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

2021-02-08 央視新聞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與另外兩名海外科學家,威廉·C·坎貝爾和大村智分享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分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者及其成就

  屠呦呦出生於1930年,藥學家,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疾藥——青蒿素。2011年,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將其臨床研究獎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青蒿素,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那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拉斯克獎。

  另兩位獲獎者威廉·C·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了一種名為阿維菌素的新藥,其衍生物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象皮病的發病率。在中非和西非,由蚊蠅傳播的寄生蟲病呈現地區性流行,其中河盲症,會導致視力嚴重受損甚至永久失明;而象皮病,會造成患者四肢肥大等問題。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拉開了今年「諾貝爾周」的序幕。接下來的數天內,物理學獎、化學獎等獎項將陸續揭曉。

新聞連結:中國科學家屠呦呦

  2011年9月23日,時年81歲的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在美國紐約領取了國際生物醫學大獎「拉斯克獎」,屠呦呦獲獎的原因是她與她的團隊發現了對瘧疾有神奇治療功效的青蒿素。這也是「拉斯克獎」設立65年來首次頒予中國科學家。

  「拉斯克獎」於1946年由美國人阿爾伯特•拉斯克夫婦創立,旨在表彰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素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獲獎者一向以美國人為主,屠呦呦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


△屠呦呦(資料圖)

  歷經190多次失敗 成就「中國小草」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首席研究員,1930年12月出生,浙江省寧波市人。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1967年5月23日,一個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的大項目——「523項目」正式啟動。1969年1月,39歲的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她帶領團隊調查了2000多個中藥單複方篩選了200多種中藥,380種中草藥提取物,終於在經過190多次失敗後,用乙醚製取的191號樣品,對鼠瘧、猴瘧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中國小草」在世界各地顯示奇效

  1972年11月,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拿到的青蒿提取物結晶,被命名為青蒿素並於1986年獲得新藥證書。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複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從此青蒿素作為「中國神藥」在世界各地顯示奇效。過去10年,全球死於瘧疾的人數下降了38%,全球43個國家、其中包括11個非洲國家瘧疾發病率和瘧疾死亡率都下降50%以上。

  青蒿素:「中國小草」的力量和啟示

  青蒿素自誕生起已經拯救了億萬人的生命,這項來自中國的原創發明充分體現了我國中醫藥學的科學價值,也得到了國際權威的認可。

  青蒿,又稱作臭蒿和苦蒿,屬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南北方都很常見。青蒿素是從青蒿中提取的藥物,是一種有效抗瘧藥物,對瘧原蟲無性體有很強的殺滅作用,並迅速控制瘧疾症狀。主要用於間日瘧、惡性瘧的症狀控制,也可用以治療兇險型惡性瘧,如腦型、黃疸型等。青蒿素作為一種抗瘧疾的有效藥物的發現和研製,是植根於中華大地的科研成果。如今作為傳統中醫藥瑰寶,得到了國際生物醫學界的權威肯定。

  青蒿素類抗瘧藥的誕生,使人類利用青蒿素抗瘧達到新高度,同時也放大了我國傳統中醫藥的科學價值 。


△諾貝爾博物館館長介紹諾獎評選機制

新聞多看點:諾貝爾獎評選機制

  4日,在諾貝爾獎公布前夕,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博物館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諾貝爾獎設於1901年,在瑞典設立了物理、化學、醫學或生理學、文學、經濟學五個獎項。此外,諾貝爾和平獎設立在挪威。

  那麼這些諾貝爾獎得主得怎麼選出來的,誰又有資格成為候選人呢?帶著這些問題,央視記者採訪了諾貝爾博物館研究圖書館高級館長加爾斯特讓德教授。

  加爾斯特讓德教授表示,諾貝爾獎得主的評選是基於提名機制,諾貝爾評選機構成員可以提名,曾經的諾貝爾獎得主也可以提名,另外,大部分的提名來自於「諾貝爾委員會」邀請的來自全世界大學的教授,包括中國、印度、美國和歐洲,他們給評選機構提供候選者名單,評選機構的諾貝爾委員會會付出很大的努力來評價各個候選人,並由諾貝爾委員會做出最後的決定。

  諾貝爾獎的創始人就是生於1833年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他是近代炸藥的發明者。

  百年的諾貝爾獎歷史中,諾貝爾獎得主的科學發現對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DNA序列的確定方法,電晶體的發明,「相對論」的提出等等都是諾貝爾獎得主做出的貢獻。


  最後,加爾斯特讓德教授還和記者談起了對中國得科學界諾貝爾獎的展望。他說:「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中,有些國家的(科學家)會被經常提名,這些國家的科學事業往往都有一個很長的歷史,科學在這些國家的社會中扮演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德國在20世紀初獲得很多諾貝爾獎,現在是美國,其他國家也在加入。中國也是在科學事業上做出很大的努力,但也許不是百年的,是在近幾十年中,科學在中國持續發展,但要獲得諾貝爾獎,常常需要花費幾個幾十年,獲得諾貝爾獎有一個過程,需要花費一段時間,才會開始獲得諾貝爾獎。」


