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面對剛出生的寶寶,寶爸寶媽們總是百看不厭,會認真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以及一顰一笑,常常會淪陷在寶寶的可愛之中。
昨天,同事照常談起她剛滿4個月的兒子。她說孩子總喜歡舉著手睡覺,天氣轉涼後有一次她把孩子的手放下來蓋好毛毯,避免著涼。很快小傢伙把手往上一抬,毛毯蓋住了整個面部,還好同事發現及時不然寶寶就被悶壞了,現在她非常糾結,不知道在凍著和悶著之間如何權衡。
相信很多媽媽最近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寶寶睡覺總是舉著雙手呈「投降式」睡姿,媽媽怕他著涼把小手手放到被窩,可是不一會小手手就又舉了起來。
為什麼寶寶睡覺時喜歡舉著手?
1、本能反應
小寶寶睡覺總是舉著雙手,這種像「投降」一樣的姿勢其實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寶寶的統一睡姿,也是對寶寶來說最安全的睡姿。
嬰兒的體型呈圓柱式,仰臥的睡姿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風險,舉起來的小手可以很好地起到固定作用,讓寶寶不容易翻轉身體,避免面部朝下增加窒息風險。
2、保留了子宮的習慣
「投降式」睡姿的保持和嬰兒在母體內的姿勢有關,通過B超可發現寶寶蜷縮在媽媽子宮裡的姿勢就是這樣的,而且側臥睡覺時的姿態和未出生時的姿勢基本一致。
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是蜷在一起的,雙臂彎在胸前,雙腿也是彎的,像蹲著的姿勢。寶寶保持相同的姿勢在媽媽肚裡待了那麼久,所以出生後也保留著這個習慣。仰睡時雙臂無法蜷在胸前於是就垂到頭部兩側呈「投降」姿勢,兩腿則彎在床上呈O型。
3、驚跳反應
細心的爸爸媽媽會發現,小寶寶睡覺時經常會突然把手舉高,有時候會像嚇到一樣突然抖一下,甚至還會把自己嚇醒繼而開始哭鬧,其實這就是所謂的驚跳反應,也稱驚跳反射。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有子宮的包裹,不管是拳打腳踢還是睡夢驚醒時他都能摸到一個邊界,即媽媽的子宮壁。可是出生後這個界限突然沒了,所以施展拳腳時總會被嚇到,說白了就是對新環境不適應,驟然失去了安全感。
小寶寶出現的「驚跳反應」,等到他們再大一些掌握了更多的睡姿以後就慢慢消失了。不過頻繁的「驚跳反應」容易影響到寶寶的睡眠,不利於睡眠周期的建立,頻繁夜醒也會讓媽媽疲憊不堪,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要想寶寶睡得安穩,媽媽需適當幹預,掌握這幾點減少寶寶驚醒
方法1:利用小被子
對於0-3個月嬰兒,父母可以採用襁褓包裹的方法(尤其適合溫度較低環境),遵循「上緊下松」的原則用小被子包裹住寶寶的身體,給以像子宮一樣緊實溫暖的安全感。
另外還可以採取「搖籃+小被子」的組合,將寶寶放置搖籃,用小被子塞進床墊裡減少空間感,同樣要遵循上緊下松的原則。不過被子一定要塞緊實,避免寶寶手腳亂動導致被子上移遮住嘴鼻阻礙呼吸,適用於有大人監管看護的白天。
方法2:使用投降式防驚跳睡袋
襁褓的方法只適用於月齡較小、體型較小的寶寶,過了3個月以後基本上就不太適用了。尤其是4個月以後寶寶大運動增多,如果自行挪動被子可能會遮蓋住口鼻,無人看護可能有窒息風險。
所以相比於襁褓我們更推薦投降式防驚跳睡袋,這種方法在國外十分常見。優點是符合新生兒睡姿,穿脫便捷、方便換尿不溼,還能享受觸碰到邊界所帶來的安全感,寶寶不容易驚醒,能夠得到更好的睡眠保障。
在眾多「防驚跳睡袋」之中,杭州第一人民醫院鍾建波醫生推薦了小土豆母嬰家的抑菌睡袋(抑菌率>99%)。上緊下松的設計不會影響到寶寶髕骨發育,寶寶既可以正常伸展手腳不影響運動發展。
這款投降睡袋還可以一件多用,將包手的袖子通過拉鏈拆掉可以替換長袖,這樣即便寶寶長大了以後仍然可以繼續使用,不用擔心寶寶的小手著涼。
氣溫越來越低,害怕孩子凍到小手,又擔心將小手放到被子中寶寶手腳舞動會掀到臉上悶住的寶媽們不用糾結了,趕快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