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2020-12-04 羽林輕騎品歷史

李世民手下的宰相,排在前兩位的當屬房玄齡和杜如晦。在房玄齡和杜如晦之間,又有「房謀杜斷」之說,意思是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善於決斷,因此兩人的合作,經常是房玄齡謀劃,杜如晦在房玄齡謀劃的基礎上進行決斷。

如此一來,「房謀杜斷」對房玄齡的別樣解釋,似乎就是「好謀無斷」,這使得房玄齡比較尷尬。因為《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看不起袁紹的原因之一就是「好謀無斷」(雖然《三國志》中並沒有對袁紹這樣的評價),可見「好謀無斷」是貶義。

但其實房玄齡的「無斷」和袁紹的「無斷」有完全的不同。

一、玄武門事變前的房玄齡:「深謀早斷」

房玄齡是山東臨淄人,他的父親是縣令,他本人幼小聰明,「博覽經史」。

歷史上的很多成大事之人,有一個幾乎相同的特質,就是「博覽經史」,因為只有在博覽的基礎上才能找到人性和歷史的發展規律,從而也才有應對的辦法。房玄齡也不例外。

房玄齡未成年時,正值隋文帝當政,天下太平,國家實力日漸增長,人們都認為大隋朝會長治久安,國運長久,房玄齡卻已經看出隋朝不會長久。

正因為房玄齡非同一般的預見性,因此他一直在做著隋朝滅亡,新朝興起的準備,這樣的準備促使房玄齡做的事就是尋找明主。

公元617年9月,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大軍兵髮長安。當李世民帶大軍進駐距離長安不遠的渭北時,時任山西呂梁柳林縣尉的房玄齡趕到李世民軍帳投靠。李世民對房玄齡一見如故,將房玄齡引為謀主。

這一年房玄齡38歲,李世民不到20歲。

未成年時,房玄齡就看出隋朝不長久,因此他在隋朝的做官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期間沒有任何值得書寫的政績,直到38歲跟了李世民後,房玄齡的表現就截然不同。

房玄齡跟了李世民之後就一直跟在李世民身邊,李世民到哪兒他就到哪兒,「徵伐未嘗不從」,每次打了勝仗,將士們都搶著要金銀財寶。房玄齡卻是搶人才,只要看見勇略可用的將領,就和他們深交,並秘密溝通串聯,告訴他們李世民才是他們效忠的主人,要他們對李世民樹立起必死的忠誠。

公元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陽滅了王世充。當時在王世充吏部任職的杜淹,是杜如晦的叔父,他準備投太子李建成麾下,結果被房玄齡攔住,將他帶進了李世民麾下任兵曹參軍。

從道理上講,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最多是個王爺,房玄齡用不著這麼用力。房玄齡如此用力,可見他早就有了推動李世民做皇帝的準備,房玄齡不是「無斷」,非但不是「無斷」,而是「早斷」,乃是「深謀早斷」。

還是公元621年,李世民秦王府的人多被調離京城到外面做官,這使得李世民非常憂慮。房玄齡說:「如果大王就做個秦王,這些走就走了,也無關緊要,可是如果大王要經營天下,杜如晦就不能走,他必須留下。」

此時距離玄武門事變還有5年,房玄齡已經在為李世民奪位做準備,可見他的「早斷」非普通人所能及。

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到太子李建成家喝酒後,回來大口吐血。秦王府的人個個著急,卻都手足無措,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這時,房玄齡挺聲而出,發出了石破天驚的雷霆之聲。

房玄齡先對長孫無忌說:「我們和太子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了,存亡之機,就在今日,不若勸王行周公之事。」長孫無忌讚許點頭:「我也想到了,就是不敢說,既然你說到這裡了,我們一同去和秦王說。」長孫無忌先進去見了李世民,之後再出來招呼房玄齡進去。

房玄齡來到李世民的床前開門見山地說:「大王功蓋天地,就應該繼承大業,今日遇到的危險,就是上天的提示,大王不要再猶豫了,幹吧。」

第三天,改變大唐乃至中華歷史的玄武門事件發生了。

李世民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殺太子李建成,之後自己做了皇太子。2個月後,李世民又登基成了大唐第二任皇帝,開始了他帶領中華民族走向自漢朝以來又一個盛世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得以發動玄武門事件,從其根本上說,決斷和推動者就是房玄齡。

