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大物博,野生植被資源豐富,特別是在農村野外,更是有著數之不盡的野草,有許多野草都是農民朋友很喜愛的,它們不僅能當野菜吃,還能當草藥來治病,甚至就連它們結的野果,也是可以吃的,如蒲公英、刺泡、蛇莓、馬齒莧等等。
不過也許是野草太多了,很多野草即便是經常在農村生活的朋友,也不一定能叫的上來名字,更別說了解它們的價值了,只有一些老一輩的農民朋友才知道它們的價值,下面筆者就給大家介紹這麼一種野草,很多人可能見過,但卻不知道它有什麼用。
說起這種野草,它在農村裡實在是太常見了,在路邊、農田邊、荒地及山野林區都可以見到,它貼地而生,初春時就開始生長,到夏季時邊會開花結果,其葉子細小,莖稈也是非常的細,硬要說像什麼,筆者覺得像「雞腸」,這種野草就是「附地菜」,在農村裡也俗稱「雞腸草」。
其實早在古代的時候,對於這種野草就有了記載,在《本草綱目》上就有說:「雞腸,生下溼地,三月生苗,葉似鵝腸而色微深,莖帶紫,中不空,無縷,四月有小莖,開五出小紫花,結小實,中有細子,其苗作蔬,不如鵝腸。蘇恭不識,疑為一物,誤矣。生嚼涎滑,故可掇蟬。鵝腸生嚼無涎,亦自可辨。又石胡荽亦名雞腸草,與此不同。」
這裡不僅描述出了附地菜的形態及生長環境,也說明了它的價值。
其實筆者記得在小的時候,那時候家裡每年都會養上1、2頭豬,好在過年的時候有豬肉吃,平時去打豬草的時候,就喜歡割附地菜,一是這種野草生命力和繁殖力特別強,在路邊及農田附近一長就是一大片,非常好找,二是豬也喜歡吃,因此那時候筆者一直以為這種附地菜就是用來餵豬的。
後來有次調皮,在外面玩的時候,把腿摔腫了,奶奶就用了個土法子幫我治好了,就是用的附地菜,把它搗爛以後,敷到腿上,連著敷了幾天就好了,後來奶奶告訴我,別小瞧這野草,它對於消腫止痛可是有特效的,從那以後才真正的認識到了附地菜。
其實在以前很多農村的朋友都會把附地菜用來餵家禽家畜,殊不知它的價值還是很珍貴的,那麼附地菜具體有什麼價值呢?
筆者也查閱了資料,據《本草綱目》記載,附地菜全草可做草藥入藥,夏秋季可採摘,其味甘、辛,性溫無毒,入藥具有溫中健胃、消腫止痛、止血的功效,可用於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牙痛、腫痛等多種症狀。
此外,這附地菜如同它名字一般,可以當做野菜來食用,不過得是嫩苗才行,也就是4月份左右採摘它的嫩苗可當野菜食用。
所以可別小看了附地菜這種野草,在過去的時候價值可真的很珍貴,尤其在止痛這塊有特效,不過如今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也漸漸的忽略了這些野草的價值,不知道有多少朋友還記得它呢?
各位朋友,你們曾經用過附地菜嗎?你們知道它還有什麼價值嗎?你們哪裡怎麼稱呼它呢?歡迎留言交流哦!