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有朋友向我諮詢:聽一個醫生說「脖子越粗,壽命越短」,醫生怎麼也看面相算命了,這說法是真的嗎?
聽到這裡,我便明白朋友是誤解醫生的意思了。
脖子越粗、壽命越短,並不是說脖子粗的人,壽命一定是少於脖子細的人。
而是指當一個人的頸圍超出了正常範圍,患一些疾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這些疾病可能會影響人的壽命。
那麼,問題又來了:多粗的脖子算異常?脖子粗和哪些疾bing有關?
別急,下面就為大家講個明白。
其實,無論男女老少,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數都有著正常的頸圍。
突然遇到一個明顯粗脖子的人,一般人也能一眼看出。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說:通常情況下,若男性頸圍超過 39cm,女性頸圍超過 35cm 時,視為異常。
測量頸圍的方法如下:
取站立位,雙眼平視前方,用軟尺經喉結節點水平繞頸一周(不要向下或向上斜著繞),這一水平圍長就是頸圍。
現代醫學告訴我們,頸圍大小反映的是頸部的皮下脂肪,或呼吸道周圍脂肪沉積的多少。
還有研究者認為,它預測脂質代謝異常疾病的價值,可能超越了腰圍和BMI。
頸圍過大主要與以下有關:
(1)guan心病
研究早已表明,頸圍與guan心病的發病具有相關性,頸圍越大,則患guan心病的風險越高。
如今,頸圍已經成為一種預測包括guan心病在內的各種心血管疾bing風險的重要指標。
(2)睡眠呼吸暫停
睡眠呼吸暫停(又稱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症候群),典型症狀就是「打鼾」。
患病人群通常脖子粗而短,睡覺時容易發生呼吸不暢。頸圍是預測該病的重要指標,且兩者的相關性在男性群體中更顯。
如果家人睡覺時有打鼾的習慣,要注意觀察,有沒有鼾聲時斷時續,鼾聲中斷時胸部無起伏、呼吸出現暫時停止,隨後長長地深吸一口氣繼續打鼾。
若出現這種情況,就要及時到醫院檢查,看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暫停。
(3)代謝系統疾bing
代謝症候群可導致肥胖、高血壓、血脂紊亂、糖尿病以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等等。
有研究發現,頸圍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甚至超過了腰圍。
(4)其他
還有一些疾病可以不通過脂質異常沉積而直接導致脖子增粗,如:
甲亢、橋本病等在內的甲狀腺疾病(因位於頸部的甲狀腺異常腫大所致),肺ai(因頸部淋巴循環受阻引發局部腫脹)等。
若是甲狀腺疾bing、肺ai等疾病引起的脖子變粗,積極治療這些疾病後脖子自然會「瘦」下來。
若是脂質代謝異常所致,則通常應以積極調整生活方式為主,包括:
(1)飲食調整
要注意控制飲食量,避免進食過多、營養過剩,注意低脂飲食,儘量少吃油膩的肥肉、炒菜減少食用油用量等。
(2)加強運動
通過運動鍛鍊來增加消耗,可避免脂質過度沉積。注意要長期堅持,還要量力而行,根據個人實際情況採取合適的運動方式和強度。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讓脖子「瘦」下來並非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身體健康起來。
因此,在上述各項措施的基礎上,還要關注是否同時存在吸菸、飲酒等,要堅決消除這些不利於健康的因素。
聲明:本文版權為禾媽媽課堂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