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美容市場的消費升級,近年來脫毛儀的銷量迎來爆發式增長。其中一個名為smoothskin慕金的網紅脫毛儀品牌在國內脫毛儀市場獲得了熱捧,在去年雙十一經頂級KOL薇婭推薦,預購一上架,半小時天貓店賣出超6000部,海外旗艦店預購量超過一萬多件......
2017年在英國Swansea註冊,smoothskin來中國短短三年,不僅賣出了「脫毛儀中的奔馳」、 「雷射脫毛儀之父」的稱號,甚至還獲得了英國女王為創始人頒獎的殊榮,品牌方還在PR稿驕傲宣稱: 我們是代表了英國國家形象的品牌。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smoothskin脫毛儀是否真的實至名歸?美商社對此進行了深扒。
產品安全問題遭質疑,消費者反饋不佳
家用醫美儀器,首當其衝須保證產品的安全性。
然而,據淘寶、小紅書的消費者反映,smoothskin脫毛儀主推的兩款明星脫毛儀——mini版的Bare+和女王版的Muse,使用安全性存在隱患。
美商社在smoothskin的天貓官方旗艦店裡,一款價格在2400RMB左右的smoothskin muse脫毛儀的商品追加評價中,發現不少的消費者反饋:不僅脫毛的效果差、儀器粗糙、漏光不安全,甚至有用戶反映使用時皮膚灼熱、發癢、疼痛,使用後皮膚出現過敏紅腫、紅疹、黑斑等不同安全問題。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的脫毛儀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IPL(強脈衝光)光子脫毛儀和雷射脫毛儀,另一種是雷射脫毛儀釋放單波長光。
雷射脫毛儀釋放單波長光,長波光不會被皮膚吸收,到達毛囊深處的雷射能量充足,具有很好的脫毛效果,也不會對皮膚造成影響與傷害。
光子脫毛儀釋放的是寬譜波段光。一方面,短波的波光會被皮膚會吸收,使得到達毛囊的能量變小,以及技術的限制——最高的能量密度僅有10J,脫毛的效率與效果有限。並且使用過程中,會感受到明顯的熱燙感,有部分劣質的光子脫毛儀會造成皮膚燙傷,留下疤痕。
從理論和臨床上來說,家用脫毛儀安全脫毛的標準起碼在>550nm或以上,保證能量分布均勻,650-1200nm紅色濾波安全性最佳。波長<500nm,穿透力不足,光能大量被皮膚吸收,無法到達毛囊,還會給眼睛帶來安全風險。
但目前,由於價格等因素,雷射脫毛儀多用於醫用,光子脫毛儀多用於家用。淘寶上的脫毛儀大多數都為光子脫毛儀。而smoothskin的脫毛儀也都是光子脫毛儀,俗稱彩光脫毛儀,其天貓旗艦店客服表示旗下脫毛儀波長在510——1100之間。
因此,smoothskin脫毛儀在脫毛效果和安全性上的問題頻出也來源於此。
涉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在這款脫毛儀的廣告宣傳中,經常將「FDA認證(美國聯邦食品藥品監管局)」這一概念放在宣傳的主頁面。
這也是不少國外品牌打入國內市場的通用營銷手段。據了解,為此亂象FDA官方曾經還專門澄清過,「FDA認證」多是中文翻譯或營銷訛傳。FDA只是個準入標準,有了FDA的資格才能在美國銷售,否則就是違法。
而smoothskin的脫毛儀「經過FDA認證」這種說法,最真實的描述僅僅是FDA註冊登記成功,可以在美國市場上銷售而已,並不能說明產品使用效果。但凡是個合法銷售品牌都通過了這一認證,並沒有任何的產品含金量。品牌方這樣偷換掛念的宣傳手法,對國內消費者產生了一定的誤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實行的中國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標準,簡稱CFDA,其準入門檻要比FDA高很多。在FDA能註冊或檢驗合格的,CFDA不一定能。
至於宣傳噱頭如 「可以無限連發」、「不限閃光次數」等,美商社查詢資料了解到,光子脫毛儀的IPL和燈頭其實都是有壽命的。IPL家用幾萬次一般就壽終正寢了,再用打出的光也是沒能量的。在此之前,燈頭早就該報銷了。
smoothskin在宣傳中常常表示其產品能達到「永久脫毛」的效果,這種連臨床醫生都不敢誇下的海口卻在一款家用脫毛儀上得到了實現。
而美商社在FDA公開註冊的文件中發現,該品牌使用的12個月後,僅有66.7%的試驗者取得了毛髮減少的效果。
從我國2015新《廣告法》來看,在宣傳中,smoothskin頻繁使用「永久脫毛」、「超強效脫毛美膚」、「無限次出光」此類表示「絕對、極限且無法考證」的誇大性詞意的廣告宣傳語,嚴重誤導了消費者,涉嫌虛假宣傳。
英國母公司曾負債纍纍,國內經營主體曾受行政處罰
據有關資料顯示,smoothskin英國母公司的負債率高達97.52%,即使是重成本的醫療器械公司,正常負債率也不應該超過60%。然而,在中國市場大筆撈金的這兩年,該企業債務狀況明顯好轉,其中的貓膩也不得不讓人生疑。
另外,在天貓旗艦店的詳細頁面可看到這一品牌的國內經營主體為南京美洲豹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公開資料顯示,這家公司曾在2016年因銷售與經營註冊內容不符的醫療器械,被南京工商局行政處罰;在2019年,又因為「廣告內容管理」的違法行為被南京市場監管局處罰。
在花樣百出的重重營銷下,smoothskin還是掩蓋不住其產品質量安全的百般漏洞。打著外國品牌的名號,利用消費者的認知盲區欺騙消費者,大刀闊斧「割韭菜」的行為,終究會被消費市場所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