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有很多造型別致的民宿共遊客選擇,圖為4月24日,一家名為「人魚之丘」的民宿,主打愛情與親子主題。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遊走於澎湖,讓記者印象深刻的不僅有《外婆的澎湖灣》中唱到的「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更有澎湖人善講故事,將海島旅遊資源往極致處發揮的誠意和用心。
《外婆的澎湖灣》原唱潘安邦是澎湖眷村走出的歌手,圖為4月22日,位於澎湖篤行十村的潘安邦舊居變身為紀念館,吸引遊客參觀。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澎湖眷村走出的潘安邦與張雨生讓篤行十村成為一個有故事的地方。篤行十村位於馬公島西南角,是臺灣最早的眷村,1961年出生於澎湖的潘安邦,童年和少年時代就是在這裡和外婆度過的。
1979年,音樂人葉佳修根據潘安邦講述的故事填詞譜曲,創作了《外婆的澎湖灣》,當年由潘安邦首唱一炮而紅,成就了他,也成就了澎湖。
如今,潘安邦舊居已變身為紀念館,裡面陳列著潘安邦的報導、唱片、影像資料等,房間裡迴響著他的淺吟低唱。紀念館前面的矮牆上有小時候的他與外婆的塑像,讓人有時光倒流之感。
張雨生比潘安邦小5歲,紀念館也在篤行十村。裡面介紹了他名字的由來——「澎湖一向乾旱少雨,雨生剛出生,澎湖就連下了七天的雨。生性耿直的張爸爸高興之餘,就將長子的名字用來紀念這個日子。」
澎湖玄武巖地質景觀眾多,圖為4月23日,桶盤嶼濱海玄武巖石柱排列整齊。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離篤行十村不遠的澎湖天后宮是臺灣第一座媽祖廟,其供奉的媽祖最早從泉州天后宮分靈而來。2002年,時任澎湖縣縣長賴峰偉帶領257名媽祖信徒從澎湖直航泉州會香,實現了兩地的客輪首航。
今年2月,再次當選澎湖縣縣長的賴峰偉訪問泉州,雙方商定再現當年的會香盛舉。澎湖天后宮總幹事曾志賢告訴記者,活動將於7月3日至6日進行,「屆時將組織502名媽祖信眾護送澎湖天后宮媽祖聖駕赴泉州天后宮會香,泉州天后宮媽祖聖駕及護駕團將隨船回訪澎湖,並在澎湖繞境祈福。」
記者在澎湖期間正趕上「2019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今年的花火節已是第17個年頭,4月18日至6月27日每周一、周四晚上放煙花。
活動當天,花火節主場地——馬公島觀音亭海濱公園20時過後便有勁歌熱舞暖場。21時,絢麗的煙花從觀音亭虹橋騰空而起,持續近10分鐘,吸引一兩萬市民及遊客到場觀看,為這個臺灣海峽上的孤寂海島帶來了別樣的激情。
除了名聲在外的花火節,澎湖每年還有「菊島海鮮節」「泳渡澎湖灣」「跨海馬拉松」及帆船節等活動助興。花火節期間,篤行十村裡的旅店「貳拾貳隱巷」常常客滿,負責人邱永能高興地說:「我們這裡離觀音亭近,在院子裡就能看煙花,客人很喜歡!」
澎湖海洋旅遊資源豐富,亦注重配套設施建設,圖為4月24日,馬公島南部沿海景觀。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去澎湖,自然不能錯過「網紅」景點「雙心石滬」。石滬是澎湖漁民在海邊淺灘用玄武巖及珊瑚石壘砌的捕魚「陷阱」。七美島的「雙房石滬」造型優美,尤其被寓意「心心相印」並改名為「雙心石滬」後,儼然成為愛情聖地。記者在現場看到,旅遊巴士一輛接一輛,以石滬為背景留影的情侶及夫妻絡繹不絕,不少人比出「心」型手勢。當地導遊小芳戲稱:「這個石滬過去抓魚,現在抓人!」