二、貞觀時期的房玄齡:「深謀不斷」

李世民登基後,房玄齡進爵邢國公,後擔任太子詹事,又擔任尚書左僕射,封魏國公,監修《晉書》,成為李世民身邊最重要的宰相之一。

可是,此時的房玄齡,就成了「多謀而無斷」,他似乎只負責「」,而「」則需要右僕射杜如晦來做。

李世民即位前,房玄齡主動尋訪人才並刻意拉攏至李世民麾下,可是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卻再沒有向李世民推薦過人才。為此李世民很不滿意,他鄭重地對房玄齡和杜如晦說:「你們身為宰相,職責就是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整天為瑣碎事務糾纏,哪裡有精力為我找人才?」李世民專門給輔佐兩位宰相的官員們打招呼,有大事才找二位宰相,小事就不用找了。

可是,雖然李世民有此一說,房玄齡還是把精力用在處理政務上,在推薦人才方面幾乎沒有建樹,遠遠不如杜如晦。

也就是在貞觀初期,李世民發現每次和房玄齡談事,房玄齡必說:「這個事情只能由杜如晦決斷」,而杜如晦最後又總是用房玄齡的策略,於是就有了「房謀杜斷」。可是,英明的李世民並不認為這是對房玄齡的褒獎。

因為在李世民心裡,房玄齡不是這樣的人。

漸漸地,房玄齡的為政也讓李世民不滿意。公元629年4月,李世民在群臣面前公開批評宰相的工作,他非常生氣地說:「你們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應該負起責任來,做得好的要表揚,做得差的要懲罰,不能做老好人,我在你們的報告中看不到誰幹得好誰幹得差,如果這樣,我們還要人才做什麼?」

房玄齡唯有叩首道歉。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可是,李世民聽說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員們大多看不起李泰,他非常憤怒,對三品以上官員做了一通批評,他憤怒地說道:「隋文帝時期,他的幾個兒子對一品以下的官員可以隨便欺負,我雖然不會縱容兒子,但是也不能讓大家看不起我的兒子。」

房玄齡的表現是「惶懼流汗拜謝」。唯有魏徵正色道:「群臣沒有一人敢輕視魏王,三品的都是朝廷公卿,也都是陛下應該按禮尊重的。而且魏王也不會像隋文帝的幾個兒子一樣對大臣們無理。」魏徵一席話將李世民的怒火澆滅:「聽了魏徵的話,才知道自己理屈。」

如此的房玄齡,除了「」,確實無「」。

公元641年12月,房玄齡和高士廉兩人在路上遇到了負責後勤的竇德素,三人一番寒暄後,隨便問了一下皇宮北門動工修繕的事。竇德素將這件事匯報給了李世民,李世民大怒,責罵房玄齡說:「你身為宰相,應該關注軍國政事,北門修繕這樣的小事,與你有何相干?」

房玄齡又是一陣道歉,還是魏徵挺身而出指責李世民:「我不知道陛下為什麼要責怪房玄齡,房玄齡又道的什麼謙?房玄齡身為宰相,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知道,對應該做的事,房玄齡應該幫助陛下完成,對不該做的事,他就應該制止陛下去做,他問北門修繕的事,問得理所當然,我不知陛下責罵他什麼過錯,他又認為自己有什麼過錯而道歉?」

魏徵一席話說的李世民羞愧不已。對房玄齡來說,正確的事都無法堅持,當然就更無法做到「」。

但是,自李世民做了皇帝後就一直「好謀無斷」的房玄齡,在臨終時卻「」了一次。

公元648年6月,房玄齡病重,他感覺自己時日無多,對自己的兒子們說:「當今天下平安無事,可是皇帝一心要東徵,大臣們都不敢進諫,我如果不進諫,死了都脫不了責任。」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房玄齡終於對李世民做了抗表進諫,要求李世民立刻停止徵伐遼東。

由此看來,平日的房玄齡,不是「無斷」,而是「不斷」。

三、房玄齡的「不斷」之因

房玄齡的能「」而「不斷」,箇中原因,和李世民的疑心有關。

玄武門事變讓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其實玄武門事件並非光彩之事,這個事件在李世民心裡是一個隱痛,也是他的疑心之源。

