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概念由Hotchkiss於1996年提出:
Josefsson(1989):隨訪肘關節脫位及移位橈骨頭骨折, 23例
—— 推薦橈骨頭假體置換
Broberg 和Morrey(1987):
Regan 和Morrey(1989):
* 冠狀突骨折分類:
Ⅰ型 — 冠狀突尖骨折
Ⅱ型 — ≤50%冠狀突骨折
Ⅲ型 — >50%冠狀突骨折
Regan 和Morrey還提出:
肘關節「恐怖三聯徵」可通過肘關節過度屈曲閉合復位;但若過早活動,易產生後脫位或半脫位;且因延長固定時間,易產生肘關節僵硬。
Heim(1998):尺、橈骨骨折(肘關節平面)120例。
由於這類損傷的嚴重性,常規手術治療常不能達到足夠的穩定,特別當橈骨頭被切除時。此時,外固定支架是維持肘關節穩定的理想選擇。Mckee等及Cobb和Morrey都對初次治療遺留不穩的 「恐怖三聯徵」損傷,應用鉸鏈式外支架維持肘關節同心對位,韌帶癒合後儘早活動,均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結果。但是,兩組作者均指出此技術併發症發生率高,初次治療成功更有利於改善預後。
原則上,合併不穩定骨折的肘關節脫位需要開放手術修復,主要目的是恢復足夠的關節穩定,以利於早期功能鍛鍊,恢復運動弧(屈-伸100°,旋前-旋後100 °)。應儘可能避免延長固定時間到3周,否則再精細的手術技術也會產生肘關節明顯的僵硬。
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效果極差
保守治療的標準是:
①肱尺、肱橈關節同心對位
②橈骨頭骨折<25%,或無移位,或沒有阻止前臂旋轉
③有足夠的穩定,以允許在固定2-3周內開始早期活動
但此類損傷很難符合上述標準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如不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未處理尺骨冠狀突骨折、未修復或置換橈骨頭骨折或切除橈骨頭,則失敗率極高。如Zagorski報告,此類損傷行橈骨頭切除後肘關節再脫位發生率高達62%。
「恐怖三聯徵」規範化手術治療
修復損傷結構(冠狀突、橈骨頭、肘關節韌帶),並對保守或初次手術處理失敗的病例應用關節外固定支架,以重建肘關節穩定性,利於早期功能鍛鍊。
急診處理先在靜脈或全麻下閉合復位
優點:
改善病員疼痛
減低軟組織結構張力
降低水腫
容許復位後攝X片以決定下一步治療
在全麻下復位後,在肘關節運動弧範圍內測試肘關節的前後、旋轉及內、外翻穩定性
標準高質量的前後位和側位X片
CT檢查:了解有無冠狀突骨折及骨折塊的大小、形狀
手術指徵及禁忌症
1. 手術指徵:
2. 禁忌症:
手術入路
1.外側入路
外側入路顯露:箭頭指示冠狀突骨折塊;外側副韌帶自肱骨遠端撕脫,外側髁裸露,其上懸吊部分伸肌總起點和外側韌帶複合體
2.聯合內側入路
有尺神經損傷表現或肘關節持續外翻不穩定(內側幅韌帶損傷)時採用
內側切口
游離保護尺神經。若術前有尺神經麻痺,則行尺神經皮下前移
如有必要,可剝離屈-旋前肌群,然後修復
著重修復內側副韌帶明顯的撕裂
如內側副韌帶撕裂, 可直接觀察尺骨冠狀突;若未撕裂,可通過劈裂屈-旋前肌群觀察冠狀突
假如冠狀突足夠大,內側副韌帶止點可能保留在附著狀態
如通過外側不能修復冠狀突,則可通過內側入路直接修復
3.後側入路
體位:側臥位,氣墊、腋枕放於體側。肘關節自然屈曲,以beenbag支撐,可推動肘關節向後呈半脫位。
修復原則
1.冠狀突骨折的處理
有兩種入路方式可顯露和固定冠狀突:外側入路、內側入路。位置較深,特別是從外側入路顯露時,故必須首先處理。根據骨折的大小及相應損傷選擇固定方式。
外側入路:
向遠側延長切口可增加顯露
通過橈骨頭骨折缺損可觀察冠狀突
切除橈骨頭會明顯增加顯露並有利於固定冠狀突骨折
