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自殺這個話題總讓人心情有些沉重,但是當你知道全球每年有超80萬人死於自殺後,就必須正視這個問題了。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主任醫師提醒: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礙是自殺的主要原因,一些自殺前的信號值得我們關注,當發現身邊的人有自殺念頭時,更應當主動幫助。
自殺人群中,青少年和女性佔比高
袁勇貴教授指出,每個人的性格有差異,對負面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樣,相對來說,青少年和女性在自殺人群中所佔的比例更高。青少年人群的心理不及成年人成熟,生活缺乏明確的目標,易出現低落情緒,面對學業壓力、情感傷害和家庭矛盾時又欠缺較成熟的情緒調節能力,容易一時想不開做出不理智行為。因此,家長要關心和重視孩子的情緒變化,特別是要多加呵護叛逆期的孩子,以免年輕的生命毀滅在最美的年華。
女性與男性相比,性格更內向,情感上也更為脆弱,不管是在面對情感傷害還是人生大起大落時,她們的承受和調整能力相對較差。同時,女性的情緒還受到生理周期的影響,在例假期、懷孕後、更年期情緒波動大,這幾個時期發生的自殺時間也較多。另外,農村地區的自殺率也比較高,這與農村居民接觸農藥、水源的機會多有關,因此喝農藥自殺、投河自殺等多見。
及早幹預治療「心靈的感冒」
抑鬱症,又稱為「心靈的感冒」,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因素。袁勇貴教授介紹,當嚴重抑鬱時,人會出現嚴重的思維偏差,會放大負性觀念,放大生活中種種負性的經歷,認為自己根本就沒有辦法存活在這個社會上。
所以這種情況,必須要及時去治療。首位的就是藥物治療幹預,藥物治療幹預是可以極大地緩解患者的抑鬱情緒,降低病人的自殺風險,必要時,建議這樣的患者要住院治療,降低自殺風險。
「預防抑鬱自殺首先要識別早期抑鬱症患者,給予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會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患者自殺風險的出現。」袁勇貴教授表示。
這些自殺前的信號,一定要警惕
幾乎所有自殺者在自殺前都會因矛盾和痛苦而透露出自殺念頭,這也就是危險信號。那麼,自殺的信號有哪些呢?
專家表示,可以從言語、身體、行為三方面觀察一個人是否有自殺念頭。
1、言語
有自殺意念的人會間接地,委婉地說出來,或者謹慎地暗示周圍。如「想逃學」「想出走」「活著沒有意思」。
2、身體
有自殺意念的人會有一些身體症狀反應,比如感到疲勞、體重減輕、食慾不好、頭暈等。這往往是抑鬱情緒所致,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身體有病,應引起注意。
3、行為
當自殺意念增強時,在日常生活中會表現出不同於平常的行為。如無故缺課、頻繁洗澡、看有關死的書籍,甚至出走、自傷手腕等。
此外,自殺前常見的徵兆還包括:
(1)對自己關係親近的人,表達想死的念頭,或在日記、繪畫、信函中流露出來。
(2)表示自己一事無成、沒有希望或感到絕望。
(3)情緒明顯不同於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為怪異粗魯。 感到極度挫敗、羞恥或內疚。
(4)迴避與他人接觸,不願見人。 避開朋友或親人、不想和人溝通或希望獨處。
(5)將至愛的物品送走。
(6)性格行為突然改變,像變了一個人的似的,一下子變得很輕鬆,很開心,或是從恬靜變得大吵大鬧,關鍵是有突然的變化。
(7)無緣無故收拾東西,向人道謝、告別、歸還所借物品、贈送紀念品。 談及「死亡」、「離開」及在不尋常情況下說「再見」。
專家提醒,如果發現身邊人自殺或有自殺傾向,不要指責,而要和他在一起,主動幫助,並儘早請專業醫生評估治療。(蔡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