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造出了原子彈,是海森堡的謊言,還是歷史真相

2020-12-06 養老運營高廣銀

在科學史也是戰爭史上有一個謎案,那就是二戰時期德國有沒有造出原子彈。在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當時原子彈所產生的亮光超過一千個太陽亮度。此後日本不得不宣布無條件投降。美國人的原子彈工程是在曼哈頓實施的,因此也叫曼哈頓計劃,整個計劃從1942年開始,到試爆成功只用了短短3年時間。

而德國呢?在 1939年就開始了原子彈計劃,可以說比美國提前3年,他們組織一個以海森堡為核心團隊的科學團隊,有100多位科學家參與了該計劃,計劃的名稱鈾俱樂部。當時德國真可謂人才濟濟,全世界最好的物理學家差不多有一半在德國,他們的物理學水平遠超其他國家。

這個隊伍有多豪華呢,我們舉例來說。核裂變誰發現的呢?奧託. 哈恩 (Otto Hahn) ,和他的助手弗裡茲. 斯特拉斯曼 (FritzStrassmann) ,在1944年獲得諾貝爾原子彈理論基礎獎項,是量子力學最早的先驅之一。還有普朗克、發現X射線的倫琴,以及勞厄 (1914 年諾貝爾物理)、波特 (Bothe,1954諾貝爾物理)、蓋革 (蓋革計數器的發明者,他進行了 α 散射實驗)、魏扎克 (Karl vonWeizsacker)、巴格 (Erich Bagge)、迪布納 (Kurt Diebner)、格拉赫 (Walther Gerlach)、沃茲 (Karl Wirtz)……

至少在1933年之前,物理學研究世界中心就是在德國,二戰開始不久德國就佔領了波蘭、丹麥以及法國,那些物理學家大都沒有逃出去。原料其實也不缺,德國當時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鈾礦,佔據了這麼多優勢,難道是希特勒不懂嗎?雖然希特勒是搞藝術出身的,但是他當時對於原子彈還是非常支持的,派自己的黨衛軍頭子希姆萊親自負責。

在如此天時地利情況下德國為什麼沒有造出原子彈呢?在二戰結束以後,海森堡作為戰犯被關押在了英國,他回到德國以後,在公開場合是這樣說的,他認為原子彈會引發巨大的道德爭論,出於對德國的熱愛,但不是納粹的熱愛,因此他們選擇了消極怠工,並誇大製造原子彈的難度,使計劃一拖再拖,因此德國沒能夠製造出原子彈。

言外之意,如果他一門心思去搞原子彈,德國是能夠做出來的。這事到底是如海森堡所說還是他有意隱瞞,在科學史上還有個專業名詞叫:海森堡之謎,有很多學術論文以及科普巨著乃至文藝作品都在試圖解開這個謎底。尤其是以海森堡1941年前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與他導師會面為藍本的話劇最為出名,還有一本《比一千個太陽還亮原子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裡作者對海森堡做了個種辯護,並把海森堡設定成為一個有正義感的科學家。但是在科學界並不買帳,尤其歷史學家馬克沃克,他被認為是鈾俱樂部的權威學者,他認為德國這些物理學家了解核武器的原理及作用,沒有能夠造出原子彈是因為經濟原因,這也是我們很多人接受的觀點。

但是《環球》雜誌在2017年8月份一篇長文質疑了經濟原因的觀點,該文的作者是物理學家曼弗雷德.波普,他於1991年到2006年間擔任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董事長,也就是說他有機會接受到這些科學材料,也有能力分析這些科學材料。他是如何分析其中的問題呢?

