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中心醫院的醫護人員送患者出院。李蓓攝/光明圖片
【語言論壇】
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共克時艱,打響了艱苦卓絕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阻擊」一詞被釋為「以防禦手段阻止敵人增援、逃跑或進攻」,疫情阻擊戰就是把病毒比喻為敵人,以嚴密的防控措施阻止病魔的增援、逃跑或進攻,取得全勝。
疫情防控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戰疫」一詞隨之流行,成為記錄當前時代重大事件的標誌性詞語。
1.諧音造詞
「戰疫」就其造詞來說,脫胎於「戰役」,「役」「疫」諧音,「役」替換成「疫」,產生了「戰疫」。漢語中存在大量同音及近音的字或詞,諧音成為漢語廣泛使用的一種修辭手段。諧音造詞是把諧音修辭運用於造詞,以固有詞語為基礎,更換其中的諧音字(語素),產生新的詞語。諧音修辭或諧音造詞意義顯豁,形象生動,被人們廣泛使用。
「疫」字古已有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已注意到瘟疫的傳染性,「疫,民皆疾也。從疒,役省聲」。東漢劉熙《釋名》把「疫」釋為一種由鬼神等神秘因素造成的災異,「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人們常常用「疫」字替換一些詞語中的諧音字改造詞語。如:
(1)「疫」外收穫:浙江公安一個月抓獲在逃人員678名。(人民網2月29日)
上例把「意外」中的「意」替換為諧音字「疫」,意思是「疫情防控之外」。有網友用「疫」字改造成語,整理了一篇題為「防控疫情,這些成語學起來」的文章,如:「一疫孤行」(形容生了病就被隔離,不能和別人同行),「麻痺大疫」(不認真做好防護,就會生大病),「薄情寡疫」(不串門聯絡感情,減少被疫情傳染),「疫不壓身」(疫情壓不倒我們)等等。但是這些諧音替換的成語很難自由使用,未構成新的成語,只能歸為諧音修辭手法,算不上諧音造詞。
為什麼「戰疫」一詞能夠通行呢?這可以用語言模因加以解釋。模因論(memetics)是基於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一種理論,克隆是模因傳播的典型方式,在模因的複製傳播過程中,其語音、結構、語義等都被完整地克隆。為考察它的使用情況,筆者檢索了《人民日報》電子版中的用例。
(2)金銀潭醫院是這場戰「疫」中,最早收治、收治病人最多的「主戰場」。(1月31日)
(3)7個出入口、2214戶、常住人口3735人,這就是此次「戰疫」中,侯兵的陣地。(2月15日)
這兩例「戰疫」前面有「這場」「此次」的數量詞,與「戰役」的句法位置相同。「戰役」是並列式名詞,是被克隆的模因,其語音、結構、語義等都得以被原汁原味地克隆到「戰疫」中,同時又被嫁接了「疫」的語義,「戰疫」的詞義為「防控疫情的戰役」。
2.語義分析
筆者發現,在頻繁使用中,「戰疫」的結構與語義產生了另外一種分析。如:
(4)大陸臺商馳援武漢「戰疫」。(《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31日)
(5)黨組織引領下,全覆蓋的「戰疫」網絡已組建起來發揮作用。(《人民日報》2月1日)
(6)老黨員發動,兒孫齊戰「疫」。(《人民日報》2月6日)
(7)北京小微金服平臺助企「戰疫」。(《人民日報·海外版》2月7日)
上述例(4)中「武漢『戰疫』」可以看作「馳援」的對象,這樣「戰疫」是名詞;也可把「戰疫」作為武漢的行動,分析為動詞;第(5)例「戰疫」是「網絡」的定語,分析為名詞或動詞兩可。第(6)(7)例「戰疫」用作謂語,屬於動詞。
《現代漢語詞典》中,「戰」有「戰爭或戰鬥」和「進行戰爭或戰鬥」的名詞性和動詞性兩義,如果「戰疫」為動詞,那麼其中的「戰」為動詞性語素義,與「疫」構成動賓式複合詞。人們對「戰天鬥地」耳熟能詳,意思是「跟天地戰鬥」,「戰天」的語義結構會套用到「戰疫」上來,即「跟疫情戰鬥」。「戰疫情」「戰疫魔」的組合十分常見,早在2003年「非典」時期《人民日報》就有用例,這樣給人們發生「戰疫=戰疫情」的解讀提供了語義基礎。筆者發現今年2月的同一篇文章有「戰疫」「戰疫情」對應出現的情況:
(8)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近日發出「同心戰疫,安心出行」倡議,全力保障乘客在疫情期間安全出行。(正文)同心戰疫情,安全保出行(圖說)(《人民日報·海外版》2月21日)
上例「同心戰疫,安心出行」與「同心戰疫情,安全保出行」是同一個意思的兩種表述方法。有人認為,「戰」可跟「疫魔」搭配,跟「疫情」搭配不當。其實,近年來「疫情」語義已有發展,可偏指「疫」本身,即「瘟疫」。查《人民日報》,我們沒有發現用「瘟疫」一詞指稱這次新冠疫情的用例,原先該用「瘟疫」一詞的也用「疫情」,如「消滅疫情」等。因此「戰疫情」的說法是可以的。
到這裡,我們不禁有一個疑問,既然「戰役」一詞和「戰疫情」這類表述早就存在,大的疫情也不是首次,為什麼只在這次新冠疫情才產生「戰疫」一詞?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在更大範圍內檢索「戰疫」一詞。經檢索中國知網文獻,筆者發現,在這次疫情以前,已有為數不多的用例:
(9)敢以我身戰疫魔——記解放軍三○二醫院抗擊「非典」「戰疫」。(《中國醫院》2003年第8期)
(10)禽流感戰「疫」,應急得與失。(《南風窗》2013年第9期)
另據網上資料,2013年,韓國一部講述致命豬流感在城市蔓延的電影《流感》,在香港翻譯為「戰疫」。據此應該說「戰疫」一詞早已萌芽,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得以廣泛使用。
3.決勝戰疫
「戰疫」一詞在使用中多加引號,有給「疫」字單加引號的,也有給「戰疫」整個詞加引號的。根據標點符號用法,用引號「標示語段中具有特殊含義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成分」。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給「疫」字單加引號,標示其諧音造詞的來源,給「戰疫」整個詞加引號,標示它是一個新造詞。
經檢索2月27日至3月4日的《人民日報》,「戰疫」用例共64例,其中「疫」加引號的26例,未見給「戰疫」整個詞加引號的情況,這表明「戰疫」新造詞的色彩逐漸褪去,開始成為通行詞語。如:
(11)戰疫不能停、戰貧不能等!(2月27日)
(12)並肩戰疫,守望相助。(3月4日)
隨著3月10日武漢最後兩家方艙醫院休艙,戰疫已進入決戰決勝新階段。然而,近日全球多地暴發疫情,境外輸入風險逐步升高,戰疫仍將繼續。
「戰」「疫」兩字記錄了這段歷史,承載了志在必勝的戰鬥精神,可以想見,「戰疫」有望成為2020年度詞語。
願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作者:杜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辭書編纂研究中心秘書長、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