石滬是澎湖漁民在海邊淺灘用當地玄武巖及珊瑚石壘砌的捕魚「陷阱」,圖為4月23日,七美島的「雙心石滬」造型優美,被寓意「心心相印」,成為澎湖熱門景點。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澎湖人在景點推廣上很有巧思。比如奎壁山地質公園近海有一個小島,退潮時會露出一條礫石灘與海岸相連。如果趕得巧,在15分鐘內就能看到一條S形通道從海中浮現。當地人從舊約聖經中獲得靈感,將該景點稱為「摩西分海」;澎湖白沙鄉的後寮村有一處廢棄已久的碼頭,漲潮的時候,這條蜿蜒的碼頭深入海中,不知何時有了「天堂路」的美稱,成為文青打卡的「秘境」……
在澎湖人用心推銷下,當地旅遊勢頭看漲。澎湖縣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柳瑞慶表示,在縣府和協會共同推動下,今年將實現從廈門出發的麗星郵輪經停澎湖;廈門出發往返兩岸的「中遠之星」號客輪經停澎湖;上海至澎湖包機航線開通,廈門—澎湖—高雄郵輪航線下月就可以成行。
澎湖灣行旅園區再現老眷村風華
圖為澎湖灣風光。 歐陽開宇 攝
澎湖灣行旅園區7月31日舉行開幕典禮,邀請海內外旅客體驗當地眷村風情、海洋美景和知名景點。
據介紹,澎湖灣行旅原汁原味保留老眷村昔日風採,建築外觀皆由青石、瓦片、咕咾石和木樑所打造,房間內部設計典雅又不失現代風情,入住於此,欣賞海天一色的美景和海風吹拂的快感。
澎湖老眷村主要眷舍群位於馬公市西南角,這裡有大陸各地的多元飲食文化習慣,經過數十年變遷,眷村飲食文化融入為澎湖當地居民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成為其重要特色。
澎湖灣行旅園區7月31日舉行開幕典禮。 歐陽開宇 攝
澎湖風景區管理處副處長洪志光指出,澎湖灣除了陽光、沙灘、仙人掌以外,還有非常壯麗的玄武巖地形,人文部份則保留閩南文化、聚落,值得旅客朋友細細體會。
欣芮國際股份公司董事長劉貴富表示,老眷村是澎湖重要的文化、觀光、旅遊地點,知名歌手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指的就是這裡,這裡發展前景相當看好,將帶動周邊環境整體再造及活化,更期待能成為澎湖的新地標。
劉貴富說,未來將配合澎湖縣推動的「眷村文化園區」,結合當地的旅遊業者期待,連結「順承門」與「媽宮古城牆」,成為帶狀的人文歷史景點。
臺灣澎湖:活化利用資源 老眷村獲新生
由老眷村翻新改建的「澎湖灣行旅」園區31日在澎湖拉開帷幕。這是當地活化利用閒置資源,結合歷史人文景觀推動觀光業發展的又一嘗試。
該園區位於澎湖縣馬公市西南角,緊鄰馬公金龜炮臺,過去是臺灣最早的眷村之一。由於年久失修,這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眷村殘破不堪。
為活化利用閒置空間,原汁原味保留昔日眷村風採,當地啟動眷村翻新計劃。園區內的建築外觀保留原有青石龜紋外牆、木構造斜屋頂的風格,皆由青石、瓦片、咕咾石和木樑所打造。
澎湖縣縣長賴峰偉指出,該園區周邊有眷村「篤行十村」,還串聯觀音亭、順承門、西瀛勝境等景點,不但活化了周邊區域,還帶動整體環境再造與觀光熱潮,相信能為澎湖觀光帶來全新體驗。