我們首先介紹下原子彈原理:第一,需要用快中子撞擊鈾-235或者鈽-235的原子核;第二,臨界質量的計算,以及發生鏈式反應所需要的最小裂變材料的質量。其實臨界質量的計算是原子彈開發中最簡單任務之一,知道臨界質量還遠遠不夠,距離造出原子彈還很遠。

最主要的原因是獲取核裂變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是讓原子彈大部分物質發生裂變,比我們想像中要困難。

我們首先普及下原子彈物理學原理,其核心思想來自愛因斯坦的E=MC,在核反應中,原子核在裂變過程中會釋放巨大能量。鈾-235和鈽-239此類重原子核在中子撞擊後,會裂變成兩個中等質量的核,同時釋放出2-3個中子以及200兆電子伏特能量。在裂變過程中雖然一些中子消耗了,但是有新的重核產生裂變反應,只要新的裂變反應所產生的中子大於消耗的數量,裂變就可以繼續。

核裂變材料最重要的是第92號鈾有兩種同位素,最重要的是鈾-238,它有92個質子和146個中子組成,加起來剛好是238,因此也叫鈾-238,鈾還有一個同位素鈾-235,它比鈾-238多出3個中子,能產生核聚變的就是這種鈾-235,但是這種鈾-235含量非常低,只佔鈾礦的0.7%,所以要造出原子彈必須對鈾-235進行濃縮,通常要提純到93%。

鈾-235在核裂變的時候會釋放出中子,但是這些中子有些動能比較大,有些則比較小,那些超過光速5%的中子稱為快中子,他們是引發原子彈鏈式反應的子彈,每一個鈾原子裂變的時候會釋放2-5個快中子,每個快中子又去撞擊其他的原子,如果可裂變材料體積超過一個臨界大小,使得中子在廢除材料之前撞上另一個鈾原子的話,那麼就是鏈式反應了,因此這個最小體積也被成為臨界質量。

這個過程中中子的速度越慢,就越容易撞上其他原子,這就像你過馬路,速度越慢,被撞上的機率也就越高。因此在核反應中,為了控制中子的速度,會用到減速劑,通常是用重水,與周圍環境達到熱平衡並減速的中子,我們稱之為熱中子。一部分被鈾-238所捕獲,進而產生新的元素鈽,它比鈾-235更容易裂變,而且只需要更低的臨界質量,而且這個鈽反應堆中的生產成本也不是很高。

原子彈和反應堆不同,它不能含有減速劑,每一個原子彈爆炸的時候瞬間能達到幾百萬的高溫,核反應堆的溫度能達到3000C°,整個反應堆會變成氣態,並且開始膨脹,膨脹之後密度降低,鏈式反應便會終止。所以這個過程必須在原子分散之前完成,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材料發生裂變,一微秒內不到1%發生裂變。

波普認為,研究物理學歷史的人,必須懂得物理學知識,但是涉及鈾俱樂部的文章都不是物理學家寫的,也就是說他們給希特勒描繪核物理相關內容都是都犯有常識性錯誤。

1947年荷蘭出生的物理學家薩繆爾.高斯密特出版了一本關於鈾俱樂部的書,這本書的價值在於他曾經是美國特種部隊阿爾索斯行動的負責人,這個部隊曾經在佔領德國時候,收繳了大量的核物理相關材料,直到70年代,這些材料才歸還德國。

這本書對於德國為什麼沒有造出原子彈的原因,除了經濟因素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

書中記載德國科學家計算出了了鈽的臨界質量,也做了小型的核武器測試,但是都沒有成功。

其中重要的元素鈽,相對於鈾-235,它更容易發生裂變,但是德國沒有收集這種元素的回旋加速器的裝置,這個裝置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國家都有製造過,但是德國直到戰敗,都沒有這樣的裝置,但是被德國佔領的丹麥,以及法國的首都都有這種回旋加速器。可能是因為對這種新元素鈽,不了解,德國最終都沒有用這個裝置。

海森堡在1939年寫的第一份核能稿件描述:涉及原子彈需要濃縮的鈾-235,不僅需要緊湊的反應堆,而且生產這種高純度的鈾-235是一項開支非常大的工程,而且他認為這種核炸彈比一般炸彈威力大不了多少。

海森堡報告中確實計算出了鈾-235濃度必須接近75%,這個是正確的。但是他還介紹需要大量的減速劑,這個是錯誤的。他們當時認為核武器和反應堆有相同的工作原理,而且還需要相同的形式,這顯然錯誤的。

鈾俱樂部一些重要成員在二戰後,被關押在英國,在長達6個月的時間裡,在這所房子裡的談話都被秘密的記錄下來,美國科學家對於德國科學家談論問題感到驚訝,海森堡承認他臨界質量計算出現了嚴重錯誤,當時他計算所需要的核材料達到13噸,很多科學家後來看了海森堡的計算,認為他犯了典型的初學者的錯誤,因此駁斥了海森堡的謊言。

