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詳細!跟骨關節內骨折 外側入路ORIF手術全過程

2021-02-12 骨今中外

▲優惠報名即將截止,長按查看詳情

本文為作者原創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可選擇全麻、硬膜外麻醉、神經阻滯麻醉;

側臥位,骨突部墊軟墊保護,患肢在後,健側在前;

患側大腿根部上止血帶。

患者取側臥位,骨突部墊軟墊保護

跟骨軸位投照角度

實用Marker筆自外踝尖上方1.5cm開始,再腓骨後緣至跟腱前緣重點處開始,沿腓骨向下至足底皮膚與足背皮膚交界處,然後弧形轉向前方,止於第五蹠骨基底部,遠端切口略向上。


切口的垂直部分位於腓骨後緣至跟腱前緣中線,自外踝尖上方1.5cm向下;水平部分位於足背外側皮膚有汗毛和無汗毛區域交界線上,前方止於第五蹠骨基底部

跟骨外側切口示意圖,該切口可以充分顯露跟骨外側面,並避免損傷腓腸神經

跟骨是松質骨,血供較為豐富,很少出現缺血壞死,因此為了保護皮瓣的血供,應全層切開皮膚及皮下軟組織直至跟骨骨膜下,不做分層解剖。

在翻轉皮瓣時,緊貼跟骨外側骨面剝離軟組織,亦可將跟骨表面的骨膜剝離,一起隨皮瓣翻轉。

不顯露腓骨肌腱和腓腸神經,而是將其同皮瓣翻向近端,再跟骨一側切斷跟骨韌帶、跟距韌帶,顯露跟骨外側面。

使用No-touch技術,沿皮瓣的對角線,在腓骨、距骨、骰骨上打入克氏針並折彎固定皮瓣;避免使用拉鉤顯露,反覆調整拉鉤位置並大力牽引有可能進一步破壞皮瓣血供。

近端向上切開關節囊顯露距下關節,想遠端分離顯露跟骰關節。

切取全層皮瓣直至跟骨骨膜下,沿跟骨外側表面剝離軟組織皮瓣(注意此篇勿分層),切開跟腓韌帶、跟距韌帶顯露距下關節

使用No-touch技術,沿皮瓣的對角線,在腓骨、距骨、骰骨上打入克氏針並折彎固定皮瓣;

切開關節囊顯露距下關節

術中圖像:不顯露腓骨長短肌肌腱,將其同皮瓣一起向前翻轉

術中圖像:利用No-touch技術保護皮瓣,切開跟腓韌帶、跟距韌帶顯露跟骨和距下關節

跟骨骨折復位是以載距突骨塊為模板,從前至後,從內至外一次復位,在內測骨塊復位前,不要試圖進行其他部位的骨折復位。

首先翻開或臨時取出外側壁的骨折塊,顯露跟骨體和關節面骨折塊,根據術前CT截骨判斷關節面是否有繼發骨折線,將碎骨塊臨時取出,清理凝血塊和無法復位的碎屑。

恢復跟骨的高度,可採用一下兩種方法協助恢復跟骨的高度:


臨時固定:當跟骨結節骨塊和載距突骨塊位置恢復,自跟骨結節骨塊固定在載距突骨塊上,克氏針的位置要避免阻擋下一步的固定。

以圖中所示骨折為例,復位的順序是首先回復跟骨結節骨塊(2)同載距突骨塊(4)的位置關係,回復跟骨的 高度,然後恢復關節面骨塊(3)的位置,最後復位外側壁骨塊(1)

將剝離子插入跟骨結節骨塊和載距突骨塊之間,向下撬撥回復跟骨的高度

在跟骨結節置入粗的克氏針或Schanz螺釘,作為搖杆,牽引恢復跟骨長度,糾正內翻畸形

當跟骨結節骨塊和載距突骨塊位置恢復,自跟骨結節內側,從後向下塊置入2枚克氏針,將跟骨結節骨塊固定在載距突骨塊上

注意跟骨軸線:去側臥位時,由於重力的作用,跟骨傾向於發生內翻,因此在復位和固定時一定要時刻留意跟骨的軸線,預防並及時糾結跟骨內翻。

注意跟骨的寬度:透視跟骨軸位,觀察內側壁復位情況,同時在軸位上,可以觀察到跟骨的寬度,如果跟骨的寬度增加,往往意味著跟骨的長度尚未完全恢復。

距下後關節面骨折的復位和固定:先復位跟骨內壁骨折,然後再進行關節面骨折的復位與固定。

對SandersⅡ型骨折,可以用剝離子向上撬撥,抬起被壓縮的關節面,將關節面骨塊同載距突骨塊恢復正常解剖關係,克氏針臨時固定。

對SandersⅢ型骨折及以上烈性的骨折採取從內向外復位的順序,在直視下復位骨折塊,沒復位一層,斜行置入克氏針臨時固定,在完成最終復位後,置入2枚克氏針穿過所有的關節面骨塊,完成復位。

