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老教授行醫60載,行醫足跡遍布三湘大地

2021-01-13 瀟湘晨報

「感謝您的無私教誨和精心栽培,讓我不斷成長!」「德藝雙馨是您真實的寫照,您是我永遠的老師!」「恩師光明磊落,甘當人梯,您的言傳身教使我受益終身!」……

9月25日,是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中醫名老專家謝力子教授的八十歲壽辰,天南海北的學生齊聚一堂為謝老送上祝福,現場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

名師出高徒。謝老的學生也是德才兼備,出類拔萃。他們不負師恩勤勉勵,各自崗位競風流。如今,謝老桃李滿天下,很多學生都已成為各大三甲醫院肛腸科的中流砥柱。

9月25日—27日,湖南省中醫藥信息研究會中西醫結合肛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湖南省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十七次學術年會並聯合主辦的謝力子教授行醫 60 周年學術經驗研討會在湖南長沙召開。

「盛會將對謝力子教授的學術經驗進行研討交流,同時搭建新型肛腸診療技術平臺,提升肛腸疾病的診療水平,推動我省肛腸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肛腸科大主任、謝老的弟子王真權教授說。

德藝雙馨:醫術精湛,待患如親

1941年出生於湖南寧鄉的謝力子教授,從湖南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畢業後,在湖南南縣第二人民醫院從事西醫外科臨床;後考入湖南中醫學院西學中班,1984年調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肛腸科工作,迄今行醫 60 周年,在國內肛腸學界貢獻卓著。

走進謝力子教授的診室,「醫術精湛 醫德高尚」「良好醫風醫德 視病人如親人」的紅底金字錦旗映入眼帘,一方「德藝雙馨」的牌匾懸掛在辦公桌邊的牆上。整個上午,患者絡繹不絕,謝老卻未露絲毫疲態。

王先生遠道而來,這次是在妻子的陪伴下找到謝老看病。「12年前就因為肛周膿腫找謝教授看過一次,當時做了手術,效果非常不錯,但由於自己的工作性質很難控制不飲酒和保持好的生活習慣,又復發了。」王先生說,妻子在網上提前幫自己掛了謝教授的號,一大早兩人就從常德家中乘車趕了過來。

「不要喝酒,多做提肛運動,多吃蔬菜水果……」謝老仔細診查並提出治療建議後,對王先生諄諄叮囑。八旬高齡的謝力子教授,精神矍鑠,聲音清朗,每周二、四、五在醫院出診,風雨無阻。患者中既有追隨多年的「老粉絲」,也有慕名而來的初診者,謝老均一視同仁,待患如親。

姜先生的母親多年前查出肛瘻,輾轉幾家醫院求診未得到根治。慕名找到謝老後,謝老利用自己開創的「複雜性肛瘻分段開窗瘻道切除+切擴掛線+置管衝洗引流術」,這種將傳統「掛線」與現代「微創」結合的方法治好了姜先生母親的肛瘻,此後多年沒有復發,全家人對謝教授的醫術十分信任。

最近姜先生自己上廁所發現有便血的情況,一開始他以為是上火沒有重視,直到發現肛門口有個小疙瘩脫出,讓他忍無可忍,這才找到了謝老來看診。經檢查,姜先生是患上了混合痔。經謝老指導下的中西醫結合術式治療,姜先生康復良好。他說:「多虧了謝力子教授醫術精湛,對患者精心診治,能找到這樣的醫生治病,是我們患者莫大的幸運。」

「現在通訊很發達,住得遠的或者太忙不方便來醫院複診的患者,也可以通過手機或網絡找到我直接問診,我都會一一回復解答。」寥寥數語,傳遞著一位老專家俯身為民的赤子情懷。

薪火相傳:春風化雨,桃李滿天下

「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從書本知識到臨床實踐,醫學道路決無捷徑可走。」謝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始終身體力行,這樣教導自己的弟子。