人們也喜歡一個永遠破不了的懸案,人們更喜歡一個謎一樣的海森堡,當然人們也喜歡這個世界,還是英雄多一點好壞人少一點好,但是啊,說實話,對於科學來說,人類的感情真的是多餘的。當我們要去探究真相的時候,最好呢,暫時把感情放到一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真相。海森堡也是個德國人,他有權利選擇不多,我們知道真相,卻毀掉一個德國英雄,但是作為科學家的精神,我們應該追求事物的本質。

相關焦點

  • 二戰時德國沒能造出原子彈,只因他算錯了一個公式
    二戰期間,迫於納粹德國的威脅,許多德國科學家及一位丹麥的大物理學家——玻爾都背井離鄉,但海森堡卻被德國委以重任,負責領導研製原子彈的技術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森堡被任命為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 在研製原子彈時,海森堡算錯了一個公式。在他的計算裡,每顆原子彈需要的「鈾235」的重量高達幾噸。即使是當時的德國,也無法找到那麼多核原料。海森堡向當時的納粹政府遞交的報告中也表明,不可能製造出原子彈。
  • 這位德國科學家,是否真的算錯原子彈的數據?要麼人類歷史將改變
    這所醫院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治療在二戰時期由於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核輻射所造成的疾病(例如,罕見的血液疾病,白血病,畸形兒,白血病,以及複合骨髓瘤等)。不好意思,又給扯遠了。懂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最早開始研發原子彈的是德國,並非美國。
  • 海森堡之謎—20世紀科學史上最大的謎題!海森堡真的計算錯誤了嗎
    如果說玻爾-愛因斯坦之爭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有名的辯論,那麼海森堡在二戰中的角色恐怕就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大的謎題。二戰已經結束70多年,海森堡也已經逝世40多年,學術界至今仍在為「海森堡之謎」爭辯不休:海森堡究竟是真的計算錯誤,還是故意犯錯誇大困難,才導致德國沒能造出原子彈?
  • 納粹德國沒實力研究原子彈?只因這位科學家算錯了一個數據
    美國其實從很久以前就開始研製原子彈了,只不過關於它的一切一直都是保密的,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就連總統杜魯門也是在就任以後才被告知。除了美國以外那時候德國也在研製原子彈,首先提出原子彈相關理論的就是德國的科學家,德國也隨即意識到了原子彈的重要性。
  • 歷史檔案:海森堡是否真的為納粹賣命(下)
    這個話題之所以如此敏感,是因為海森堡參與了納粹的原子彈製造計劃。因此,海森堡在與玻爾交談時十分謹慎,很多話不能直說,這也因此給玻爾留下這一印象,海森堡全力以赴地為德國製造原子彈。事實上,德國當時的情況是,1939年9月,在陸軍裝備局領導下成立了鈾協會」,研究如何將鈾裂變並用於軍事,但許多技術問題根本沒弄清,如製造一枚原子彈需要幾千克或幾噸裂變物。此外,德國手裡當時除了有鈾-235外,一無所有。
  • 海森堡的錯誤估計誤導了德國
    年8月9日美國人核爆日本廣島後,被拘押在英國劍橋附近的海森堡等第三帝國的頂尖核物理學家們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由此可見德國與美國在原子彈研究方面的差距。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德國佬海森堡是上個世紀最頂尖的核物理學家。這是因為如此,元首就任命他為第三帝國核武器的主管。但事實證明他在這個位置上並不怎麼稱職,納粹德國的核武器發展失敗,跟他有著很大的關係。
  • 因為這個人算錯了數據,拯救了世界,德國也因此走向失敗
    真相則是,德國早已掌握了製造原子彈的技術,可惜只因為一個數據被算錯,德國無法用這種終極武器實現翻盤。算錯這個數據的人就是當時德國"鈾俱樂部"總負責人的海森堡,由於沒能趕在美國之前製造出原子彈,無法幫助德國完成爭霸全球的野心,所以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
  • 為了德國科學界,他故意算錯一個小數點,讓德國沒有製造出原子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參戰人數最多的戰爭。無論是從人力、物力、經濟、資源等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前所未有的。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德國在一戰結束以後,一直被歐洲國家所壓制。德國被迫強行裁軍,海陸空三軍被強行限制數量。