如果固定於載距突較為困難,也可用克氏針將復位的骨塊臨時固定於距骨;

採用Broden位透視,確定後關節的復位情況。

恢復後距下關節面骨折塊位置,並用克氏針臨時固定

對於嚴重的關節面壓縮骨折、骨質缺損的患者,考慮予以植骨,加快癒合並防止復位丟失

前方關節面的復位與固定:


外側骨折片的復位和固定:


跟骨骨折的最終固定:


儘管根據鋼板的外形各不相同,但設計理念基本一致,都是將螺釘置於骨小梁密度較高的區域,並通過壓迫作用固定外側壁骨塊,同時跟骨鋼板採用薄型設計,避免醫源性增加跟骨的寬度。

跟骨鎖定鋼板,用於固定粉碎性跟骨骨折和骨質疏鬆性跟骨骨折;

固定的要點是應將螺釘儘量置於骨小梁緻密區域,包括:載距突、距跟後關節軟骨下骨、Gissane角下方、跟骨前外側、跟骰關節軟骨下骨等部位。

跟骨內側有神經及血管走行,特別是跟骨前側及距下關節以下的部分,螺釘若過長,則有可能損傷脛神經、血管,甚至踇長屈肌腱,鑽孔置入螺釘時應用另一隻手在對側仔細觸摸,或應用透視確定螺釘長度。

跟骨鋼板的種類

在後關節面的下方,自跟骨外側置入螺釘時螺釘過長可能損傷內側的脛神經、血管甚至踇長屈肌腱

如圖所示,Albert將跟骨分成四個區域,其中前、上兩個區域弱智如螺釘過生,損傷內側血管。神經的風險較高,下方次之,後方風險最低

腓骨長短長短即將的復位:


高能量損傷造成的跟骨骨折,可能伴有腓骨肌腱支持帶的斷裂,從而造成腓骨肌腱半脫位甚至脫位至腓骨前方;

術前通過查體,CT品股可以幫助診斷、術中完成跟骨固定後,應再度檢查是否合併該損傷;

當跟骨外側壁解剖復位以後,腓骨下離的結構隨之恢復,利用腓骨肌腱復位;

咋切口的垂直部,向近端分離出腓骨長短肌肌腱,注意分離時保護腓腸神經,不要破壞皮瓣的完整性;

將肌腱復位與腓骨溝內,使用鉚釘修復至少一處支持帶的解剖結構。

當內固定完成後,應及時去除用作顯露的克氏針,在傷口內填塞生理鹽水潤溼的紗布,壓迫止血後鬆開止血帶,觀察出血情況,並徹底止血。

放置引流管:


縫合關節囊後分兩層縫合傷口:


皮下組織應用可吸收縫線縫合。有文獻報導,皮下縫合時應用單股可吸收縫線較編織縫線在降解時反應略小。

自垂直和水平部分的兩端開始向中間間斷縫合,此時先不打結,可以通過調整針距使L型皮瓣頂角皮下無張力;

自兩邊至皮瓣頂角,完成所有縫合後自兩端向中央順次打結,這樣可保證每一針縫的結實;

對於皮膚表層的縫合,有的學者推薦使用連續皮內縫合。

皮下採取可以吸收縫線8字縫合,自切口兩端向中間逐針縫合,先不打結,調整針距確保無張力,最後自兩端向中間打結

引流管自小腿肌肉、軟組織豐滿處穿過皮膚間斷縫合切口

術後切口縫合存在張力,課件表皮壞死,此時可應用負壓傷口方法促進傷口癒合

傷口負壓治療在跟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傷口治療中的作用:


跟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出現傷口裂開或皮緣壞死時,負壓吸引治療(VSD)利於創面癒合;

Stannard等的研究表明,術後傷口負壓吸引治療作為常規手段,可加快傷口癒合並且解決術後的血腫問題。

負壓治療可以吸除血液、滲出液和組織間液,去除炎性因子和潛在的感染源,並且可以減輕疼痛和腫脹。對於開放骨折,在術後即可應用傷口負壓治療,能有效減少術後傷口的併發症。

