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報名即將截止,長按查看詳情
本文為作者原創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可選擇全麻、硬膜外麻醉、神經阻滯麻醉;
側臥位,骨突部墊軟墊保護,患肢在後,健側在前;
患側大腿根部上止血帶。
患者取側臥位,骨突部墊軟墊保護
跟骨軸位投照角度
實用Marker筆自外踝尖上方1.5cm開始,再腓骨後緣至跟腱前緣重點處開始,沿腓骨向下至足底皮膚與足背皮膚交界處,然後弧形轉向前方,止於第五蹠骨基底部,遠端切口略向上。
切口的垂直部分位於腓骨後緣至跟腱前緣中線,自外踝尖上方1.5cm向下;水平部分位於足背外側皮膚有汗毛和無汗毛區域交界線上,前方止於第五蹠骨基底部
跟骨外側切口示意圖,該切口可以充分顯露跟骨外側面,並避免損傷腓腸神經
跟骨是松質骨,血供較為豐富,很少出現缺血壞死,因此為了保護皮瓣的血供,應全層切開皮膚及皮下軟組織直至跟骨骨膜下,不做分層解剖。
在翻轉皮瓣時,緊貼跟骨外側骨面剝離軟組織,亦可將跟骨表面的骨膜剝離,一起隨皮瓣翻轉。
不顯露腓骨肌腱和腓腸神經,而是將其同皮瓣翻向近端,再跟骨一側切斷跟骨韌帶、跟距韌帶,顯露跟骨外側面。
使用No-touch技術,沿皮瓣的對角線,在腓骨、距骨、骰骨上打入克氏針並折彎固定皮瓣;避免使用拉鉤顯露,反覆調整拉鉤位置並大力牽引有可能進一步破壞皮瓣血供。
近端向上切開關節囊顯露距下關節,想遠端分離顯露跟骰關節。
切取全層皮瓣直至跟骨骨膜下,沿跟骨外側表面剝離軟組織皮瓣(注意此篇勿分層),切開跟腓韌帶、跟距韌帶顯露距下關節
使用No-touch技術,沿皮瓣的對角線,在腓骨、距骨、骰骨上打入克氏針並折彎固定皮瓣;
切開關節囊顯露距下關節
術中圖像:不顯露腓骨長短肌肌腱,將其同皮瓣一起向前翻轉
術中圖像:利用No-touch技術保護皮瓣,切開跟腓韌帶、跟距韌帶顯露跟骨和距下關節
跟骨骨折復位是以載距突骨塊為模板,從前至後,從內至外一次復位,在內測骨塊復位前,不要試圖進行其他部位的骨折復位。
首先翻開或臨時取出外側壁的骨折塊,顯露跟骨體和關節面骨折塊,根據術前CT截骨判斷關節面是否有繼發骨折線,將碎骨塊臨時取出,清理凝血塊和無法復位的碎屑。
恢復跟骨的高度,可採用一下兩種方法協助恢復跟骨的高度:
臨時固定:當跟骨結節骨塊和載距突骨塊位置恢復,自跟骨結節骨塊固定在載距突骨塊上,克氏針的位置要避免阻擋下一步的固定。
以圖中所示骨折為例,復位的順序是首先回復跟骨結節骨塊(2)同載距突骨塊(4)的位置關係,回復跟骨的 高度,然後恢復關節面骨塊(3)的位置,最後復位外側壁骨塊(1)
將剝離子插入跟骨結節骨塊和載距突骨塊之間,向下撬撥回復跟骨的高度
在跟骨結節置入粗的克氏針或Schanz螺釘,作為搖杆,牽引恢復跟骨長度,糾正內翻畸形
當跟骨結節骨塊和載距突骨塊位置恢復,自跟骨結節內側,從後向下塊置入2枚克氏針,將跟骨結節骨塊固定在載距突骨塊上
注意跟骨軸線:去側臥位時,由於重力的作用,跟骨傾向於發生內翻,因此在復位和固定時一定要時刻留意跟骨的軸線,預防並及時糾結跟骨內翻。
注意跟骨的寬度:透視跟骨軸位,觀察內側壁復位情況,同時在軸位上,可以觀察到跟骨的寬度,如果跟骨的寬度增加,往往意味著跟骨的長度尚未完全恢復。
距下後關節面骨折的復位和固定:先復位跟骨內壁骨折,然後再進行關節面骨折的復位與固定。
對SandersⅡ型骨折,可以用剝離子向上撬撥,抬起被壓縮的關節面,將關節面骨塊同載距突骨塊恢復正常解剖關係,克氏針臨時固定。
