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像傳統頸椎手術那般需要5釐米左右長的手術切口,只需一個5毫米直徑「針孔」大小的微創手術通道就能完成頸椎內固定手術。4月7日,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骨科專家藉助一套手術「天眼」和經皮內窺鏡系統就為山東聊城一位頸椎病患者完成了高難度後入路經皮內窺鏡下頸椎微創手術。該手術全程同時向100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臨床骨科醫生進行了全程手術直播,將這一高新尖技術向更大範圍推廣。
據了解,56歲來自山東聊城的王松斌(化名)因長年伏案工作,年初在當地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頸6、7椎間盤脫出,並伴有手臂和手指麻痛症狀,醫生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需接受手術治療。經過多方打聽,王先生獲悉新橋醫院骨科能採用最新的微創技術進行手術治療所以便不遠千裡前往重慶求治。
據新橋醫院骨科主任周躍教授介紹,像王先生這樣的頸椎病,臨床上傳統的頸椎前路開放式手術就是在患者頸前方做一個3至5釐米長的手術切口,將頸椎完全暴露在醫生視野裡進行手術治療。但這種前入路的傳統式手術,不但手術切口較大,需要經過頸前部重要的神經血管和氣管食道,手術中還要對椎間盤進行切除,不僅會對頸椎穩定性會破壞,還要完成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或鈦合金鋼板內固定,不但手術創傷大,而且手術費用高。
在經過多年的臨床探索,特別是10000餘例脊柱微創手術的豐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周躍教授所率領的團隊,瞄準國際脊柱微創前沿技術,在國內率先將術中導航和頸椎後入路微創內鏡技術結合運用到臨床,改變傳統頸椎手術的手術路徑,無需大切口將患者頸椎直接暴露在醫生術野中,只需將手術前影像檢查數據與錄入導航系統,藉助導航設備和術中O臂一次性透視,完成經頸椎後側精準設計手術入路,從而繞開了頸椎前方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精妙地通過人頸椎椎板之間的狹小間隙,在患者頸椎後側建立一個如筷子般粗細5毫米直徑的微創手術通道,直接進行病變髓核組織的摘除。
周躍教授介紹,相較於傳統的開放式骨科手術,該手術方式在手術中不會破壞頸椎的骨結構,所以無須植入人工椎間盤和植入鈦合金鋼板進行內固定,將頸椎微創技術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據王先生的主管醫師新橋醫院骨科副主任李長青教授介紹,由於手術中省去了人工椎間盤和鈦合金鋼板等器械,所以通過該技術進行的頸椎微創手術費用較以前節省了近三分之二。此外,由於該手術沒有對頸椎的穩定結構造成損傷,且微創手術通道也較以前顯著縮小,對患者的創傷也大大減小,所以患者在手術後第二天便能下地行走,並很快出院恢復正常工作。
周躍教授介紹,經皮內窺鏡技術最大的創新就是不用在患者皮膚上進行傷口切開,通過穿刺打一個小孔就能完成傳統手術中高難的脊柱手術。十年前他們在國內率先將經皮內窺鏡技術在腰椎疾病的微創手術中得以運用,最初是利用術中X光反覆多次透視,完成微創通道的建立。而隨著臨床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更多新技術在臨床得以運用後,新橋醫院骨科團隊又率先將這一技術運用到頸椎疾病的微創治療,並不斷總結創新。此次學術交流活動,是對十年來經皮內窺鏡技術在臨床運用進行一次總結,也吸引到來自全國各地數百位骨科臨床醫生參與,他們也將成熟的臨床技術向更廣領域推廣,造福更多頸腰椎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