六十載風雨行醫路,謝老多次帶領學生深入瀏陽、常德、株洲等地市的中醫院指導臨床工作和學科建設,三湘大地遍布著他們的足跡。「無私、熱情、真誠,謝老的為人處世之風深深地影響著後輩,」王真權教授說。一次跟隨謝老去桑植縣中醫院指導工作,當時路途遙遠,環境艱苦,已年逾花甲的謝老在體力不支身體欠佳的情況下,依然不厭其煩地為身邊人答疑解惑,手把手地指導手術過程,弟子們和當地醫院的醫生無不為之感佩。

謝老不僅是一位享有盛名的資深專家,也是一位優秀的臨床和學術團隊的引領者。「數十年的時間中,謝老從理論輔導到臨床帶教,從師承技藝到醫德傳承,培養了大批的肛腸外科人才。作為我的臨床導師,他胸懷大愛、永遠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的精神時刻指引著我前進的道路。」王真權教授說。

身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謝老承擔科研課題十餘項,發表論文專著五十餘篇,在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中,均為中醫藥肛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謝力子教授主持研究的課題《複方芩柏顆粒劑防治痔瘻術後併發症的臨床研究》獲湖南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研究的課題《酥膽痔瘡膏防治痔瘻術後併發症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湖南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同時是三類新藥痔寧片臨床主研人員之一,《一種防治痔瘻術後併發症的藥物及製備工藝》獲國家發明專利,撰寫的「複方芩柏顆粒劑防治痔瘻術後併發症的臨床觀察」及「複方芩柏顆粒劑的藥效學實驗研究」等論文發表在國家及省級雜誌,對國內肛腸學術界影響頗為深遠。

保健提示:防患未然,勿打「疲勞戰」

長沙的趙先生年輕時為了打拼事業常年加班,不但飲食無度,還養成了熬夜的習慣,從檢查出患上潰瘍性結腸炎到現在已有六年之久,痛苦不已。為了根除病痛,他找到謝力子教授。

經謝老檢查確診並精心治療後,趙先生逐漸痊癒,即將重返工作崗位,對謝老感激不盡。「很多肛腸疾病都是由於過度勞累或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謝老表示。

隨著中秋、國慶長假即將到來,有的人會選擇外出旅遊,也有的人選擇「宅」在家中,謝老提醒大家,無論選擇何種方式休閒度假,都要做到動靜均衡、飲食適度,否則,就有可能被疾病找上門。