對SandersⅢ型骨折及以上烈性的骨折採取從內向外復位的順序,在直視下復位骨折塊,沒復位一層,斜行置入克氏針臨時固定,在完成最終復位後,置入2枚克氏針穿過所有的關節面骨塊,完成復位。
如果固定於載距突較為困難,也可用克氏針將復位的骨塊臨時固定於距骨;
採用Broden位透視,確定後關節的復位情況。
恢復後距下關節面骨折塊位置,並用克氏針臨時固定
對於嚴重的關節面壓縮骨折、骨質缺損的患者,考慮予以植骨,加快癒合並防止復位丟失
前方關節面的復位與固定:
外側骨折片的復位和固定:
跟骨骨折的最終固定:
儘管根據鋼板的外形各不相同,但設計理念基本一致,都是將螺釘置於骨小梁密度較高的區域,並通過壓迫作用固定外側壁骨塊,同時跟骨鋼板採用薄型設計,避免醫源性增加跟骨的寬度。
跟骨鎖定鋼板,用於固定粉碎性跟骨骨折和骨質疏鬆性跟骨骨折;
固定的要點是應將螺釘儘量置於骨小梁緻密區域,包括:載距突、距跟後關節軟骨下骨、Gissane角下方、跟骨前外側、跟骰關節軟骨下骨等部位。
跟骨內側有神經及血管走行,特別是跟骨前側及距下關節以下的部分,螺釘若過長,則有可能損傷脛神經、血管,甚至踇長屈肌腱,鑽孔置入螺釘時應用另一隻手在對側仔細觸摸,或應用透視確定螺釘長度。
跟骨鋼板的種類
在後關節面的下方,自跟骨外側置入螺釘時螺釘過長可能損傷內側的脛神經、血管甚至踇長屈肌腱
如圖所示,Albert將跟骨分成四個區域,其中前、上兩個區域弱智如螺釘過生,損傷內側血管。神經的風險較高,下方次之,後方風險最低
腓骨長短長短即將的復位:
高能量損傷造成的跟骨骨折,可能伴有腓骨肌腱支持帶的斷裂,從而造成腓骨肌腱半脫位甚至脫位至腓骨前方;
術前通過查體,CT品股可以幫助診斷、術中完成跟骨固定後,應再度檢查是否合併該損傷;
當跟骨外側壁解剖復位以後,腓骨下離的結構隨之恢復,利用腓骨肌腱復位;
咋切口的垂直部,向近端分離出腓骨長短肌肌腱,注意分離時保護腓腸神經,不要破壞皮瓣的完整性;
將肌腱復位與腓骨溝內,使用鉚釘修復至少一處支持帶的解剖結構。
當內固定完成後,應及時去除用作顯露的克氏針,在傷口內填塞生理鹽水潤溼的紗布,壓迫止血後鬆開止血帶,觀察出血情況,並徹底止血。
放置引流管:
縫合關節囊後分兩層縫合傷口:
皮下組織應用可吸收縫線縫合。有文獻報導,皮下縫合時應用單股可吸收縫線較編織縫線在降解時反應略小。
自垂直和水平部分的兩端開始向中間間斷縫合,此時先不打結,可以通過調整針距使L型皮瓣頂角皮下無張力;
自兩邊至皮瓣頂角,完成所有縫合後自兩端向中央順次打結,這樣可保證每一針縫的結實;
對於皮膚表層的縫合,有的學者推薦使用連續皮內縫合。
皮下採取可以吸收縫線8字縫合,自切口兩端向中間逐針縫合,先不打結,調整針距確保無張力,最後自兩端向中間打結
引流管自小腿肌肉、軟組織豐滿處穿過皮膚間斷縫合切口
術後切口縫合存在張力,課件表皮壞死,此時可應用負壓傷口方法促進傷口癒合
傷口負壓治療在跟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傷口治療中的作用:
跟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出現傷口裂開或皮緣壞死時,負壓吸引治療(VSD)利於創面癒合;
Stannard等的研究表明,術後傷口負壓吸引治療作為常規手段,可加快傷口癒合並且解決術後的血腫問題。
負壓治療可以吸除血液、滲出液和組織間液,去除炎性因子和潛在的感染源,並且可以減輕疼痛和腫脹。對於開放骨折,在術後即可應用傷口負壓治療,能有效減少術後傷口的併發症。
推薦閱讀: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