澎湖風景區管理處副處長洪志光說,眷村是澎湖的重要歷史文化記憶,知名歌手潘安邦、張雨生皆成長在澎湖眷村,眷村飲食文化也融入成為澎湖當地居民日常生活飲食習慣。
這些年,澎湖重視眷村文化的保留與活化利用,收羅了許多體現中華文化傳承的春聯、雜貨店等元素,希望傳承眷村鄰裡包容和睦的精神,讓遊客感受到澎湖的眷村風情。
該園區負責人劉貴富說,園區儘量保留眷村元素,周邊是澎湖重要文化、觀光、旅遊據點,未來將配合澎湖縣「眷村文化園區」建設,並聯合當地旅遊業者,將園區與古蹟順承門和媽宮古城牆等相結合,構建帶狀人文歷史景點,讓來訪的旅客能感受到澎湖的歷史人文之美。
到澎湖聽「雨生」
張雨生
潘安邦
「如果大海能夠帶走我的哀愁,就像帶走每條河流……」,在碧藍海水圍繞的澎湖,一曲《大海》讓心情飛得更高更遠。陽光熾熱,海風陣陣,野生的仙人掌倔強生長,美麗的澎湖,音樂的元素同樣沒有缺席。
在澎湖最主要的商業街區附近,一棟棟平房修建得橫平豎直,街巷雖不寬敞,卻打掃得十分整潔,這裡是名為「篤行十村」的眷村。隨著歲月變遷,原來的居民已在當地政府的安排下搬遷,昔日熙熙攘攘的居民區修葺改建成文化園,而張雨生和潘安邦兩位歌手的紀念館,正棲身於此。
張雨生,享有「音樂魔術師」盛名的創作型歌手,代表作《我的未來不是夢》至今催人奮進;潘安邦,外形俊朗的民歌歌手,一首《外婆的澎湖灣》紅遍兩岸,讓多少大陸民眾對澎湖心馳神往。兩位歌手出生於相同的眷村,雖然都已辭世,他們的紀念館仍輕聲吟唱著過往的故事。
走進張雨生紀念館,仿佛進入一本立體的張雨生人物傳記。從年少的高低床,到求學時代的張張獎狀,再到走入音樂世界後的種種成就,一幅幅照片配著文字解說,將張雨生的人生旅程呈現在參觀者面前。受到眷村房屋的限制,展廳的規模並不大,室內的展品數量也難言豐富,但字裡行間,卻透出對這位才子的依依不捨。
「只能說,他走得太早。」一條從1966年開始的時間線,記錄了張雨生一生的重要時刻,這條時間線最終定格在1997年。那一年張雨生剛剛31歲,為張惠妹的《BAD BOY》專輯製作了三首主打歌,為音樂劇《吻我吧!娜娜》連寫28首歌曲,推出了自己的第十張專輯《口是心非》,三項工作都圓滿完成。正當外界期待張雨生展現更多音樂能量時,一場車禍卻讓這顆璀璨的明星瞬間墜落。
潘安邦紀念館與張雨生紀念館相距不到百米。紀念館裡展示了潘安邦不同時代的音樂專輯,從黑膠唱片、卡帶到CD、DVD,記錄著音樂與時代的變遷。紀念館裡還展示了好幾幅潘安邦青年時代完成的手繪插畫。小時候,其繪畫天分甚至得到專業人士肯定。因緣際會,潘安邦最終並未走上繪畫之路,否則,今天我們或許會多認識一位畫風細膩的畫家,卻少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民謠。
動聽的歌聲從館內傳出,「黃昏的沙灘上/有著腳印兩對半/那是外婆拄著杖/將我手輕輕挽」……據介紹,潘安邦從小由外婆照顧,因此與外婆感情彌深,1979年他出版的首張專輯,正是描繪祖孫情的《外婆的澎湖灣》。在1989年央視春晚的舞臺上,潘安邦獻唱《外婆的澎湖灣》,一舉成名,此歌從此廣為流傳。
紀念館的庭院中,矗立著一尊銅像:海波之上,一隊烏龜歡快地遊泳,頑童開心地玩水,旁邊則是專心注視頑童的外婆,眼裡全是關懷。銅像旁邊,鐫刻著潘安邦的思念文章:想到海的另一邊去開創夢想,又不舍澎湖灣的海邊,獨留外婆的心痛……幸好有了《外婆的澎湖灣》,想她或她想孫子的時候,電話裡我總是輕輕地唱著,外婆在另一邊靜靜地聽著……
