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 寫給單身青年
對於一個單身早已習慣的人,他可能根本對於戀愛沒有興趣;反倒是覺得身邊多一個朋友會讓人更加有安全感。對於一個單身已經習慣了的人,你會發現他好像從來都不去唱k,從來都不會去逛街,從來都不會去海邊;反倒是經常一個人去吃飯,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宅在家裡聽音樂。
對於一個單身已經習慣了的人,你會發現他的背包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旅遊勝地入場券;他的通訊錄裡除了家裡的幾個親人,連同事都會放到另一部手機上去;他可以喝酒喝到天亮,或者直接倒在大馬路上睡上一宿;也可以在夜深人靜的街道上,不經意地留下眼淚,但這些你從來都不曾體會。有時候,並不是他們不能隨便去找一個人過上下半生,只是他懂得「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卻有恃無恐」!
《第二封》 寫給命運
每一段生命的旅程,就如同大江大河當中的沙粒,隨波逐流,最後塵埃落定沉入河底。等到有一天大江大河走向乾涸,路過的人踩在腳下,捧在手中,甚至掘地三尺發現的「沙子」,其實都是原來的你。這些沙粒有些成為金子,有些成為礦物,有些成為巖石,有些則成為「微塵」。這些終極的形態我們將其稱為「命運」,時間的長河是奔流不息的,命運的捉也是備受人們考驗的,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你的每一次翻滾,每一次沉浮,都是對你自己的磨鍊。正如「金字塔」一樣,能夠放置在最高層的一階石頭,才最有資格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才最有資格受到人們崇拜和敬仰。只不過當我們身處滔天的巨浪當中,你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重逢以及每一次的浮沉,最終造就了你現在的狀態。究竟是深埋谷底無人問,還是遠在他鄉有人識,全在你自己,與命運無關!
《第三封》 寫給成長
「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年輕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好希望有個「伯樂」賞識自己,畢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後來,等真的在社會上打拼了許多年才發現真正有才的人從來不會說自己非常有才華,反倒是那些毛頭小夥子激情滿滿,總覺得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毛頭小夥子才華橫溢,處處想要展現出來,動不動就是「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好不厲害!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所謂的「成長」,不過如此。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承受過生活的壓力,他肯定沒有見過凌晨的街道;沒有獨自一個人在街角路邊的犄角旮旯裡,抱頭痛哭過;沒有突然遇見一個人的身影,覺得似曾相識;沒有見過父母頭上的青絲,也沒有看到父母臉上逐漸浮現的皺紋……當他真正經歷了這些之後,會發現自己似乎一夜之間變了個人,這就叫「成長」!
《第四封》 寫給來生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不依靠、不尋找。——《三毛·如果有來生·節選》
很多人都聽過這首小詩,寫得非常不錯的一首小詩,不過在大家看來似乎都比較向往來生。可「眾生皆苦」,來生又如何擔保不是如此呢?最好的時光不是過去,也不是將來,而是現在。讀一本書與智者同行,看一部電影感受視覺的衝擊,爬一座山去看看遠方的風景……這些生活當中的小美好,足以填補你內心的空虛、寂寞、冷。怕只怕你一直幻想著來生,不知道好好珍惜當下!
《第五封》 寫給「自我」
弗洛伊德說人有三種意識形態,一種是「本我」,一種是「自我」,另一種是「超我」。第一種「本我」存在於自己的潛意識當中,是為了滿足人們自身最原始的欲望和需求產生的,比如飢餓、生氣、性慾產生的衝動;第二種「自我」比較好理解一些,就是現實生活當中,負責處理各種大小事務,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意識形態;第三種「超我」則是內心當中基於道德或者良知為出發點,起到抑制「本我」的作用。
舉個例子來說,在大馬路上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美女。在自己「本我」的意識形態裡,第一想法就是想要去接近這個美女,畢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在「超我」的管轄範圍之內,立馬就變得秒慫起來,因為自己已經組建了幸福美滿的家庭,「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而最終想要達成自己目的,完成這一系列思想鬥爭的意識形態卻是「自我」,你可以去找美女搭訕,變成渣男;也可以選擇默默離去,做個「好丈夫」,這一切都跟「自我」有關!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現身邊總有那麼些人,她們整天都非常開心,率真、善良、陽光跟個孩子一樣;其實,你不知道的是,上一秒她還在默默地流著眼淚,只不過自己總是像一個向日葵一樣,總想把最好的一面將你的生活照亮!
朋友們,一定要好好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因為一輩子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