玄武門事件後,「論功行賞,以(房)玄齡及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

這五大功臣中的四位,杜如晦在貞觀四年就死了;侯君集兩度擔任宰相,在貞觀十七年因參與太子承乾謀逆案被誅殺;尉遲敬德在貞觀十三年時,突然被李世民質問謀反,逼得尉遲敬德脫下身上衣裳讓李世民看身上的傷疤,被李世民放過後,不得不學道家修仙避禍;長孫無忌由於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還要輔佐太子,因此比較特殊,但是長孫無忌如此特殊的地位,在李世民面前也不敢提任何不同意見,只一味順從。

玄武門事件的五人中,房玄齡算是第一謀劃和推動者,他本人又高居宰相之位,兒子房遺愛娶了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女兒嫁給了李世民的弟弟韓王李元嘉。房玄齡對自己家門的極盛狀況感到不安,他「深畏滿盈」,以道家觀點,「」之後則「」,因此,為了避禍,房玄齡早就不想做宰相,他幾次要求解除職務,都被李世民拒絕。

房玄齡的表現,李世民看得很清楚。公元638年3月,李世民為慶祝孫子的生日,召集五品以上官員在東宮擺生日宴,李世民在宴會上說:「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愆糾繆,魏徵之功也。」並賜給房玄齡和魏徵兩人以佩刀。

李世民的意思是貞觀以前房玄齡的功勞第一,貞觀以後的功勞就要歸魏徵。

其實,魏徵和房玄齡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魏徵不是玄武門事件的參與者,相反他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因此他和玄武門事件的五大臣分屬兩個世界。而且魏徵本人在朝中沒有盤根錯節的關係,也就不存在功高震主,受到猜疑的可能,自然可以暢所欲言。

