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蝦、冷凍牛肉、冷凍豬肉……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進口冷鏈食品屢成「雷區」。
年關將近,冷鏈食品市場即將迎來消費旺季。不少市民擔心,進口冷鏈食品是否安全?如何避免「疫」從口入?購買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為此,記者走訪了城區多家超市、農貿市場和相關部門,對情況進行了調查。
超市給進口冷鏈食品安上了「緊箍咒」
記者在華潤萬達柯橋店的生鮮櫃檯看到,該超市進口與國產冷鏈食品已分開銷售,進口冷鏈食品專櫃主要銷售的是進口冷凍牛肉以及沙巴魚等水產品,這些產品也分門別類放置在不同的冰櫃內。牆上則醒目地張貼著「禁止顧客直接用手接觸肉類」的告示,並免費提供了一次性手套。同時,櫃檯戴口罩、手套的工作人員也會提醒消費者使用手套。
「我們對進口冷鏈食品採取專櫃管理,在超市冷庫內,進口冷鏈食品也開闢了專門的安放區域,每一樣進口肉類、水產品外包裝都經過了核酸檢測和消毒。」該超市相關負責人王曉曉說,目前超市對進口冷凍肉類及水產品均有嚴格的準入流程,嚴格按照相關法規查驗供應商的資質證明。平臺從物流、收貨及倉儲管理、銷售等多個環節進行把控,在配送、入庫、上架的過程中,至少需要經過三次以上的外包裝消毒,環環銜接,全鏈條管控。
永輝超市銀泰店也開展了嚴格的自查。該超市負責人邊經理說,他們的冷庫實行專人專職,外包裝定期開展核酸檢測。超市在售的進口冷鏈食品都能提供報關單、入境檢驗檢疫衛生證明和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報告。工作人員上崗前都需要出示健康證。
隨後,記者又走訪了柯橋多家超市,了解到各大超市都在積極配合監管部門的相關工作,並從物流、門店多個環節進行管理把控,最大限度保障平臺銷售的進口冷鏈食品安全。
不僅僅是超市給進口冷鏈食品安上了「緊箍咒」,農貿市場裡同樣如此。柯橋新農農產品批發市場有關負責人表示,市場對進口冷鏈產品的產地、海關通關單、檢驗檢疫報告等進行核查。同時,市場內的進口冷鏈食品銷售商的進貨貨源、數量、銷售的去向等情況都進行了報備、登記。
「浙冷鏈」讓進口冷鏈食品有跡可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眼下各超市、農貿市場的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多了一個「浙冷鏈」溯源碼,消費者通過手機掃碼,就能看到該產品輸出國家或地區、生產或進口批號、產地證明、生產日期、保質期、進口商或供貨者信息、進口產品檢驗檢疫、消毒、核酸檢測報告等信息。
前來採購的市民陶先生說,進口冷鏈食品貼上溯源碼,等於是一顆定心丸,讓消費者買得安心。
記者了解到,浙江省冷鏈食品追溯系統(簡稱「浙冷鏈」)以進口食品經營企業和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進入浙江供應鏈首站,其利用溯源碼實現從供應鏈首站到消費環節產品最小包裝的閉環追溯管理,可全面掌握冷鏈食品供應鏈流向。
「『浙冷鏈』最大的優勢是能讓市民直觀了解食品生產、經營信息。」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6月24日起,浙江省全面推廣「浙冷鏈」系統,我區同步對進口冷鏈食品啟動了「浙冷鏈」賦碼、貼碼工作,全面掌握冷鏈食品供應鏈上下遊流向,消除食品安全隱患,使得進口冷鏈食品實現了「來源可溯、流轉可查、去向可追」。
「前期通過微信群推送、集中培訓、上門指導等方式,督促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及時註冊激活『浙冷鏈』。」該負責人介紹,截至12月3日,柯橋區共144家經營進口冷鏈食品的銷售單位和餐飲單位完成「浙冷鏈」主體信息登記,累計發放浙冷鏈溯源碼13400個,完成掃碼28189個、賦碼10526個。
截至12月3日,區市場監管局配合衛健部門開展核酸檢測1707批次,其中人員651、食品522、環境513、外包裝21批次,結果全部陰性。
如何安全選購、食用冷鏈食品
冷鏈的終端在千家萬戶,眼下消費者該如何安全購買和食用冷鏈食品呢?
「消費者首先要去正規超市、市場選購進口冷鏈食品,通過『浙冷鏈』掃碼了解食品產地、來源、進口食品檢疫等相關信息,不要採購沒有明確來源信息的冷鏈食品;選購冷鏈食品時最好佩戴口罩、一次性手套。」區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購物後要及時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洗手前不觸碰口、鼻、眼等部位;如果是通過海淘、代購等渠道購買的冷鏈食品,包裝表面一定要做好消毒處理,處理時請做好個人防護,拆包裹後,要及時洗手,同時要多關注海關部門發布的食品檢疫信息。
在進口冷鏈食品加工上,區疾控中心衛生消殺科相關負責人提醒,消費者要牢記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食品安全五要點: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該負責人說,廚房要保持通風,在烹飪肉類及水產等食物和包裝的過程中要勤洗手,避免用不清潔的手觸摸口眼鼻;食物加工前要認真清洗,清洗的時候注意防止水花飛濺,不要在水龍頭下直接衝洗生的肉製品防止濺灑汙染;在加工生熟食物時,要分開,同時食物要煮熟煮透,儘量避免生吃或半生吃。此外,刀、案板等高頻接觸食物的地方也要及時清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