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CNSPHOTO
2月20日,網紅健身房GuCycle的會員王小姐向中國商報記者反映,她在該健身房北京三裡屯店充值的5000多元還未使用,但該健身房已經關停。她目前也聯繫不到相關負責人,撥打客服電話也無人接聽。目前已向12315進行投訴,正在等候進一步處理結果。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該品牌健身房在北京共有兩家門店,分別是三裡屯店和CBD店,在上海共有四家門店,這四家店目前已經關停。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顯示,GuCycle引入國外Soulcycle的模式,主打精品單車課程,店址位於北京和上海中心商務區的頂級地段,一節單車課均價在150元左右,相比其他健身房(一節課在60元至99元)價格不菲,以外籍教練為主。
據媒體報導,GuCycle的創始人之一陳騁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碩士,入選過福布斯2018年30歲以下精英榜,而關於另一位創始人司維的介紹是「在康奈爾大學畢業後,進入華爾街從事投行工作。2011年初回國創業」。
記者記得在去年10月參加的名為《下一個20年,健身內容與趨勢》論壇上,陳騁曾侃侃而談,講述了自己的健身經營理念。而目前這種跑路行為顯得有些諷刺,這不僅失去了老顧客的信任,甚至成為毀壞健身房行業聲譽的惡性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某點評網站上的評論區,GuCycle用戶的反映十分強烈,據用戶反映,即使出現了發不出工資逼走教練的現象,該品牌還是在去年「雙11」做過一次大促銷,讓很多消費者無辜受騙。
「精品」健身房背後千瘡百孔
「做健身房真的不賺錢,利潤率很低。」曾經在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開過一家健身工作室的小王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從開店到運營,每一個項目都要花錢,一個健身工作室一個月花掉30萬元是很平常的事,後期運營投入越來越多,可來辦卡的顧客卻不多。房租也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如果放棄了,健身器械等重資產帶不走都要賤賣,還要付房租的違約金,如果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千萬不要開健身房。」
從小王口中可以得知開設一個健身工作室已經很不容易,而像GuCycle這樣的「精品」健身房,至少需要五六百萬元的投資,加上豪華的裝修風格和頂級設備、從香港、美國等地重金挖來教練、租金等巨額運營費用,壓力頗大。
在小王看來,他的健身工作室經歷了三年的健身行業洗牌,他深刻地感受到國內健身行業的種種亂象。從國外考察回國後的他坦言,國內外的差距真的很大。「國外的精品健身房不僅擁有高大上的外觀,更重要是健身房的管理者是在踏踏實實地做事,為消費者提供著更良好的體驗,我認為,良好的體驗是獲得盈利的第一要義。」
「另外,國外先進的管理機制讓一個健身房得以有序發展,良好的晉升機制讓更多工作人員充滿激情,也可以吸引更多優質教練加入,而契約精神是這一切的基礎。」小王如是說。
不可否認,很多像小王這樣的經營者都在呼籲市場監管方面可以出臺長效機制來管理健身房亂象,因為只有健身行業每個參與者的利益都得到保障,這個市場才能持續發展,「現在有太多健身房跑路,健身房真的不是可以賺快錢的事業,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危害的是整個行業。」上述受訪人士說。
律師:需設立信息聯動平臺
誠如上述受訪人士所言,不論是傳統健身房還是新型健身房,亦或是精品高端健身房,喪失了消費者的信任將導致整個行業的坍塌。
除了王小姐的預付款無法結清,GuCycle員工同樣無法結清工資。「我找不到老闆,工資一直拖欠,加上提成算下來得有3萬元左右。」一名在GuCycle從事助理工作的員工表示,他去年4月入職,但自去年11月起,工資發放就一拖再拖。目前,該員工已準備向GuCycle發起勞動仲裁,維護自身權益。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一位律師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如果企業出現拖欠工資的情況,勞動者可以發起勞動仲裁,若對仲裁結果不滿意,還可再次進行訴訟。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逾期支付還可要求加付50%至100%的賠償金。
另外記者注意到,GuCycle官網顯示,其品牌隸屬十輻一轂(北京)健康諮詢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6年1月,目前的法人為袁洪海,他旗下有五家分公司,一家位於北京,其餘四家均位於上海。
值得注意的是,袁洪海在2019年1月9日、16日、22日和24日這四天分別從陳聘手中接過十輻一轂(北京)健康諮詢有限公司和旗下三家分公司的法人身份。
上述受訪律師受理過多次「健身房跑路」案件,她建議應該和相關部門一起建立一個信息共享平臺,類似於企查查。「第一,需要相關企業公開信息,例如對於法人變動的信息要及時公開;第二,消費者可以在平臺上進行投訴,平臺需要公開企業被投訴的次數作為消費者決策的依據,類似於淘寶網上的評價體系;第三,設立聯網機制,出現跑路現象並造成金額損失的企業,需要禁止其資金流動,比如凍結帳戶等。」
中國商報記者致電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專線電話,接聽人員稱該類事件在北京已經發生多起,目前正在積極調查,該工作人員表示,預付款消費有風險,辦卡充值需謹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大量活躍於美容美髮、健身、洗浴等行業的個體商戶,正是預付款消費問題叢生的「重災區」。
採寫丨記者 頡宇星
編輯丨楊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