潘安邦生於1954年,2013年病逝。據紀念館導覽員介紹,儘管潘安邦和張雨生的舊宅彼此相望,而且潘安邦直到20多歲才離開澎湖,理論上和張雨生曾同時行走在眷村的街道之中,然而可能是受到年齡差距等因素的影響,兩人在澎湖時並不相識,直到後來作為音樂人聊起來,才知道大家竟是同鄉。
筆者在文化園看到,儘管目前還不是旅遊旺季,仍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紀念館導覽員、澎湖當地居民黃秀燕說,她很喜歡這兩位歌手,「一位長得帥,一位的歌聲非常高亢好聽」。兩位歌手也提高了澎湖的知名度,讓更多遊客、特別是大陸遊客來澎湖旅遊,「感謝他們促進了澎湖的觀光業發展」。
「清新澎湖」眷村和古厝 村居生活大不同
失落的眷村:潘安邦和張雨生曾是鄰居
來到澎湖的遊客,絕大多數都會到金龍頭眷村來走走看看,這裡擁有全臺灣最早的眷村。只是,由篤行十村和旁邊的莒光新村構成的金龍頭眷村,30年前就已人去樓空。逼仄的小院裡只剩下藤蔓纏繞,矮牆上修修補補的痕跡訴說著主人從匆匆過客到紮根於此的心境,不同格局的房子則暗示著主人的官階和地位。
在金龍頭眷村裡,如今還能傳來依稀人聲的院子,只有兩位已故歌手張雨生和潘安邦的舊居。過世近17年的張雨生在這裡的一個小院子裡,度過了他的童年。舊居牆上的展示板,為遊客重現了這位天才歌手幼年的生活片段。從張雨生故事館出來,往前走幾十米,就是另一位臺灣歌手潘安邦的「地盤」。《外婆的澎湖灣》唱遍華人世界,而那吹過無數人耳朵的晚風,曾從這所眷村裡輕拂而過。從潘安邦舊居的後院望出去,是一片碧藍海域,或許這裡,就是最初的「外婆的澎湖灣」。只是事易時移,金龍頭眷村早已失落在歷史的風煙中,這片軍艦往來的海灣,按規劃很快也將建起嶄新的郵輪碼頭。
在另一頭的莒光新村,「眷村特色小吃」正在如火如荼地啟動中,意在網羅大陸十三省小吃的小吃街,業者都是眷村二代或外籍新娘。在一家名為桂花香冰鎮涼麵的店鋪裡,導報記者看到老闆娘李桂芳正在忙碌著,她父親是廣西人,十幾歲來到澎湖,連她的名字都用「桂」字來寄託思鄉之情。李桂芳說,桂林米粉是廣西的特色小吃,所以她在開麵店的時候,也保留了桂林米粉獨有的酸辣口味,而冰鎮的創意也是來自廣西家鄉的一道涼麵,這些手藝都是背井離鄉的眷村人在家鄉味道基礎上的再創作。
精緻的二嵌:重現閩南先民的古厝生活
位於澎湖西嶼的二崁古厝聚落,興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近年來經過整體翻修後,成了小資們最愛的清新古厝生活體驗區。二崁跟澎湖的漁村生活不同,這裡的人以經營藥材行、布行為主,經商需要有條件也要有學問,懂得記帳,所以這裡也充滿文化氣息。此外,二崁還是一個單姓聚落,排外性很高,女性只能嫁出去或招贅,維持宗族的完整性,即使被招贅,子孫也要改姓陳。
來二嵌,需要靜下心來研究這裡的建築風貌。其中一幢被列入臺灣三級古蹟的陳家古厝最具特色,它起建於清朝,落成於民國初年,是前後共三進的五落平房大厝,第一進外牆以玄武巖為建材,門上、牆上的雕花、鐫刻與裝飾顯示傳統的閩式院落風格。陳宅內還保留大量舊式農家的生活器具、櫥櫃、床鋪和爐灶等,穿行其中,讓你瞬間穿越到了舊時的古厝生活。此外,這裡還有特別的咕咾石(珊瑚殘骸)建築。據了解,以前在澎湖最有錢的人用磚瓦蓋房子,第二等有錢的人用石頭,最窮的人才用咕咾石,咕咾石的優點是透風性好,因此不容易聚集溼氣,反而有利健康。