因此,房玄齡並非「好謀無斷」,而是「不斷」,原因就是為了避禍。正如長孫皇后生前對房玄齡的評價:「小心慎密,奇謀秘計,未嘗宣洩」,可見他的戰戰兢兢。

雖然如此,房玄齡「明達政事,用法寬平,不以自己之長度人之短。」仍然不失為一位千古良相。

相關焦點

  • 唐太宗《賜房玄齡》,含蓄表達自己願景: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
    《賜房玄齡》 [唐]李世民 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 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 本詩將要敘述的主人公便是詩題中所說的房玄齡。
  • 隋唐軼事 : 房玄齡讓妻子改嫁,妻子不願改嫁自毀容貌戳瞎眼睛
    說到房玄齡,大家都知道他是李世民的千古賢相,房謀杜斷的成語,充分反應出房玄齡的歷史地位。房玄齡是宰相沒錯,但是他的出身微寒,早年的時候,不過是隋朝一個小小的羽騎尉,後來雖然有所進步,也不過是秘書省一個校書郎而已。房玄齡的仕途沒有起色還不要緊,關鍵是他還生了重病,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
  • 怕老婆的房玄齡,是如何在李世民手下大放光彩,成為大唐名相
    武德九年,也就是公元626年,年紀輕輕的大唐迎來了他第一次危機,繼承人之爭。李淵作為皇帝,面對兩位優秀的兒子,也是猶豫不定,遲遲沒有明示,自己的皇位傳給那位子嗣。然而此時他卻不知道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日漸加重,最終也是爆發了宣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這次突如其來的政變顯然不在李淵的預料之中,面對這樣的結果,作為父親的李淵也只得默許,選擇了接受,默默的讓出了皇位。
  • 貞觀之治與《貞觀政要》
    原標題:貞觀之治與《貞觀政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一俟出現繁興昌隆、國泰民阜的太平盛世,自然就會出現摹寫和狀繪太平盛世的書籍典章,此種情況在中外歷史上屢見不鮮,其中我國唐代「貞觀之治」與《貞觀政要》便是很有說服力的一例。
  • 官居宰相的房玄齡,在老婆盧氏面前,原來是這樣
    史料之中,並沒有記載房玄齡老婆的名字,只是以盧氏來代表對於她的稱呼。她不僅是中國史書上出了名的「悍婦」,而且更是我們生活中一直在用的一個詞「吃醋」的發明者。有一次,當太宗皇帝宣布朝議結束,大家都匆匆離去,可是只有房玄齡在朝上踱來踱去,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看到自己器重的大臣這樣焦灼,皇上很是擔憂,以為房玄齡經歷了什麼巨大的人生磨難。
  • 吳兢《貞觀政要》經典名句:君賢臣忠,長治久安!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歷史文獻,唐史學家吳兢撰,共有十卷,分四十篇。此書以君臣對答的方式,分類編撰貞觀年間唐太宗和身邊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四十五人的政論,使後人能夠遵循前人的經驗,以古為鏡,擇善而從。
  • 《貞觀政要》中的八句經典語錄,句句充滿正能量,做真正的強者!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其中記載著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諫議和勸諫奏疏。《貞觀政要》中的八句經典語錄,句句充滿正能量,做真正的強者!一、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
  • 男人為何做愛前後判若兩人
    因此,當妻子感到丈夫緊張不安,就應想辦法與他共同分擔,讓他有安全感,把心裡話對你說出來。這樣夫妻兩人才會感到更親密,隨之而來的性生活也會更動情難忘。  三、不願被當作孩子對待  妻子越是扮演丈夫母親的角色,丈夫對待她就越像是對待自己的母親,而不是深情的愛人。女人為什麼要像母親對孩子那樣對待丈夫呢?
  • 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為何沒有羅成?
    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萊公杜如晦第三。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後極盡哀榮。鄭公魏徵第四。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徵第一。貞觀十六年病故。梁公房玄齡第五。李世民出徵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三年病故。申公高士廉第六。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為何秦瓊只能排在末席?謀反的侯君集還能在列?
    文/花開無田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乃是唐太宗李世民時,當初陪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良將。而李世民為了能夠紀念這些不世出的良將、名臣,便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畫像,並掛之於凌煙閣,由此而得名。而與尉遲恭同為門神的他,為何會造成這種情況呢?其實原因有三點,不難理解。
  • 李世民做了三個夢,夢到三個去世的人,這反映了他怎樣的焦慮?
    《舊唐書》記載——杜如晦去世之後,「太宗後因食瓜而美,愴然悼之,遂輟食之半,遣使奠於靈座……其後太宗忽夢見如晦若平生,及曉,以告玄齡,言之歔欷,令送御饌以祭焉」。杜如晦逝世於貞觀四年,虞世南為貞觀十三年,魏徵是十七年,每隔幾年,就有一個老臣離去。其實對於皇帝而言,跟隨自己一起打江山的人逝世,並不是什麼壞事。這從魏徵死前向他推薦了杜正倫和侯君集一事可以看出來。
  • 《貞觀政要》卷九·論徵伐
    貞觀五年,康國請歸附。時太宗謂侍臣曰:「前代帝王,大有務廣土地,以求身後之虛名,無益於身,其民甚困。假令於身有益,於百姓有損,朕必有為,況求虛名而損百姓乎?康國既來歸朝,有急難不得不救;兵行萬裡,豈得無勞於民?若勞民求名,非朕所欲。所請歸附,不須納也。」
  • 自負多疑,好謀無斷,袁紹從最強諸侯一步步走向滅亡
    此階段袁紹也是智神上身,一改往日及日後自負多疑、好謀無斷毛病,採納的決策的都是正確的,而且英勇無畏,對百姓也是仁義,治理也有方。然而,從官渡之戰前後,開始走下坡路,並一步步走向滅亡。圖片來自網絡下面,看看袁紹做的決策,真是自負多疑、好謀無斷:1.誅滅所有宦官,給何進出的餿主意,致何進死翹翹;
  •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房玄齡,如此害怕自己的妻子,同僚知道嗎
    房玄齡以為自己就要去世了,他病怏怏的把盧氏叫到了跟前。房玄齡對盧氏說他的時日可能不多啦,如果他去世的話盧氏不用給他守寡,一定要再去找一個男人陪伴她。在那個年代,能說出這樣話的男子,也是非常少的。但是沒有想到盧氏的做法更為極端,她哭著對房玄齡說她是不會再去改嫁的。房玄齡聽了之後,只是笑了笑。他覺得盧氏還太年輕,不懂得生活的艱辛。
  •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要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讓尉遲敬德拿劍去請,是秦王在向房、杜表明:已經下定決心要動刀子去解決問題了。而這個決心,也一直是房、杜謀劃的,但李世民一直不予採納。秦王之劍,可不像如今有些大師,把自己的花拳吹成「祖傳殺人技」。結果一拿出來,就丟人現眼、盡惹來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