高中畢業的,當時高考取消了。1977年恢復高考,我的分數達到了,卻因為家庭原因沒有被錄取,而1978年又因為生了孩子而放棄了,所以到死都是一個高中生,沒上過大學是我終生的遺憾。即使現在在上海,我也會在開學報名時到大學去看一看,感受一下大學是怎麼回事。
也有人認為,參加高考、上大學是可以的,但不能作為終生奮鬥的目標,畢竟不能把讀大學作為人生的全部內容,而拋棄了生活的其他內容。梁實並沒有拋棄生活啊。1985年,他第三次高考後就與同齡人一樣就業了,當了一名技術工;1991年,24歲的梁實成為一家木材公司的正式工,在參加高考後於年底成婚;2011年是梁實第15次參加高考,這次兒子成了「戰友」,父子同高考,何嘗不是一段佳話?高考,不過是梁實生活的一個方面的內容和目標。
我倒覺得,我們甚至可以對梁實的做法來一個「取其精華」,吸取正能量。例如,從精神層面,我們應該學習這種一旦確立正確的理想,就堅持「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標絕不收兵。而從操作層面看,我們真的需要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國外很多老年人就是退休後去讀大學,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習自己喜歡的知識。美國一名71歲老翁49年讀10所大學獲29個學位,現正攻讀第30個,他的目標是拿到33個或34個學位。我們為什麼認為只有青年人需要不停地學習奮鬥,老年人就只應該研究生活?那種「什麼年齡做什麼事」的觀點已經陳舊,迫切需要修正。
至於有人說有梁實這樣的「高考釘子戶」是一種社會悲劇,我實在不知道悲從何來。你覺得這是梁實自己的痛苦嗎?「子非魚,焉知魚之悲?」在梁實看來,高考複習也好,參加考試也好,應該不是什麼痛苦吧?有人覺得梁實的做法是浪費了社會資源,這樣說的理論根據何在?作為公民來說,「法無禁止即可行」,梁實的21次報考都是合法的。既然如此,怎麼能戴上佔用社會資源的大帽子?梁實的做法只要不違法,其他人就不應該說三道四,更不宜隨便批評。當然,梁實自己也說了,嘴長在別人身上,說不說由你,但聽不聽則是梁實自己決定,他完全可以由自己說了算。
所以,對於梁實第21次參加高考,如果你贊成,就不妨祝福他如願達到「一本」的目標;如果你不贊成,也請不要苛責他,不要對他冷嘲熱諷。
(原標題《不必苛責「高考狂人」》,原作者 常青村,編輯 呂蘇娟)
14943952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