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與另外兩名海外科學家,威廉·C·坎貝爾和大村智分享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分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者及其成就
屠呦呦出生於1930年,藥學家,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疾藥——青蒿素。2011年,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將其臨床研究獎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青蒿素,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那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拉斯克獎。
另兩位獲獎者威廉·C·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了一種名為阿維菌素的新藥,其衍生物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象皮病的發病率。在中非和西非,由蚊蠅傳播的寄生蟲病呈現地區性流行,其中河盲症,會導致視力嚴重受損甚至永久失明;而象皮病,會造成患者四肢肥大等問題。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拉開了今年「諾貝爾周」的序幕。接下來的數天內,物理學獎、化學獎等獎項將陸續揭曉。
新聞連結:中國科學家屠呦呦
2011年9月23日,時年81歲的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在美國紐約領取了國際生物醫學大獎「拉斯克獎」,屠呦呦獲獎的原因是她與她的團隊發現了對瘧疾有神奇治療功效的青蒿素。這也是「拉斯克獎」設立65年來首次頒予中國科學家。
「拉斯克獎」於1946年由美國人阿爾伯特•拉斯克夫婦創立,旨在表彰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素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獲獎者一向以美國人為主,屠呦呦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
△屠呦呦(資料圖)
歷經190多次失敗 成就「中國小草」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首席研究員,1930年12月出生,浙江省寧波市人。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1967年5月23日,一個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的大項目——「523項目」正式啟動。1969年1月,39歲的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她帶領團隊調查了2000多個中藥單複方篩選了200多種中藥,380種中草藥提取物,終於在經過190多次失敗後,用乙醚製取的191號樣品,對鼠瘧、猴瘧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中國小草」在世界各地顯示奇效
1972年11月,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拿到的青蒿提取物結晶,被命名為青蒿素並於1986年獲得新藥證書。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複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從此青蒿素作為「中國神藥」在世界各地顯示奇效。過去10年,全球死於瘧疾的人數下降了38%,全球43個國家、其中包括11個非洲國家瘧疾發病率和瘧疾死亡率都下降50%以上。
青蒿素:「中國小草」的力量和啟示
青蒿素自誕生起已經拯救了億萬人的生命,這項來自中國的原創發明充分體現了我國中醫藥學的科學價值,也得到了國際權威的認可。
青蒿,又稱作臭蒿和苦蒿,屬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南北方都很常見。青蒿素是從青蒿中提取的藥物,是一種有效抗瘧藥物,對瘧原蟲無性體有很強的殺滅作用,並迅速控制瘧疾症狀。主要用於間日瘧、惡性瘧的症狀控制,也可用以治療兇險型惡性瘧,如腦型、黃疸型等。青蒿素作為一種抗瘧疾的有效藥物的發現和研製,是植根於中華大地的科研成果。如今作為傳統中醫藥瑰寶,得到了國際生物醫學界的權威肯定。
青蒿素類抗瘧藥的誕生,使人類利用青蒿素抗瘧達到新高度,同時也放大了我國傳統中醫藥的科學價值 。
△諾貝爾博物館館長介紹諾獎評選機制
新聞多看點:諾貝爾獎評選機制
4日,在諾貝爾獎公布前夕,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博物館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諾貝爾獎設於1901年,在瑞典設立了物理、化學、醫學或生理學、文學、經濟學五個獎項。此外,諾貝爾和平獎設立在挪威。
那麼這些諾貝爾獎得主得怎麼選出來的,誰又有資格成為候選人呢?帶著這些問題,央視記者採訪了諾貝爾博物館研究圖書館高級館長加爾斯特讓德教授。
加爾斯特讓德教授表示,諾貝爾獎得主的評選是基於提名機制,諾貝爾評選機構成員可以提名,曾經的諾貝爾獎得主也可以提名,另外,大部分的提名來自於「諾貝爾委員會」邀請的來自全世界大學的教授,包括中國、印度、美國和歐洲,他們給評選機構提供候選者名單,評選機構的諾貝爾委員會會付出很大的努力來評價各個候選人,並由諾貝爾委員會做出最後的決定。
諾貝爾獎的創始人就是生於1833年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他是近代炸藥的發明者。
百年的諾貝爾獎歷史中,諾貝爾獎得主的科學發現對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DNA序列的確定方法,電晶體的發明,「相對論」的提出等等都是諾貝爾獎得主做出的貢獻。
最後,加爾斯特讓德教授還和記者談起了對中國得科學界諾貝爾獎的展望。他說:「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中,有些國家的(科學家)會被經常提名,這些國家的科學事業往往都有一個很長的歷史,科學在這些國家的社會中扮演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德國在20世紀初獲得很多諾貝爾獎,現在是美國,其他國家也在加入。中國也是在科學事業上做出很大的努力,但也許不是百年的,是在近幾十年中,科學在中國持續發展,但要獲得諾貝爾獎,常常需要花費幾個幾十年,獲得諾貝爾獎有一個過程,需要花費一段時間,才會開始獲得諾貝爾獎。」
來源/央視新聞
本期監製/周慶安
主編/張鷗
編輯/張省
為中國科學家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