推薦閱讀: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跟骨關節內骨折一種新的手術入路
    因此,跗骨竇入路手術治療跟骨骨折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們自2006年10月至2012年4月對90例SandersⅢ型複雜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採用跗骨竇入路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的療效,報告如下。
  • 外側入路跟骨關節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手術入路在翻轉皮瓣時,緊貼跟骨外側骨面剝離軟組織,亦可將跟骨表面的骨膜剝離,一起隨皮瓣翻轉。不顯露腓骨肌腱和腓腸神經,而是將其同皮瓣翻向近端;在跟骨一側切斷跟腓韌帶、跟距韌帶,顯露跟骨外側面。 骨折的復位與內固定恢復跟骨的高度,可採取以下兩種方法協助恢復跟骨的高度:
  • 薦讀:超詳細的脛骨骨折手術入路,太全面了!
    術前仔細評估軟組織的質量非常重要,此區域骨折的治療經常推遲至腫脹消退、軟組織修復完整。脛骨前外側入路優於前側入路是因為前外側入路處的皮膚不是直接覆蓋在骨面上。患者仰臥於可進行X線透視的手術臺上,患肢膝關節下方放置一穩定的楔形物以使膝關節屈曲60°(圖1)。患側臀部放置小墊以糾正下肢輕微的外旋。這樣可以確保髕骨位於正前方。
  • 肱骨近端骨折的微創入路ORIF手術技巧
    肱骨近端骨折(PHF)佔全身骨折的5%,常見於骨質疏鬆的老年患者。隨著人口老齡化,其發生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多數PHF跟髖部骨折一樣屬於脆性骨折,約佔老年(大於等於65 歲)骨折的 10%【Baron,1996】。
  • 手術技巧:延長後外側入路治療劈裂壓縮外側脛骨平臺骨折
    脛骨平臺骨折以外側多見,劈裂壓縮外側脛骨平臺骨折常由高能損傷導致,骨折粉碎嚴重和關節面塌陷。常採用前外側入路下直接復位和鋼板固定。但是當骨折累及後外側髁(脛骨平臺後柱外側部分,位於腓骨頭後側)時,傳統的前外側入路無法暴露。
  • 跟骨骨折如何選擇手術入路及內固定?看看這篇!
    跟骨骨折是最常見的跗骨骨折,佔跗骨骨折的 60%,佔全身骨折的 2%,約 75% 為關節內骨折,20%-45% 伴有跟骰關節損傷。
  • 肩峰前外側入路治療肱骨近端骨折
    雖然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用於肱骨近端的解剖型鋼板和角度穩定性螺釘,但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仍不理想。 胸三角肌入路是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傳統手術入路,該手術入路的特點是可以很好的暴露盂肱關節,但對於肱骨近端骨折的手術區域暴露欠佳,在只用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時該缺點更為明顯。
  • SuperPATH與傳統後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對比
    目的:對比分析SuperPATH入路與傳統後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近期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成都大學附屬醫院骨科治療的72例65歲以上股骨頸骨折行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依據患者意願分組,其中30例採用SuperPATH入路,42例採用傳統後外側入路。
  • 手術技巧:跟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核心要點
    2、腓腸神經走形於延伸型L切口全層皮瓣的上方。1、附著於跟骨結節的跟腱是足跟所有肌腱結構中最為堅強的。2、跟腓韌帶附著於跟骨,可以限制距下關節的活動。3、腓側肌腱走形於跟骨外側,由腓側結節及支持帶結構固定。
  • 脛骨後外側平臺骨折手術治療中植入物選擇與入路對支撐作用的影響
    背景:脛骨後外側平臺骨折是一種特殊的脛骨平臺骨折類型。由於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在治療時,國內外採用的手術入路及內植物種類較多,但尚未達成共識。目的:對脛骨後外側平臺局部解剖結構、骨折類型進行分析,對各種手術入路及內植物進行歸納總結。
