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可以說是非常大眾化的「休閒娛樂項目」了,棉籤、挖耳勺,甚至是中性筆芯,隨時隨地搖身一變都能成為「掏耳工具」。
掏耳時,那種直衝頭皮酥酥麻麻的舒爽感覺,讓人久久回味。
然而,就是這個讓人慾罷不能的動作常常發生意外。
圖片來源:新華網、搜狐網、新京報相關報導
那麼,耳朵應該什麼時候掏呢?關於耳屎的說法裡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蝌蚪君來為你一一解答。
1
吃耳屎會變成啞巴?
錯誤。
這種說法不知道是誰發明的,恐怕是想嚇唬一下小孩,免得他們亂掏耳朵。不過,我們不妨就此了解一下耳屎的成分。
先來說說耳屎的老家「耳朵眼兒」,它的學名是「外耳道」,由骨骼和皮膚組成。外耳道皮膚上分布著兩種腺體,皮脂腺和頂泌汗腺(也叫「大汗腺」,主要存在於外耳道、腋窩、乳暈、肛周等部位)。
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大汗腺分泌的汗液、外耳道裡死去的細胞,再加上外界進入的灰塵,就構成了耳屎,就是醫生們說的耵聹,來跟著蝌蚪君一起念(dīng níng)。
這樣的成分雖然有點噁心,但不至於引起中毒——把耳屎吃進肚子裡,不用擔心變啞巴呦。
2
耳屎油說明不健康?
錯誤。
耳屎的形態是命裡帶來的,跟健康與否沒什麼關係。有些人的「耳屎」比較偏幹,呈碎屑狀,質地乾脆,顏色多為棕灰色。
而有的人「耳屎」偏油,質地粘稠,一開始顏色通常為淺金色,不久之後,在氧氣和細菌的作用下會變成黑色。
耳屎的兩種呈現形態 圖片來源:wordpress
那麼,這兩種不同的呈現形態是怎麼形成的呢?
答案顯而易見,耳屎構成的四種成分——皮脂、灰塵、死去的細胞,沒什麼特別的,你、我、他都差不多,唯獨大汗腺不同。大汗腺與基因有關,歐美人的大汗腺分泌較為旺盛,耳屎多為油性。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大汗腺分泌不那麼旺盛,耳屎多為乾性。
換句話說,無論你的耳屎「偏幹」還是「偏油」,都跟健康與否沒什麼關係。
3
耳屎沒什麼用?
有大用。
第一,耳屎可以潤滑、保溼。
外耳道裡的皮膚和其他地方的皮膚一樣,缺少足夠的水分容易乾裂。一旦皮膚乾裂,就給了細菌入侵的機會。而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大汗腺分泌的汗液,恰恰是有效的保溼劑。
第二,耳屎可以殺菌。
聽起來很讓人驚訝,對吧!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也有些爭議,不過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耳屎可以對付細菌、真菌。有科學研究顯示,耳屎可以顯著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增殖,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外耳道炎最常見的黑手。
金黃色葡萄球菌 圖片來源:pixnio
4
戴耳機會導致耳屎變多?
部分正確。
精神壓力、機械因素都可導致耳屎增多。機械因素分為兩種可能:入耳式耳機或助聽器會阻擋耳屎的移動,導致耳屎在耳道內堆積。老用棉籤掏耳朵或者用很大的音量聽歌曲,可能會刺激到外耳道,導致耳屎分泌增多。
5
不掏耳朵,耳屎會把耳朵堵住?
錯誤。
人體有一套往外推送耳屎的機制,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用顏料在耳朵眼裡做一個記號,觀察記號的位置。結果發現,記號會不斷往外移動。換句話說,外耳道內的上皮細胞像傳送帶一樣,緩慢卻堅定地將耳屎送出耳朵。
此外,人們的頭部搖動以及進食時的咀嚼活動,都會加速耳屎的移動,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耳屎堆積。
另外,我們平常掏耳朵的方式是錯誤的。拿棉籤來說,木棒的一端太硬,一不小心可能會造成損傷,裹棉花的一端又太粗,有可能會把外面的耳屎推到耳朵深處。耳屎在耳朵深處堆積,有可能堵住耳朵眼,引起外耳道耵聹栓塞。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去醫院!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到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就診,醫生會用專業的檢查設備,判斷耳屎的情況,將栓塞的耵聹取出。
外耳道耵聹栓塞 圖片來源:《A Parent's Guide to Ear Tubes》
總之,耳屎看起來很小,但處理不好卻有可能引起大問題,不要圖一時爽快,閒著沒事就掏它,人家也是帶著使命來的。在不影響健康的情況下,還是老老實實地放著吧。
——蝌蚪君
參考文獻:
[1]LUMCL, JEYANTHIS, PREPAGERANN, 等.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Properties of Human Cerumen[J]. 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and Otology, 2009, 123(4): 375–378. DOI:10.1017/S0022215108003307.
[2]GUESTJF, GREENERMJ, ROBINSON A C, 等. Impacted Cerumen: Composition, Production,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J]. QJM: Monthl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2004, 97(8): 477–488. DOI:10.1093/qjmed/hch082.
[3]MITKA M. Cerumen Removal Guidelines Wax Practical[J]. JAMA, 2008, 300(13): 1506–1506. DOI:10.1001/jama.300.13.1506.
[4]ROESERRJ,BALLACHANDABB.Physiology,Pathophysiology,and Anthropology/Epidemiology of Human Earcanal Secretio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1997, 8(6): 391–400.
[5]ROLANDPS, SMITHTL, SCHWARTZ SR, 等.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erumen Impaction[J].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Official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08, 139(3 Suppl 2): S1–S21. DOI:10.1016/j.otohns.2008.06.026.
[6]WRIGHTT. Ear wax[J/OL]. BMJ Clinical Evidence, 2015, 2015[2020–05–1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56173/.
[7]MAKINOK, AMATSUM. Epithelial Migration on the Tympanic Membrane and External Canal[J].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1986,243(1):39–42. DOI:10.1007/BF00457906.
[8]ALBERTI P W. EPITHELIAL MIGRATION ON THE TYMPANIC MEMBRANE[J]. 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and Otology, 1964, 78: 808–830. DOI:10.1017/s0022215100062800.
審核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碩士 高品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心與紙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
在看走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