內側切口:
固定:
冠狀突骨折的Regan-Morrey(1989)分型:
Regan-Morrey分型:
Ⅰ型冠狀突骨折發生的機制:存在爭議
過去:稱為撕脫骨折,認為是前關節囊及肱肌止點撕脫的結果。在肘關節鏡下清楚看到冠狀突尖為關節內結構,沒有軟組織附著,前關節囊止於冠狀突尖下方5~6mm處。
Regan 和Morrey認為:為剪切機制所致:橈骨及尺骨向後脫位或半脫位時,冠狀突撞擊肱骨遠端而致橫行骨折冠狀突骨折是肘關節發生(後方)不穩的病徵。仔細詢問有孤立冠狀突骨折(X片表現)的患者,可能表述感覺或看到脫位或半脫位的肘關節自行復位。
Ⅰ型冠狀突骨折:
Ⅱ型和Ⅲ型冠狀突骨折:
Ⅲ型骨折可能累及內側副韌帶複合體
骨折塊大,可前後位固定:
① 從骨折塊逆行打入一根導針,從尺骨近端背側穿出,將皮質骨螺釘沿導針從尺骨背側向冠狀突骨塊釘入
② 若切除橈骨頭,可直視冠狀突骨折側面,直接將螺釘從冠狀突骨折塊向尺骨近端釘入
用1-2枚螺釘固定,也可用部分松質骨螺釘以使骨折塊間加壓
防止螺釘尖突出至冠狀突前方在肘關節屈曲時撞擊冠狀窩
如骨折粉碎,無法採用螺釘內固定,則運用相同的前關節囊張力帶技術(同Ⅰ型冠狀突骨折),5 #不吸收縫線優於鋼絲
2.橈骨頭骨折的處理
橈骨頭骨折的Masson(1954)分型:
Ⅰ型----<25%的邊緣骨折,無移位
Ⅱ型---- 橈骨頭部分骨折,伴移位
Ⅲ型---- 橈骨頭全部骨折
Ⅳ型---- 橈骨頭骨折伴肘關節脫位
橈骨頭骨折的處理:
橈骨頭骨折的處理
若橈骨頸有骨折,可採用T 型或蝶形鋼板固定,安置部位也在安全區
若存在成角畸形,橈骨頭在離心狀態下進行旋轉,嚴重者限制前臂旋轉——要求解剖復位橈骨頸。
若橈骨頸固定位置過低,可能產生肘關節不穩
若固定牢固且骨折癒合,橈骨頭壞死很少見,注意保護靠近骨折處的骨間背神經
保持前臂旋前可增加橈神經與術區的距離。在橈骨頭、頸周圍小心放置拉鉤,應放到骨表面,以防插入肌肉內引起神經損傷。
橈骨頭骨折的實際情況往往比X片上體現的更為複雜。有報導,計劃行內固定的橈骨頭骨折有20%~40% 因未預計到的困難而改變修複方式,如橈骨頭置換。是否行橈骨頭置換由手術醫生能否恢復肘關節的穩定性來決定。
橈骨頭置換的指徵:
嘗試復位以決定假體的高度,安放假體的高度是提供肘關節穩定以抵抗前後和外翻應力的關鍵。假體的高度與橈骨頸切除的平面有關,低位頸切除(由於骨折部位原因)需要較厚的橈骨頭。拼湊骨折塊來估計假體的直徑,同時可確定碎骨塊是否全部從關節內取出。
3.外側軟組織的修復
外側深達骨膜的軟組織常常被破壞:
4.關節外固定
完成上述修復後,再評價肘關節的穩定性:
5.鉸鏈外固定支架固定
肘關節鉸鏈外支架:允許早期活動,保證肘關節同心復位,有利於軟組織的修復。將2.5mm克氏針穿過肱骨遠端旋轉中心以確定支架中心的位置,支架安置於肘外側。通過術中透視觀察導針的位置是否合適,並可評估關節的穩定性。
結束手術前再次仔細檢查肘關節的穩定性:
肘關節的穩定位置是屈肘90°
前臂旋前位而在屈肘30 ° ~60 °
前臂旋後位穩定性最差。
肘後石膏託外固定7天,以防止肘關節後外側脫位, 且有利於皮膚軟組織癒合並消除腫脹。
根據損傷類型決定活動肘關節的範圍和時間
肘關節功能評價
Mayo評分標準(Mayo Elbow Performance):
1. 疼痛 45分
2. 屈伸活動範圍 20分
3. 關節穩定性 10分
4. 日常活動 25分
優:≥9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
復發不穩
橈骨頭不癒合或畸形癒合
可致肘關節疼痛、前臂旋轉受限、肘關節不穩
處理:橈骨頭切除,金屬假體植入(除非橈骨頭解剖和關節軟骨接近正常)
目前,有一種趨勢是軟組織癒合後切除橈骨頭
異位骨化
相對少見,特別是初期處理成功者
內、外側副韌帶鈣化較常見,可致肘活動受限
對這類患者採用吲哚美辛藥物治療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