在二嵌,導報記者還發現了有趣的二崁褒歌,它屬於民間口頭文學「韻文歌謠」,就是人們常說的「四句聯仔」,唱起來朗朗上口獨有韻味,還頗具教育意義。在街角的飲料攤上,一位正在烤魷魚串的陳老伯告訴導報記者,他一直都在二嵌生活,知道祖先是從金門遷徙而來,如今這裡成為觀光地,大部分人都搬走了,但也有人選擇開個小攤,繼續守護著這個古厝聚落。
澎湖美景引客來
5月10日,遊客在澎湖望安嶼遊覽。5月的臺灣澎湖氣候宜人,清澈的海水、潔白的沙灘、成片的仙人掌、鬼斧神工的玄武巖,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5月10日,遊客在澎湖望安嶼遊覽。5月的臺灣澎湖氣候宜人,清澈的海水、潔白的沙灘、成片的仙人掌、鬼斧神工的玄武巖,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5月10日,遊客在澎湖望安嶼遊覽。5月的臺灣澎湖氣候宜人,清澈的海水、潔白的沙灘、成片的仙人掌、鬼斧神工的玄武巖,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這是5月10日在澎湖望安嶼上拍攝的仙人掌。5月的臺灣澎湖氣候宜人,清澈的海水、潔白的沙灘、成片的仙人掌、鬼斧神工的玄武巖,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這是5月10日在澎湖拍攝的玄武巖。5月的臺灣澎湖氣候宜人,清澈的海水、潔白的沙灘、成片的仙人掌、鬼斧神工的玄武巖,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澎湖海上花火節點亮夜空
「十、九、八、七……」9日晚,等待已久的數千名遊客開始在澎湖縣馬公市觀音亭園區內一起大聲倒數,共赴每周兩次的集體「約會」。
隨著時鐘跳到21時整,多道煙火呼嘯著升上臺灣海峽夜空,2019澎湖海上花火節第七次煙花表演正式拉開序幕,快門聲、歡呼聲和煙花爆裂聲頓時交織在一起。
「哇!太美了!」和朋友專程從雲林來澎湖觀看盛況的小欣一邊舉起手機拍照,一邊驚嘆。
2019澎湖海上花火節9日晚舉行。新華社記者張國俊 攝
儘管天公不作美,澎湖9日一整天都是小雨,但晚上8時起,眾多遊客已披著雨衣或打著傘,陸續來到海邊搶佔有利位置,等待表演開始。
據介紹,今年花火節主題為「美麗海灣·菊島耀動」,從4月18日一直持續到6月27日。每周一、四晚上安排煙火表演,5月12日母親節加場,共計22場次。
璀璨的煙火、獨特的海灣環境和浪漫的西瀛虹橋,三者相互襯託,加上煙火燃放地點距觀賞區只有約300米,讓近距離觀賞的遊客感到震撼。
據澎湖縣政府旅遊處統計,花火節過去10年累計接待超過300萬名遊客,成為澎湖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觀光品牌活動。
今年花火節的主題為「美麗海灣˙菊島耀動」。新華社記者張國俊 攝
由於天氣原因,原定9日晚由200架無人機編隊與煙花結合演出的計劃被迫取消,不少遊客感到惋惜。
與往年相比,澎湖縣將今年定位為花火節的創新轉型元年,主打低碳、環保、安全、科技創意等特色。還邀請了大陸的專業科技水幕團隊參加展演,加上周邊小吃攤檔,將整個活動變得好看、好聽、好玩、好吃,營造出更加新穎的感官體驗。
「以前,我對澎湖的了解僅限於歌曲《外婆的澎湖灣》。」首次來澎湖遊玩的廈門市民李先生說,「花火節表演太精彩了,真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