「一旦體力不足,人就容易疲勞,身體機能也相對較弱,再加上如果玩樂過度,體力透支過大,很容易刺激肛門部充血,血液回流受阻淤積,就讓肛腸病鑽了空子。」

謝老說,人需要休假,我們的肛腸系統同樣需要休養,如果無休止地運作和刺激它,一定會出問題。因此要注意自我調節,張弛有度,不要熬夜打「疲勞戰」。

「平時沒時間運動的,假期建議多鍛鍊身體,比如慢跑、仰臥起坐等,既可以充沛體力,又可以充實生活。同時,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對健康也很重要。」謝老提醒,飲食方面,要避免重油重辣的食物,這種飲食對肛腸系統破壞很大,很容易刺激胃腸道紊亂引起腸炎、便秘等問題。建議大家多喝白開水或菊花茶,以清淡、少肉多菜為配餐原則,秋天來了,更要儘量少吃冷飲和冰品。預防疾病,除了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還要有良好的就醫意識,一旦身體出現不適,就要引起重視,防患於未然。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通訊員何穰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80歲老教授行醫60載,行醫足跡遍布三湘大地
    ……9月25日,是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中醫名老專家謝力子教授的八十歲壽辰,天南海北的學生齊聚一堂為謝老送上祝福,現場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名師出高徒。謝老的學生也是德才兼備,出類拔萃。他們不負師恩勤勉勵,各自崗位競風流。如今,謝老桃李滿天下,很多學生都已成為各大三甲醫院肛腸科的中流砥柱。
  • 安徽國醫大師徐經世行醫濟世60載,善攻疑難雜症
    安徽國醫大師徐經世行醫濟世60載,善攻疑難雜症 資訊標籤: 國醫大師徐經世
  • 郯城李莊80歲針灸老中醫郭英學無償行醫救人60載
    原標題:郯城李莊80歲針灸老中醫郭英學無賞行醫救人60載  「我奶奶患精神病4年,到各個地方看病,也沒有痊癒,時常發作,讓家人擔心的要命,我聽說後陳埠村有個會針灸的,有病亂投醫,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郭大爺給針灸了4次,針好了,再也沒有犯過,而且一分錢也沒收。」
  • 黃漢源教授行醫60年慶典活動在京舉行!
    87歲高齡的黃漢源教授,在鮮花的簇擁下,接受來自中國醫師協會的相關領導、北京協和醫院以及北京當代乳腺醫學研究院的醫生同仁們,鳳凰衛視、新浪微博、搜狐新聞等國內知名媒體代表,全國各界知名專家與學者,以及患者代表的真摯祝福。
  • 行醫數十載,卻被告知「非法」,一位78歲老中醫「合法」行醫困境
    王天運便是這其中的一人,行醫數十載的他,如今卻面臨著停診的困局,1942年出生於河南的王天運,自小便在一個中醫世家長大,因為家庭環境的緣故,讓他從小便接受到中醫的有關知識,同時也是在家人的影響下,他在很小的時候便走上從醫的道路,1963年入伍的他在部隊的醫療隊當中學習快速針刺療法,當時的他為了可以正確地將穴位摸清楚,他曾經在自己身上扎了大大小小
  • 北流老中醫行醫53載,寫下25本醫案和處方手稿
    每當治好一位病人,他就寫下一篇醫案手稿,如今寫了10本厚厚的《中醫醫案》手稿和15本《大中華本草》手稿,記錄了一個中醫人的行醫足跡。青年時代 跟隨部隊救死扶傷1961年,盤古天北流高中畢業後,積極響應號召,報名參軍。在部隊裡,他被送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即現在的南方醫科大學)學習中醫。
  •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有一寶——90歲老專家羅毓惠堅持上門診 行醫64載...
    原標題:省婦幼保健院有一寶—— 90歲老專家羅毓惠堅持上門診 行醫64載詮釋「醫者仁心」  她,就是90歲的產科專家羅毓惠。  作為第一代婦幼人,她行醫64載,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甘肅省婦產事業。  已過鮐背之年,她仍然堅持每周3次上門診,每次都要堅持看完25個患者。她喜歡和年輕醫生們一起了解最前沿的醫學進展;如果發現自己錯了,會當即認錯;雖然經驗豐富,但從不說「滿話」,總是說:「我盡力。」
  • 一位78歲老中醫「合法」行醫困境
    「中醫持證行醫是必須的,但如何合理合法的給老中醫行醫證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建議,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80年代義診揚名,曾經的「星期天大夫」受訪者供圖1980年初,他在向解放軍總醫院耳針專家黃麗春教授學習了耳穴診療法後,即在地壇公園用耳穴壓豆方法為老百姓義診治病。成千上百的患者在地壇公園東門排隊約號。就這樣,王天運連續10年,每周日在地壇醫院義診,曾被稱為「星期天大夫」。10年義診,雖然不收掛號費和診費,但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不少人自願捐出一、二角零錢,放入一個箱子裡。
  • 「致敬」行醫70年,育人60載,向國醫大師段富津學習!
    會上,段富津教授的子女、學生和學校教師代表,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在段老師身邊學習、工作、生活的點滴往事,用平實語言和真實情感講述了段富津教授為祖國中醫藥事業和中醫藥高等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淚下,令全場師生動容。
