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收能量
——從老媽自學螞蟻森林的產品思維感悟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收能量」
「你的』森林』每天總有一個人會給你澆水,那就是你媽。」
……
小編近來聽過很多關於」森林」的段子。
最初接觸」森林」,是」森林」剛剛上線的時候,公司同事告訴我,支付寶支付和運動都可以收能量,我當時問同事「收能量用來幹啥」,同事說可以用來種樹,聊到這裡,對話就結束了,可以說這個產品沒有給最初使用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接觸的用戶,對這個產品的定位也比較模糊。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沒有再想起過」螞蟻森林」。
再次提起」森林」,是從我老媽這裡,有天和老媽視頻,老媽很興奮滴告訴我,支付寶上有個」森林」,可以收能量、種樹,她的能量都快夠種一棵沙柳了……小編滴媽媽平時是個不怎麼喜歡研究新鮮事物滴人,這次這麼積極地玩」森林」,讓我不得不正視這個產品。
老媽用」森林」起源於她的朋友圈,她的同事、朋友都在用,一時間每天早晚收能量、偷能量、澆水、留言成了她們每天的固定的任務,而且樂此不疲,到今天早上,老媽依然是6點50準時醒來,兩個手機準備好收能量、偷能量、澆水,偶老媽也已經在」森林」種了5棵樹。
不得不說,」森林」已經成為了部分用戶群體的生活習慣。
雖然」森林」的產品經理說這個產品最重要的作用是公益、是種樹,而不是社交。但今天看來,它的互動仍然給用戶帶來了不少快感。互動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增強用戶粘性的重要因素,小編滴媽媽每天會想著法兒地用支付寶付款、多運動集能量,還樂此不疲滴研究轉帳能不能有能量等等。你要問她梭梭樹和沙柳哪個需要的能量多,她都能直接告訴你沙柳比梭梭樹多2000多克能量。在日常互動中,人們習慣了支付寶付款、隔天收能量、偷能量、澆水等等操作,同時看著自己種的樹變成了現實的樹,而且能通過實景地圖看到自己種的樹,環保和公益的理念隨著人們的使用慢慢滲透,不得不說,馬雲爸爸的團隊是運營老司機啊。
有關老媽的自學成才給我的產品思維的感悟,且聽小編下回分解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