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一對姐妹花,馬冬晗、馬冬昕成為了學霸的代名詞。一張「最牛學習計劃表」,這張計劃表在人人網發布後,僅僅幾天點擊量和轉發量過萬。她們倆快速成為學子們眼中崇拜的偶像,也得到是家長們的稱讚。
並不是只因為一張計劃表,原因是她們在大學讀本科時期,綜合評分一二名的好成績獲得最高榮譽拿到「特等獎學金」,並且都被保送「碩博讀連」,這種順風順水的學生時代真是令人羨慕不已。
這對姐妹花在高中時,分別在化學和物理競賽中獲得國家級一等獎,都被保送清華大學。她們倆人在上初中時,也是獲獎很多。中考成績總分在大連市排在第三名和第六名。所以說她們倆的成績不是一兩天的用功學習,埃及金字塔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她們在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時,馬冬晗總結經驗說:這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父母在小學時期對孩子的培養。
馬冬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活動時,給父母寫了一封信,信裡這樣寫道:「為什麼我能在那麼多考生中脫穎而出,考上全國最好的學校?一是有堅韌不拔,奮勇拼搏的精神,這不是生來就有的,很多是靠爸爸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
姐妹倆的學生時代一直受父母的影響。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就要開始鍛鍊孩子的毅力。媽媽曾說「她們從小就很有毅力,只要定下了目標,就堅定不移地去努力。」
她們倆在小學就堅持寫日記,在開始的幾句話到初中時可以寫獨立文章。她們倆初三每天都會背一篇語句好的文章,就算第二天有更要緊的事,也不會忘記。
學霸姐妹的優異成績 ,是從小培養出來的毅力的結果,毅力才是學霸孩子和學渣孩子的真正差距。
華裔心理學家安吉拉-李-杜克沃斯在《學霸和學渣的真正差距》演講中提到:「IQ(智商)的高低並不是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唯一差別,一些在學業上表現優異的學生,並不具有非常高的IQ分數,而相對應的,一些非常聰明的孩子學業表現並不讓人滿意。」
她和自己的研究團隊去西點軍校調查研究,去觀看全國拼字比賽,去到企業研究員工,預測哪些人能堅持下來並取得成功。在數次的測試過後,發現與成功有關聯的,並不是高得IQ,而是毅力,是毅力助長了成功。
華裔心理學家安吉拉-李-杜克沃斯
安吉拉-李-杜克沃斯曾說:「毅力是對長遠目標的激情和堅持。毅力是你對未來的堅持,日復一日,是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奮鬥,讓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
孩子打算考個好大學,必須要有好的毅力,沒有毅力的孩子會放棄,有毅力的孩子會解決困難,會堅持下去直到成功。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是毅力培養的關鍵期。
2020年高考結束後,經過採訪得知高考狀元都表示,自己從來不上補習班。很多人持懷疑態度,不上補習班,靠自學,根本就不可能。有些人相信,他們認為學霸都是有天賦的。
事實說明,學霸不是靠補習班「補」出來的,是靠自身良好的學習習慣。
馬冬晗姐妹倆的父母在教育系統工作,跟兩個女兒強調:「跟著老師的節奏走就好。」即不給孩子報補習班,也不想給孩子施加額外的壓力。
媽媽說:「補習班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只有踏實地自己學,所有問題都自己解決,才能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
父母不給報補習班,她們從上小學時,上課認真聽講,不懂就問,恐怕知識點遺漏,養成了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計劃表,正是她們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的表現,起到提示作用,幫助姐妹倆提高學習效率,擁有了比其他同學更長的時間,在清華大學成績也是遙遙領先。
她倆不是學習的書呆子,讀本科時姐妹倆都在班委、社團等承擔了一定的社會工作,她們也加入了清華大學國旗儀仗隊,每個星期的周一早上5點30起床,準備出旗。另外,她們喜歡參加學校和院校的各項體育比賽,像羽毛球,中長跑等。馬冬晗擔任精儀系桌球隊,排球隊和羽毛球隊的隊長。
她倆平衡學習和生活的能力也驚人的,馬冬晗說:「我不一定比別人聰明,但我比較會控制自己。」自控能力強,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和從小的培養。
家庭教育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嗎?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系博士丁亞東運用統計學方法研究了家庭教育與學生學習成績的關係。研究發現,家庭教育硬環境與軟環境越好的學生,學習成績越好。在硬環境中,家庭基礎設施越完善,學習成績越高,在軟環境方面,父母與孩子溝通次數越多,學習成績越好。
在孩子青春期時,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太聽父母的建議。
李玫瑾:12歲以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父母的話對於孩子而言如同黃金,但在12歲之後,父母的話猶如垃圾。
孩子好的性格培養應該在12歲之前,原因是青春期比較叛逆。重點在小學階段的培養。
從小學開始,讀懂孩子,培養好習慣
馬冬晗姐妹倆的父母,本身在教育系統工作,作為老師,他們深知孩子的成長規律,也善於從小就培養姐妹倆的好習慣,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她們獲得了學習的激情,懂得了堅持的毅力,從而種下未來考入名校,成功成才的基礎。
在這裡,小編推薦介紹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給有需要的家長,如果您家有小學生,可以好好看看,做到心裡有數。從小就培養出好習慣,孩子自律、專注又獨立
這本書的作者于敏老師,是一位20多年一線教學經驗的高級教師,正如她所說:
「孩子小學的6年,是成長的關鍵時期,這6年決定了孩子未來十幾年的學習生涯。」
在這六年裡,沒有哪一年是可以忽略的:
一年級時,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期,讓孩子適應,並且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年級時,激發求知慾,找到興趣點,開拓專注力;
三年級時,防止「三年級陷阱」,掌握課前預習的做法;
四年級時,全面的提升,難度提升的同時,給予更好的學習方法;
五年級時,沉著冷靜不慌張,不怕競爭;
六年級時,小升初要減壓增效,非常重要。
這本書屬於實戰型的,重點講要做什麼,家長照做就有效果,這就比瞎忙和盲人摸象的育兒和家庭教育,來得精準又有效。
此書原價99元,雙十一活動期間價格只要35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下單。
總之父母培養孩子,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父母需要抓重點,有些問題需要注意,有些誤區需要規避,父母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在教育過程中出現失誤時,會傷害親子關係和耽誤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在12歲之前的小學階段要重點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就在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