  • 跟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步驟+要點」詳解!
    步驟1:1.保護好外側壁並將之翻向下或後側,這樣可以起到復位時參照的作用。2.移除跟骨內的血塊,暴露因跟骨結節壓迫而位置深在的跟骨後關節面。3.後關節面較大的骨折塊,特別是後方的骨折塊,保護好其軟組織附著;但如果已經完全游離,則將其標記後取下放到一邊的手術臺上,等待重建。
  • 手術技術:經後外側入路的 MIPO 治療脛骨下段骨折
    Harmon 等曾在 1945 年的文獻中描述了通過後外側入路顯露脛骨遠端來處理骨不連的技術,其優勢在於可以避免對脛骨前內側的皮下組織造成損傷,且有利於鋼板的軟組織覆蓋。曾有學者通過屍體標本證明了,經後外側入路的 MIPO 技術是治療脛骨遠端骨折,尤其是伴有前方軟組織損傷的脛骨遠端骨折的一種理想的選擇。但目前還沒有後外側入路的 MIPO 技術治療脛骨遠端和脛骨幹骨折的臨床報導。
  • Pilon 骨折教程:教你 3 種手術入路及技巧
    既往治療原則:有限固定、延遲手術,可減少軟組織併發症,標準診療是傷後立即上超踝外固定固定脛骨遠端(如圖 4),而不是直接顯露骨折端。隨著時代發展,該標準診療受到的推薦越來越少;有人提出 Pilon 骨折 ORIF 治療的第一步是固定腓骨。圖 1 脛骨遠端 AO/OTA 分型,A 關節外,B 部分關節內,C 完全關節內
  • Hoffa骨折的手術入路(單髁型)
    針對內、外髁及雙髁Hoffa骨折共有多達10餘種的手術入路。合理的入路應該根據骨折形態、分型及是否存在後髁的粉碎性骨折、是否合併股骨髁上、髁間骨折來確定。本文僅對單髁Hoffa骨折的常見手術入路進行匯總報導:外髁Hoffa骨折的手術入路
  • 脛骨平臺後外側骨折內固定策略及3D列印技術的優化應用
    :為任何基於脛骨平臺後外側象限,且骨折線延伸至後外側皮質的關節骨不連續片段。此種技術製作的模型便於骨科醫生分析脛骨平臺骨折具體損傷情況,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理想解剖復位的可能性,為固定物的選取和安置提供了便利。背景:脛骨平臺後外側骨折因其所處位置解剖關係複雜,在手術入路選取、內固定策略制定中常常存在一些爭論問題。
  • 肩胛骨骨折手術入路——劉濤
    ,約佔全身骨折的1%左右,且多發生於肩胛骨體部和頸部,常為多發傷的一部分,其中需要手術的肩胛骨骨折佔其中的10%,在骨科手術中屬於不常見手術,面對需要手術的肩胛骨骨折,年輕的臨床醫生往往因為經驗不足而不知所措。
  • 手術技巧:距骨外側突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
    而距骨外側突骨折的漏診率約為15%-21%。其常常合併距骨頸的骨折,有研究發現距骨頸骨折合併外側突骨折的發生率高達19.6%。最新研究表明,距骨外側突骨折與距下關節炎的發生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復位固定距骨外側突骨折,恢復其與腓骨和跟骨後關節面的解剖關係,對於維持踝關節正常活動起著關鍵的作用。臨床中通常選擇螺釘固定,但是對於粉碎性骨折,單純的螺釘無法維持穩定固定。
  • 菏澤市二院成功應用「內踝截骨入路」治療陳舊性粉碎性距骨骨折伴...
    魯網8月2日訊8月1日上午,菏澤市第二人民醫院「李志銀骨科團隊」,成功應用內踝截骨入路聯合踝關節前外側切口,為一位陳舊性粉碎性距骨骨折伴踝關節脫位的患者,順利實施了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歷時3小時,順利完成,為其距骨正常癒合、減小壞死機率以及進一步踝關節功能恢復提供了良好的必備條件,患者及其家屬非常滿意。據了解,患者,林XX,女,52歲,家住牡丹區都司鎮,因「不慎滑倒摔傷致右踝腫痛3周」入院,入院後積極完善各項術前準備及檢查,進一步行右踝三維CT及右踝MRI檢查,提示:右距骨粉碎性骨折、右踝關節脫位、右外踝骨折......
  • 綜述精選:肱骨遠端關節內骨折治療進展
    如果為了避免內固定失敗而制動,極易形成關節僵直,後期需行關節松解術。 手術入路手術入路的選擇較為困難,考慮的因素較多。內側入路露肱骨遠端骨骺有限,肱骨遠端1/4前側部分,且需要行尺神經松解術。通過縱向劈裂起源內上髁的肌肉組織,可暴露內上髁,便於選擇合適形態的鋼板。此入路也用於血管損傷時。
  • 腕關節手術入路
    一般入路主要針對較複雜的關節如橈腕關節、腕中關節、腕骨間關節等損傷及需要延長入路的多關節和多腕骨損傷,主要有背側入路、背尺側入路、尺側入路、掌尺側入路、掌側入路和改良的Henry入路等。特殊入路主要針對單一關節或腕骨損傷,暴露有限,且不易延長,主要有舟骨背側入路、掌側入路等,還包括關節鏡手術需建立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