  • 上海市名中醫黃振翹逝世 行醫六十載善用中醫治療血液病
    圖說:黃振翹生前圖片 醫院供圖新民晚報訊(通訊員 沈莉 記者 郜陽)記者從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獲悉,中國共產黨黨員,上海市名中醫,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主持人,上海近代中醫流派臨床傳承中心臨床帶教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該院血液內科奠基人黃振翹教授
  • 採訪記錄:江西九江「藥王」蔡錦芳,古法行醫50載
    蔡老:有50多年了,我從十六七歲開始給人看病。記者:最初是如何與中醫結緣的呢? 蔡老:我家兄弟姐妹十個,我排行老七,上面的哥哥姐姐都是軍醫。他們留了許多醫書在家。記者:賴書坤教授是您的第二位老師?蔡老:是的。現在,我上廬山還會去找他。賴書坤教授已經90多歲了,在廬山植物園療養。他幾乎不問世事,專攻植物研究。他可以花一天時間去研究一朵花的雄雌蕊長度,一定要研究透方罷休。賴書坤教授特別嚴謹,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的差錯。
  • 看病50多年,78歲老中醫面臨「合法」行醫困境
    「中醫持證行醫是必須的,但如何合理合法的給老中醫行醫證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建議,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1980年初,他在向解放軍總醫院耳針專家黃麗春教授學習了耳穴診療法後,即在地壇公園用耳穴壓豆方法為老百姓義診治病。成千上百的患者在地壇公園東門排隊約號。就這樣,王天運連續10年,每周日在地壇醫院義診,曾被稱為「星期天大夫」。
  • 看病50多年,78歲老中醫面臨「合法」行醫困境
    「中醫持證行醫是必須的,但如何合理合法的給老中醫行醫證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建議,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80年代義診揚名,曾經的「星期天大夫」受訪者供圖從今年2月,王天運停診了。「每天都有患者打電話要看病,他們急我也急。我現在什麼也不缺,就缺一張行醫證,能讓我繼續給患者看病,義診。」王天運告訴記者。
  • 老中醫行醫50年,因缺一張行醫證被迫停診!一位78歲老中醫「合法」行醫困境
    王天運告訴健康時報記者:「看了一輩子病,我就想有個合法的身份繼續行醫。」「中醫持證行醫是必須的,但如何合理合法的給老中醫行醫證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建議,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 老中醫合法行醫困難重重
    相關閱讀:一位78歲老中醫「合法」行醫困境王天運行醫50多年,獨門「絕技」耳穴針療法曾被譽為「耳穴王」;10多年義診,被百姓讚譽為「星期天大夫」,曾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以專家身份坐診,而今卻因沒有行醫證被停診。
  • 老中醫合法行醫困難重重
    相關閱讀:一位78歲老中醫「合法」行醫困境王天運行醫50多年,獨門「絕技」耳穴針療法曾被譽為「耳穴王」;10多年義診,被百姓讚譽為「星期天大夫」,曾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以專家身份坐診,而今卻因沒有行醫證被停診。王天運告訴健康時報記者:「看了一輩子病,我就想有個合法的身份繼續行醫。」
  • 三十載行醫路 一號方濟眾生
    大洋網訊 庚子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祖國大地。除夕之前,萬家團聚之時,疫情卻悄然蔓延至廣東地區。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譚行華作為一名行醫三十載、經歷過非典戰役的「老兵」,主動請纓、勇挑重擔,積極投入抗擊疫情的戰鬥。
  • 泉州老中醫張永樹行醫54載 恪守著三項準則
    不收紅包,不開回扣藥,不讓熟人插隊,「全國名老中醫」張永樹行醫54載恪守著三項準則;74歲的他仍堅持到醫院坐診服務患者,並將醫術傾囊傳授給學生—— 半世懸壺情 每天往返醫院,忙著看病,忙著帶年輕醫生,忙著整理臨床資料,忙著傳播中醫文化……履行一份醫生的責任,在54年的行醫歲月中,他一直很忙碌,從未停歇過。
  • 快60歲的人了,還能不能去考一個行醫資格證?
    快60歲的人了,還能不能去考一個行醫資格證?(網友講述:我從小就喜歡中醫,由於家庭條件不好沒能去考大學,二十幾歲時曾在一家函授學校學了兩年,國家不承認學歷的那種,也無法從事這個行業,平時作為業餘愛好給周圍認識的人看點小病。
  • 行醫41年做完最後一臺手術,老教授寫下「封刀信」:捨不得
    近日,年近七旬的湖南省腫瘤醫院退休教授廖革望應患者家屬請求,又走進了手術室,完成了最後一臺手術。手術很成功,結束已是深夜,他隨手寫下了一封「封刀信」,交還了醫院柜子的鑰匙,表達了對手術臺的惜別。一句「當你老去,離開手術室的時候,覺得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青春無悔」讓許多人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