來源/央視新聞

本期監製/周慶安

主編/張鷗

編輯/張省

為中國科學家點讚!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中國科學家早晚要拿諾貝爾獎
    中新網10月29日電 香港文匯報發自北京的報導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對該報記者說,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基礎研究的加強,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中國本土產生是必然的。中國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在生命科學(包括醫學)、物理、生化領域產生的可能性較大。
  • 榮耀屬於中國科學家
    榮耀屬於中國科學家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06 08:26 來源: 光明日報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疾藥——青蒿素。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複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中國神藥」從此在世界各地顯示奇效。
  • 中國首次申報諾貝爾獎,結晶牛胰島素緣何落選
    在中國人心目中,這是一項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傑作。但事實卻未能如我們所願,因為諾貝爾獎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完全創新的成果。其實合成胰島素的目的並不是用於治療糖尿病,而是用科學手段來合成蛋白質。在當時,這是一場科學界的「分子戰爭」。而中國舉全國之力參與這場戰爭並不是為諾貝爾獎,而是探索生命的起源。
  • 諾貝爾獎頒給免疫療法先驅 中國科學家擦肩而過
    Allison)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國科學家陳列平與諾獎擦肩   這一組合聽起來並不陌生,獲得諾獎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去年,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以及中國科學家陳列平等科學家共同獲得沃倫-阿爾珀特獎。
  • 這位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被借鑑,借鑑者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說起非常遺憾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定少不了王淦昌院士和趙忠堯院士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趙忠堯院士。趙忠堯:全球首位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趙忠堯院士是中國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早在1927年的時候,趙忠堯就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從師於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密立根教授。
  • 中國的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為何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1965年,中國成功合成了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經鑑定,人工合成的牛胰島素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生物活性。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是構成生命的基礎。人工合成蛋白質對人類認識生命、揭秘生命的起源等具有重大的意義。
  •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因為伊維菌素和阿維菌素的發現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則因青蒿素獲獎,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屠呦呦是第一名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而大村智是第21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日本2000年提出諾貝爾獎50年計劃後獲得的第12個諾貝爾獎。
  • 中國科學家首次「看見」氫鍵
    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科學家利用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在實空間觀測到分子間氫鍵和配位鍵的相互作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分子間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中國學者首次「看見」氫鍵引起國際同行高度關注。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大氣地震學概念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大氣地震學概念 2015-06-09 19:36:56>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6月9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上海天文臺金雙根團隊首次提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 屠嗷嗷獲得諾貝爾獎和中醫沒關係
  • 對話諾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能否獲諾貝爾獎
    中新網北京9月28日電(張中江)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斐裡德·穆拉德28日在北京表示,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很不容易,她也有很好的機會獲得諾貝爾獎。但最終能否獲諾獎,沒有人能知道。一般來講,獲得拉斯克獎之中臨床獎的,再獲得諾獎的比例,不如基礎醫學獎得主高。
  • 中國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他竟然獲得諾貝爾獎跨界提名!
    我們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被公認當時科學成就的最高榮譽。逐漸反映出整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科學水平,最大程度地代表了所在領域的最高水平。諾貝爾獎創立於1900年,在這100年中有哪些華人華僑和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呢?他們當中有多少受過民國教育呢?
  • 她是我國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入選「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今年初,由英國廣播公司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發起的「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評選活動中,我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得主屠呦呦研究員榮耀入選
  •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這種情況或許在下一個十年之後就會有所改變。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
  • 中科院院長預言我國將拿諾貝爾獎
    :新華網 | 作者:何雁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近日對香港《文匯報》的記者說,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基礎研究的加強,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中國本土產生是必然的
  • 激蕩四十年 · 衝刺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創立於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獲得諾貝爾獎應該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機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 中國科學家:從果蠅研究向諾貝爾獎靠近
    但是對於一些中國科學家而言,小小果蠅不僅是科研生活的全部,還蘊藏著他們向諾貝爾獎靠近的希望。     正在此間舉行的「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劉力關於果蠅「視覺歸納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包括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與會者的關注。     「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劉力這樣向新華社記者介紹。
  • 獲得十多次諾貝爾獎的肽
    在諾貝爾科學獎的歷史上,因為一種物質,而獲得了十多次諾貝爾獎,成就了二十多位科學家,那就是肽!本期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神奇的肽世界。諾貝爾獎實力認證肽1>第一次 諾貝爾化學獎1902年,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埃米爾·費雪開拓了對蛋白質的研究,確定了胺基酸通過肽鏈形成多肽,並成功合成多肽,獲得諾貝爾獎!
  • 發現C肝病毒,3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發現C肝病毒,3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2020-10-05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發布時間:2020年10月15日 10:43 來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訊 (記者文俊、通訊員楊婷婷)10月14日,記者從中科院精密測量院獲悉,該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