  • 20世紀科學史上最大謎題:「海森堡」之謎,是故意算錯拯救人類嗎
    1938年12月,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斯特萊斯曼發現了重核裂變反應,帶來了核武器的概念,從而震驚世界。1939年1月,德國納粹分子開啟了代號為「鈾俱樂部」的原子彈研發項目。基於海森堡在物理學上的偉大貢獻,海森堡被欽定為項目負責人。 德國原子彈的研究一直很順利,可是到了1942年不得不暫停下來。
  • 《真相》《謊言》上演 | 你願意被謊言欺騙?還是被真相傷害?
    2020年,《真相》將和它的「雙胞胎」作品《謊言》一同輪番交替上演,對同一個故事從不同層面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剖析和呈現。用導演田水的話來說「猶如坐過山車或定時炸彈一般令人心跳不已:每說幾句話,就如一個原子彈被放出來;好不容易把它摁下去,另一個原子彈又出現了,非常精彩!」
  • 中國造出第一顆原子彈後,各國都是什麼反應?日本反應最強烈
    我們都知道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點,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也就意味著我國成為了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要知道當時我國下定決心要研製原子彈的時候,各國都是不看好的,當我國研製出原子彈後,各國的反應也是天壤之別,那麼中國造出第一顆原子彈後,各國都是什麼反應?日本反應最強烈。
  • 萬象城新開牛逼餐館海森堡 正宗德國豬肘嗨起來
    這家7月底開業的全新德國豬肘餐廳——海森堡,看圖片已全然被徵服,飽和的色澤分分鐘刺激你的唾液腺分泌,朋友聚餐盡情享用大餐更是再合適不過。海森堡德國豬肘餐廳介紹在所有人都在討論「風口上的豬」的時候,德國的豬肘專家--haxnbauer海森堡現代德國餐廳被萊茵河畔的風吹到了中國!
  • 115年前的今天奧本海默出生,造出「一千個太陽」的原子彈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貝利薩留) 【1904年4月22日】奧本海默小傳:預測出「黑洞」,造出「一千個太陽」的原子彈之父隨後,他又進入德國最頂尖的哥廷根大學,跟隨量子力學奠基人馬克斯·玻恩學習。 1927年(23歲),奧本海默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玻恩曾在自傳中寫到:「奧本海默經常打斷他的演講,上臺拿起粉筆說,『這樣會更好!』。許多老師都有過這樣的遭遇。」
  • 人類歷史上最牛的合影,承載全球1/3智慧,真正的全明星夢之隊
    二十世紀,狄拉克方程對量子力學的統一 這種大統一是開天闢地式的,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也只有過這寥寥的四五次,而在這張照片裡我們能夠看到兩位有這樣成就的開山匠,愛因斯坦和狄拉克。
  • 核能的謊言與真相
    確實,那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是一場災難。但事實上,核能真有那麼不堪嗎?從數據上看,核能確實在走下坡路,坡道的起點甚至不是在車諾比,而要比那更近。核電在全球發電量的佔比已從世紀之交時的16.5%,降至目前大約10%的水平。核電比例下跌部分原因在於風電、水電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遠快於核電,不斷侵蝕後者的份額。
  • 臺灣曾秘密研發核武器:差兩年,臺灣就造出原子彈
    大陸試爆原子彈成功,蔣介石也決定研發核武桃園龍潭2014年4月傳出輻射汙染,當地居民多半對這塊土地的歷史並不知情,但汙染的存在卻喚起了不為人知的核武發展史,此地正是1960年代,由蔣介石「單線領導」所成立的「核武研發中心」,臺軍方「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所在地。
  • 這一古城的毀滅情景和原子彈在日本廣島的爆炸景象,何其相像
    關於美國在二戰時期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的過程是這樣的,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三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1945年8月6日投到廣島的原子彈,代號為「小男孩」,重約4.1噸,威力不到20000噸。同年8月9日投到長崎的原子彈,代號為「胖子」,重達4.5噸,威力約20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