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耀洋 宋承傑):義大利米蘭大學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當地一名四歲兒童很可能在2019年11月底就已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米蘭大學全球衛生學教授拉維裡奧內在接受總臺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今年2月義大利暴發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經在當地傳播數月。
近日,義大利米蘭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去年9月到今年2月期間採自義大利的39份口咽拭子樣本,其中一份被檢測出新冠病毒核糖核酸,這份陽性樣本來自米蘭地區一名四歲男孩。病歷顯示,這名男孩於去年11月21號開始出現咳嗽等症狀,10天後因為呼吸困難及嘔吐被送往急診室治療,去年12月1號出現類似麻疹的皮疹,12月5日接受咽拭子檢測,樣本隨後一直保存在實驗室,直到今年9月解凍後測出新冠病毒遺傳物質。
米蘭大學全球衛生學教授拉維裡奧內表示,出于謹慎,研究團隊重複了多次核酸檢測,已基本排除「假陽性」的可能,而且也不存在實驗室或檢測過程受到汙染的情況,因此有理由推測,這名義大利男孩在去年11月就已感染了新冠病毒。「可能性非常大,因為我們發現了(新冠病毒的)核糖核酸。這名兒童去年(2019年)11月21日出現症狀,考慮到3到4天的潛伏期,有可能他在11月中旬就感染上了新冠病毒,具體被誰傳染的不得而知。現在我們知道,很多感染者都是無症狀的,新冠病毒傳播可能不會被人注意到,就像冰山一樣,直到發展到一定程度,比如老年人開始發病,其影響才會完全顯現出來。我們在米蘭發現的男孩病例也符合這一假設。」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來,義大利對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一直在持續。上個月,米蘭國家腫瘤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發現,去年9月採集的義大利居民血液樣本中已存在新冠病毒抗體。而義大利高等衛生研究院6月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米蘭和都靈兩座城市去年12月的廢水樣本中,都檢測出了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拉維裡奧內表示,雖然在早期咽拭子樣本中發現新冠病毒核糖核酸具有重要意義,不過目前病毒溯源工作仍面臨很大困難。「我們的檢測對象只局限於新冠病毒特定基因序列,並未實現整個基因組的測序,因此無法根據病毒基因發生的變化來開展溯源。在我看來,基因組譜系分析是唯一理想的(溯源)方法,但實際操作難度很大,需要有一年前保存狀況良好的完整病毒基因組。如果米蘭有(早期)新冠病毒的完整基因組就能了解到更多情況,但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
談及中國在疫情大流行期間的表現,拉維裡奧內表示,面對疫情,中國反應迅速,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情,並發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中國在採取措施遏制疫情方面也表現出色。「我覺得中國的反應非常迅速,履行了《國際衛生條例》規定的義務。中國還提供了很多早期的科學研究成果。如果你仔細觀察中國的疫情曲線,就會發現疫情在中國得到了極好的控制,在採取封城措施後,疫情今年2月在中國達到峰值,但一兩個月後就基本被控制住了,這是能力的體現。客觀來講,中國在遏制疫情方面做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