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邵雲潮醫生 關節外科邵雲潮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就是用人工製造的材料替換已經功能失效的處於疾病終末期的髖關節,以重建和恢復髖關節的正常功能的手術。
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起始於1960年代,英國的John Charnley醫生因其在該領域的傑出貢獻而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爵位,被公認為是該手術的奠基人。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到世紀之交時,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已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開展,並已從最早期追求緩解老年病人的髖關節疼痛問題,演變為能夠重建年輕病人的長期高質量活動功能,為髖關節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被譽為「世紀手術」。
最近的20年來,得益於假體設計、新材料、手術技術與圍手術期管理的巨大進展,無痛快速康復、無憂良好功能、無慮長期使用已經成為醫生和病人的共同要求與目標,並且正在做得越來越好。
那麼,什麼樣的病人需要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什麼樣的病人又不能做這個手術呢?
在臨床上,適合做某種手術的疾病類型或範圍被稱為手術適應證,但是,也有一些病人確實需要做這種手術,但是因為身體存在其他的一些情況,使得手術風險太大,因而不能手術,這些風險因素被稱為手術禁忌證。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適應症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適應證包括以下這些病種,當關節因疼痛、僵硬等明顯影響功能時,就可以手術置換了:
(1) 保守治療無效的終末期的髖關節骨關節炎;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2)各種原因引起的股骨頭壞死出現股骨頭塌陷;
股骨頭壞死
(3)老年人移位的股骨頸骨折,內固定手術失敗的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內固定失敗
(4)髖關節發育不良伴骨關節炎或關節脫位;
髖關節發育不良伴骨性關節炎
(5)創傷性的髖關節骨關節炎:保守治療或內固定手術後的髖臼或股骨頭骨折/脫位,後期可繼發的創傷性關節炎;
創傷性髖關節炎
(6)化膿性、結核性髖關節炎後遺症,在炎症得到長期控制、各項感染指標正常後可考慮行人工髖關節置換;
化膿性髖關節炎後遺症
(7)其它疾病導致的關節軟骨破壞、嚴重影響關節功能的:如炎症性關節炎,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性關節炎、血清陰性的關節病如強直性脊柱炎累及髖關節;痛風性關節炎;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等等;
強直性脊柱炎累及右髖關節
(8)保髖手術失敗的患者;
保髖手術失敗
(9)幼年期股骨頭骺病變後遺症:如Perthers’s病、頭骺滑脫等;
股骨頭骺滑脫繼發髖關節炎
(10)股骨近端腫瘤需要切除股骨頭和股骨頸的,可行腫瘤型人工髖關節置換。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禁忌症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禁忌證主要包括局部、全身、社會三個方面的因素。
局部因素主要是活動性感染病灶或者是炎性病變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高活動期等等,手術的感染風險較高,必須進一步控制之後再重新評估。
全身因素相對比較複雜,首先是感染,全身任何部位存在感染或者可疑感染情況時,都會極大增加人工關節手術的感染風險,因此都是禁忌證;
其次是內科合併疾病的種類、多少、可控程度,以及心、腦、肺、肝、腎、造血的功能狀況,還有飲食、營養、精神、體能、肌肉力量、理解力等方面的情況,任何一方面的情況差到一定程度,都可能會被判定為禁忌證。
社會因素更加複雜,包括患者與醫生兩個層面。有些患者的自我要求與期望不切實際、家庭缺乏理解與支持、經濟與醫療保險等等社會層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對手術治療造成障礙。
在醫生個人的層面,一些比較複雜和高難度的手術,比如前期已有多次手術、局部畸形嚴重、軟組織僵硬、疤痕、超胖等等。
如果超出主刀醫生技術能力範圍時,就應該要有足夠的警惕將其列為自己的「手術禁忌證」,尋求合理解決方案,避免「無知者無畏」的局面。
在醫生團隊的層面,不同的醫院團隊對病人內科情況的綜合判斷與處理能力有很大差異,對手術禁忌證的掌握也是千差萬別。
最後,衷心祝願所有的病人都能找到心儀的醫生與團隊,也期待技術的推廣與擴散越來越快速有效,能夠湧現出更多的高水平專業關節外科醫生與團隊,可以幫助到更多的病人。
專家介紹
邵雲潮,博士,副主任醫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關節外科副主任,中山醫院閔行分院骨科學術副主任。
專家門診: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總院:每周二下午和周五上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閔行分院:每周三上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