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城市,雖空巢但不孤獨,因為我有一隻貓。」
最近寵小愛看到一則報告,講的是:如今中國寵物貓狗數量位居全球第一,預計到2024年,中國將擁有2.48億隻寵物貓狗,遠超美國的1.72億隻!
在網絡上,我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城市中的寵物貓狗越來越多,尤其是一線、新一線、二三線,養貓的家庭比比皆是。
為什麼人類願意照顧這些小生命?
在寵小愛看來大概因為這種照顧是偏向一種關懷,一種推己及人,慢慢的相處還會感覺到,毛孩與我們之間的關懷和照顧是相互的。
就像有時候它們會: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主動安慰你;
——當你開心的時候會主動玩耍;
是的,很多時候貓咪們,好像能夠感覺到人類的情緒,看來不僅人類能夠察言觀色,它們似乎也能夠判斷出人類的心情。
那麼,貓咪真的能夠感受到人類的情緒嗎?
圖|網絡
在《喵星人的醫療和行為研究報告》中,講述的就是關於貓咪的情緒。他們做了一項實驗,通過變量控制來證明:貓咪能夠理解家長的情緒。以及在家長不同情緒下,貓咪的行為展現。
最終結論是,對於人的不同情緒,貓咪能夠比較準確的區分出人類的笑聲和憤怒聲對應的表情。
以及,貓咪會根據人類的情緒,一同有所更變,如:家長充滿負能量時候,貓咪也會表現出更多與壓力、焦慮相關的行為。
因此,家長的行為與毛孩之間是息息相關的,但也有家長會發現,當貓咪自己在家的時候,貓糧總會沒吃幾口,也不怎麼上廁所,只有等到家長在家時,感覺才又吃又喝,精神興奮,還黏人。
圖|網絡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就目前而言,很多年輕人為生計而奔波,只有晚上與周末才有時間陪伴毛孩,以至於當家長離家時,會有很多空巢貓咪,其中有些黏人的小貓咪,也因此產生了不安、焦慮的情緒。
圖|網絡
分離焦慮最早是在人類嬰兒身上發現。在狗狗之中,分離焦慮非常普遍。之前寵小愛有介紹一篇,戳連結了解更多:寵爸寵媽修煉手冊,盤點狗狗八種常見行為,到底傳遞什麼「信號」?。
分離焦慮是指:離開親密的人、朋友之後出現的一種焦慮情緒,當焦慮過度,就會發展成讓動物非常痛苦的病態情緒,即「分離焦慮症」。
圖|網絡
目前而言,對於貓咪有沒有「分離焦慮」
大家有許多截然不同的意見:
2002年Stefanie Schwartz發表在美國獸醫協會雜誌上的《Separation anxiety syndrome in cats: 136 cases (1991–2000)》,調查認為:有19%的貓咪在與親密的人/同伴分開時,才出現了與狗狗出現分離焦慮時相似的一系列症狀。(調查為719隻裡有136隻)
2015年Alice Potter等人發表在PLOS ONE上的《Domestic Cats (Felis silvestris catus) Do Not Show Signs of Secure Attachment to Their Owners》,調查認為:貓咪的安全感似乎並不來源於和家長在一起,貓咪不會因為家長的離開而感到痛苦。貓咪在意的是人類所提供的資源,而「分離焦慮」是無聊和壓力導致的。
雖然目前沒有明確說明:
貓咪是否存在分離焦慮症,
但對於部分貓咪來說,
在家長離家後,
確實有出現行為改變的現象!
因此,家長若觀察到貓咪出現了異常行為變化,需要警惕,並做出調整。
圖|網絡
在不適當的地點排尿、排便
過度發聲(哭叫、喵喵叫)
出現破壞行為
過度舔毛
嘔吐
目光一直跟隨家長
家長回家時非常興奮
家長不在家時不吃不喝
當出現以上行為時,家長可通過記錄的方式,進行觀察頻率,並諮詢專業醫生。
減少離開時的儀式感
「我去上班了,你在家乖乖的哦」
「我和朋友出去一趟,一會就回來了,乖」
「我去吃個飯,回來給你好吃的」
有的家長,會在每次出門的時候對貓咪說這樣的話,想要撫慰貓咪的心情,但這樣的鋪墊有時會適得其反,給貓咪製造了壓力。
家長在出門時應儘量平靜,不要激動。這樣能夠減少貓咪的不安。
圖|網絡
增加生活環境的豐富度
可為貓咪製造一個不會被踏足的地方;
可多準備一些玩具、小零食、擺放在環境中,
讓貓咪享受找尋遊戲和捕獵的樂趣。
當貓咪處於足夠舒適的環境,
會讓貓咪掌握一切,更能放鬆。
圖|網絡
當貓咪出現壓力產生焦慮的情緒時,不僅會增加鏟屎官的負擔,更嚴重的是使得自己處於痛苦中。
若對貓咪發脾氣,反而會加重症狀,家長在日常儘量用溫和平靜的情緒,去幫助貓咪,改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